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不好惹的地頭蛇
作者:木木三大少      更新:2020-03-05 08:46      字數:2130
  張奐是士人出身,書讀得多,看重所謂的氣節,想要重新投入士人的陣營。

  以曹節為首的中常侍們為了嘉獎和拉攏張奐,任命他為掌管經濟的大司農,還要給他封侯。

  可是張奐堅決推辭不受,他認為以軍功封侯是個人的榮耀,以這種事封侯卻是自己的恥辱。

  張奐此舉,就是明白拒絕宦官一派的拉攏了,自然得罪了控製朝政的中常侍們。

  不僅如此,為了向士人們示好,表明政治立場,張奐還迫不及待地多次上書,要求迎回竇太後,給竇武、陳蕃等人平反,並幾次三番推薦被免官的李膺等黨人。

  張奐上竄下跳的表演,惹怒了中常侍們,終於如願以償的被打入監獄,享受到黨人們的待遇。

  不過,小皇帝和宦官們還是念著張奐平叛的功勞,將他關了幾天作為警告後,就把他放了出來,隻是罰俸三個月,給他再次選擇陣營的機會。

  但張奐終究不肯加入宦官一派,中常侍們見他是個老頑固,隻好將他也劃入黨人,將他趕回家禁錮終身。

  張奐折騰一番,混了個黨人的名頭,高高興興地回到弘農郡的家中,從此閉門不出,教授弟子,一門心思詩書傳家。

  張奐拍拍屁股走人了,卻忘記了自己的那幫老部下。

  跟著張奐平叛,殺了不少黨人的牛猛、董卓等將頓時成了無根之萍,兩麵不討好。

  關東士人們本來就歧視涼州的武人,大將軍竇武戰敗後,那些黨人就更加厭惡張奐軍中的西涼武將了。

  之後張奐又得罪了宦官勢力,導致牛猛、董卓等將在宦官勢力那邊也討不上好。

  可以說,西涼諸將的處境當真是耗子進風箱,兩頭受氣。

  未過多久,平叛有功的牛猛、董卓和尹端就被調出軍隊,打發到邊僻之地。

  牛猛這個隴西猛將,卻被任命為遼東郡的都尉,讓他去和扶餘人,高句麗人作戰。

  牛猛見狀,不願意卷入宦官與世家之間的爭鬥漩渦,索性以腿傷為由,辭去官職,帯著朝廷五千匹縑帛的賞金回到家中,做回了自己的土皇帝。

  在關東,是皇帝、宦官和關東士人們說了算。可是在這涼州隴西郡,郡守的話都沒有牛平的父親牛猛說出來的話管用。

  牛平聽到母親的自誇,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知道牛家是隴西狄道縣的地頭蛇家族,在本地很牛,可是真的有這麽牛嗎?

  隴西郡的太守,狄道縣的縣令都管不了我家老爹?

  辛夫人見牛平將信將疑,微笑著帶牛平出門來到院子裏,用手指著東麵天邊的白色山峰,口中說道:“平兒,你瞧見了嗎?那座山叫作白石山,傳說乃是軒轅大帝的發源地,可是如今卻是我牛家的土地。從那東邊的白石山,一直到西邊的洮水,這狄道縣大半的土地都屬於我牛家的莊園。”

  “母親,孩兒明白了。狄道縣大半的土地和人口都掌握在我牛家手中,是以那狄道縣令想要治理好本縣,就繞不開我牛家!”

  牛平知道了,自己家是狄道縣最大的地主。不過,憑此就能讓隴西郡的太守也不敢招惹麽?牛平將心中的疑問提了出來。

  辛夫人欣慰的笑道:“那青牛道人說得不錯,我兒此番經曆大難後,果然不同往日。平兒,從前你隻知道憑借一身蠻勇飛鷹走狗,帶著你二弟四處闖禍。如今,你也終於明白事理了,真是不枉你父親為你親自犯險。”

  “母親,以前是孩兒我太過頑劣,讓母親費心了。日後我一定努力精進,光大我牛氏門楣!還望母親與父親嚴加教導。”

  牛平真心實意地說道。

  辛夫人見兒子像是變了一個人般,曉事了不少,也是甚感欣慰。

  “平兒,你或許也忘記了你父世襲的爵位是安故鄉侯了吧?須知不僅這大半個狄道縣是我牛家的,那緊鄰狄道的安故縣,也有許多土地是我牛家的。至於狄道縣和安故縣剩下的土地和人口,也大多屬於我的娘家辛氏。”

  辛夫人驕傲地告訴牛平,與牛家聯姻的隴西狄道辛氏也是本地世家大族。

  從母親口中,牛平得悉隴西辛氏也是秦漢數百年的老牌貴族。

  辛氏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朝開國時的太史辛甲,他被周文王封於長子。

  辛甲開枝散葉傳到秦代,出了將軍辛騰。

  辛騰的曾孫辛蒲在漢初以豪族徙隴西狄道,從此在此地安居下來,發展壯大。

  此後,隴西辛氏在兩漢出了許多名臣武將。

  辛柔官至光祿大夫、右扶風都尉、馮翊太守。

  辛武賢官至破羌將軍。

  辛慶忌官至左將軍、光祿大夫、常樂公。

  其他還有豫章太守辛產,侍中辛茂,長水校尉辛伯真等人。

  所以,隴西辛氏也是盤踞在本地數百年的官宦世家。

  辛氏與牛氏世代聯姻,勢力龐大,試問哪個隴西郡太守不退避三舍?

  在母親辛夫人的講解下,牛平明白了大漢朝施行的官吏選拔回避製度。

  東漢時期,為了防止地方上的世家豪族在本土發展壯大,形成新的割據勢力,對於官吏的選拔任命實行籍貫回避。

  最基本的就是,本地人,不能擔任原籍的太守,縣令。

  並且,回避的範圍不斷擴大。地方長官除了需要回避本籍之外,婚姻之家亦須互相回避對方的原籍,兩州人士也不得對相監臨。

  到了漢桓帝時期,皇權與世家的鬥爭更加激烈。為了限製士人們結黨營私,對官員任命的禁忌更為嚴密,漢桓帝製定了“三互法”。

  大概意思就是,甲州的士人在乙州當地方官,乙州的士人在丙州當地方官,為了防止士人們相互包庇輸送利益,則丙州的士人不僅不能在乙州擔任地方官,也同時不能在甲地擔任地方官員。

  朝廷對官員任命的禁忌如此嚴密,雖然一定程度上防範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但也造成了地方官員在州郡施政能力的低下。

  就比如隴西郡,不論是牛家還是辛家,都不可能有人能夠擔任隴西郡的太守。

  隴西郡的太守隻能由外地與隴西郡世家無姻親關係的士人擔任。

  然而,隴西郡的土地和人戶大多都被牛氏、辛氏等地方世家豪強所瓜分。

  沒有本地世家豪族的支持和幫助,太守孤家寡人一個,政令也難出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