第七十九章 前往緱氏山
作者:木木三大少      更新:2020-04-11 08:23      字數:2270
  “這酒,是涿縣桃花裏張氏莊園所出。盧公,難道你在涿州沒有喝過嗎?”

  牛平驚訝的問道。

  涿縣桃花裏張氏莊園?咦~那不是張屠的家麽!

  盧植老臉一紅,急忙搖頭說道:“慚愧啊!枉我自詡好飲酒,竟然不知涿縣還有此等美酒!”

  盧植想起當年張屠來求見自己,想要拜師學習經文,給自己送來的正是他家自釀的酒。

  可是,盧植當初嫌棄張屠不是士族中人,而是一個殺豬販肉之徒,就直接拒絕了張屠,並將他的禮物也拒之門外。

  此時喝著張屠釀造的美酒,盧植這才發覺,自己的胸襟竟然不如眼前這個隴西小輩!

  這牛平年紀輕輕,就知道折節下交,當真是個出類拔萃之人啊!

  隻可惜那夜過於穩重了些,讓蔡邕搶先收此子為徒,如今自己也不好再開口了。

  盧植看著牛平,忽然有些後悔了。

  “牛平小友,你在雒陽城學習一月有餘,可曾聽說過我在緱氏山講學之事?”

  盧植突然開口問道。

  “不瞞盧公,在下早就聽聞,盧公在緱氏山下廣收弟子,那裏聚集了數百青年才俊。

  在下早就想要前往緱氏山一睹眾人的風采,奈何每日忙於東觀之事,一直不得閑暇。”

  牛平急忙接住盧植遞過來的話頭。

  “哈哈哈~哪有數百青年才俊?不過是些慕名而來的河北士族子弟。

  如今東觀校經之事已告一段落,我等也閑下來了。牛平小友若是想去緱氏山看一看我那些不成器的弟子,我明日就邀請你的老師馬公同遊緱氏山。”

  盧植這就發出了邀請。

  雖然不再好收牛平為弟子,但是讓牛平與自己的弟子們見一見,交上朋友,日後也是大有裨益。

  “誠所願也!一切聽從盧公的安排。”

  牛平當即表達了對緱氏山的向往。

  盧植與牛平這對酒友推杯換盞間,就說定了前往緱氏縣之事。

  盧植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次日醒來後,他立即找到馬日磾,請他同往緱氏山遊玩散心,順便給自己的弟子講學。

  此乃風雅之事,馬日磾毫不猶豫的就應允下來,答應帶著牛平、牛輔與李傕三個弟子同去,與盧植的弟子交流。

  緱氏縣,位於雒陽城東南方六十裏外,北麵是偃師縣,南麵隔著嵩高山與豫州穎川郡相接。

  嵩高山,就是五嶽裏的中嶽,後世大名鼎鼎的嵩山。

  當然,此時佛教初傳入大漢,隻在雒陽城西修建有白馬寺。

  嵩山少室山北麓,還沒有修建日後更為有名的少林寺。

  要三百年後的北魏太和年間,少林寺才會在北魏孝文帝的支持下建成。

  此時的嵩高山,還是道家的天下。

  正是因為南北朝時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鮮卑北魏的統治者為了壓製漢人的道教,才從西域引入了佛教,在中原地區大力推廣發展。

  如今牛平既然已經穿越過來,曆史必然會被改變,北方遊牧民族能否再入主中原,可就不一定了。

  三百年後,少林寺隻怕也未必能出現在這嵩高山了。

  緱氏山,位於緱氏縣東南十數裏外,南距嵩高山不遠,是嵩高山北麓餘脈的一座孤峰突起的小山。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雖然緱氏山不高,但卻因為與兩位神仙有關而聞名。

  第一位神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

  據說西王母成仙前曾在緱氏山修道,因為她姓緱,故此山得名緱氏山。

  另一位神仙是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又稱王子喬或王子晉。關於這位修仙的太子,古籍中早有記載。

  前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記載,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他愛好吹笙,能夠吹奏出鳳凰鳴叫的聲音。

  有一次,王子喬在雒陽附近的伊水和洛水漫遊時,遇見了仙人浮丘公,他就跟著仙人上了嵩高山。

  在嵩高山,王子喬一心修道,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家人們都很思念王子喬,後來,桓良終於在山裏找到了他。

  王子喬卻對桓良說:“請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緱氏山上等我。”

  到了七月七日那天,人們來到緱氏山上,果然看見王子喬騎著一隻白鶴停在山頭。

  王子喬隻是遠遠的看著人們,並不靠近眾人。他舉手向人們致意,隨後就騎著白鶴飛走了。

  這時候,眾人才明白,王子喬已經修道成仙了。

  後人為了紀念他,在緱氏山和嵩高山為他立了祠廟。緱氏山頂的一個小水池,也被命名為“飲鶴池”。

  因為王子喬在此成仙,小小的緱氏山也被道家視為洞天福地。

  伊、洛士子們也因為這個典故,喜歡在緱氏山下結廬讀書,修身養性。

  盧植的書齋,也建在緱氏山下。

  圍繞著他的書齋,新建起許多木屋。

  盧植那些來自河北幽燕的記名弟子們,就三三兩兩的散居在這些木屋中。

  因為老師盧植在雒陽城裏忙於校正經文,這些河北士子失去了管束,就憑著自己的愛好各自忙碌起來。

  有喜歡讀書的人,依然每日坐在窗邊苦讀詩書,並不時地朝窗外投去鄙夷的目光。

  有喜歡騎馬的,就騎著馬在山下原野裏賽馬。他們即能練習騎術,又可借機賭錢,玩得不亦樂乎。

  喜歡練武的士人,就聚在一起切磋武藝,比試劍術。

  還有一些浪蕩不羈的士人,則聚在一起鬥雞賽狗,喝酒吃肉。

  那些讀書士人鄙視的,就是這些鬥雞賽狗的不良少年。

  這一日,秋高氣爽,正是鬥雞的好日子,冀州中山甄氏的甄逸與幾個同學鬥雞賭錢,玩得正在興頭。

  幾個士子賽完馬,聽得甄逸這邊的喧鬧聲,也饒有興致的走了過來。

  為首一個青年人,相貌堂堂,身材高大,走起路來虎虎生風。

  在那人身邊,跟著一個身長七尺,大耳長臂的少年。

  二人的身後,還跟著幾個英姿勃勃的少年。

  “甄逸,這麽好的日頭,你不隨我等去賽馬,卻躲在這裏鬥雞,真是好沒出息!

  你輸了幾場了?有沒有鬥死的雞?今日我還缺少下酒菜!”

  那相貌堂堂的青年士子突然來了一嗓子,嚇得場地中兩隻打得正歡的鬥雞都縮起脖子,撒腿跑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