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坑人的張奐
作者:木木三大少      更新:2020-03-05 08:46      字數:2522
  聽了辛夫人的講述,牛平這才知道原來父親牛猛與那大魔王董卓竟然是有戰場上的生死交情。

  難怪日後大魔王董卓將二弟牛輔招為女婿,之後又將麾下精兵強將都交給牛輔統領,原來兩家有這麽一段淵源。

  可是,同為平定羌亂的功臣,為何大魔王董卓一日日的飛黃騰達,日後能夠登上漢帝國權力的巔峰,而自己的父親牛猛卻沒有在曆史上留名,而是回到隴西郡來做一個土豪侯爺了呢?

  “母親,父親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怎麽未能加官晉爵?莫非朝廷過河拆橋,虧待我牛家?”

  牛平提出了心頭的疑問。

  “平兒,此事說來話長。以你父親的才幹,還有我牛家的實力,若非之後發生的一樁大變故,如今定然可以做到兩千石的郡守。可惜,你父親跟隨那張然明張公卷入了朝廷的政爭風波,闖了一場大禍……”

  “母親,張然明張公又是誰?”

  牛平一臉懵逼,表示我隻粗略看過《三國演義》,不記得漢末三國有這號人物啊!

  辛夫人歎了一口氣,我兒連張公都忘得一幹二淨了麽?看來,得好好地給我兒講一講涼州諸將的關係。

  張奐,字然明,涼州敦煌郡淵泉縣人。他與皇甫規、段熲二人都是涼州出身,平定羌亂的朝廷名將。因為三人的表字都有個“明”字,故而被世人稱為“涼州三明”。

  與皇甫規、段熲二人不同的是,張奐不僅是名將,也是一個極有學問的讀書人。

  張奐雖然出生在偏僻的敦煌郡淵泉縣,但卻十分仰慕那些關東、關中以詩書傳家的士人。

  他在少年時,就遊學三輔,師從太尉朱寵,刻苦研習《歐陽尚書》。

  張奐一番苦讀後,學問見長,他認為研究尚書的《牟氏章句》重複的話較多,於是自行刪改,將其從四五十萬字減為九萬餘字。

  後來,張奐被大將軍梁冀征辟,於是乘機將自己刪減過的《牟氏章句》獻給漢桓帝禦覽。

  漢桓帝下詔將張奐的刪減版《牟氏章句》交給東觀收藏,也算是對張奐學問的一種認可。

  聽了母親的介紹,牛平這才知道母親口中的張然明張公,原來就是前麵提到過的護匈奴中郎將張奐。

  牛平對張奐其人有了一些粗淺的印象。

  可以說,張奐和皇甫規、段熲三人,算得是董卓之前的涼州軍界大佬。而張奐又特別以有文化的士人自居,其人必然與普通武人的習性不一樣。

  辛夫人對牛平的看法表示認可,她告訴牛平,正因如此,才發生了後來的那麽多事。

  領兵平定關中的羌亂後,論戰功,張奐已然足夠封侯。

  然而,張奐卻拒絕了朝廷的封賞,隻提出一個要求,希望用自己的戰功換取把家從敦煌郡遷徙至關中弘農郡的機會。

  張奐這是想要棄武從文,將自己的家族由邊郡將門徹底改造成詩書傳家的大儒世家。

  須知,為了維持在西域邊疆的統治,朝廷有規矩,邊關的人戶不許私自遷徙至內地。

  不僅邊關的人不能遷到內地,朝廷還要不時地將內地犯罪的家族遷往邊關,以增加邊關人口。

  因而,出身於邊郡的士人,就算是在朝廷、內地為官,死了依然要葬回老家,其家族戶籍不會改變。

  所以,張奐想要用自己的平亂大功換取朝廷開恩破例。

  為了表彰張奐的功勞,朝廷終於開恩,特許他的家族可以遷到關中弘農郡。

  從此,張奐及其後人就變成了關中弘農郡人。

  這麽大功勞,最終隻是換了個內地戶籍,張奐卻覺得很值。畢竟有漢以來,這樣的先例是很少的。

  然而,張奐帶著個人家族擺脫了涼州邊郡戶籍,卻無形中與牛猛、董卓等涼州出身的將士拉開了距離。

  張奐卻未留意軍中涼州將士失望的情緒,而是興高采烈地搬師回京,接受朝廷的嘉獎。

  彼時,無論是春風得意的張奐,還是各懷心事的牛猛、董卓和尹端,他們都未料到,一個大坑就在雒陽等著他們去跳。

  平定關中羌亂的次年,也就是建寧元年正月,因漢桓帝駕崩,年僅十二歲的解瀆亭侯劉宏即位為皇帝。

  因為皇帝年幼,由竇太後臨朝執政,竇武以太後之父的名義被任命為輔政的大將軍。

  大漢以外戚擔任大將軍,是為了在皇帝年幼時與宦官一起輔佐皇室,與世家士大夫的力量形成平衡,保證皇帝成年後能夠順利接管朝政,不被世家出身的士人官員們架空。

  可是竇武此人一向以士人自居,他以外戚身份擔任大將軍後,卻與士人領袖的太傅陳蕃密議,圖謀誅殺中常侍們,驅除宦官勢力,幫助士人集團徹底控製朝政。

  若是竇武的圖謀得逞,皇室失去宦官的勢力,就會失去製衡世家大族的力量。

  為了維護皇權,竇太後不肯支持父親除掉宦官。

  沒有得到皇太後的支持,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決定自行發動政變,以武力解決宦官勢力。

  這年九月,因機密泄漏,中常侍曹節等反戈一擊,向皇帝揭發大將軍與太傅造反,要殺了皇帝劉宏另立新君。

  於是,朝廷下詔收捕竇武、陳蕃等人。

  竇武身為大將軍,手握兵權,他衝到北軍軍營,帶領北軍軍士進攻皇宮,想要誅殺宦官。

  宦官們手中掌握著保護皇宮的羽林衛,他們與大將軍竇武的北軍軍士在京城裏展開了混戰。

  牛平聽母親說到這裏,感覺這一幕與日後大將軍何進密謀誅宦頗為相似啊!

  《三國演義》中,何進因為泄密,被宦官反殺,後來是袁紹、袁術、曹操等人領兵殺入皇宮,打敗了宦官們。

  那麽,大將軍竇武手中有兵,後來是否攻破皇宮,成功誅宦呢?

  牛平急忙追問母親。

  辛夫人告訴牛平,就在那關鍵時刻,護匈奴中郎將張奐帶著牛猛、董卓、尹端三將和五營將士從關中回到了雒陽城外。

  中常侍曹節大喜,連忙下詔,說大將軍謀反,令張奐率軍圍攻竇武。

  當時張奐不知道發生在雒陽城裏的混戰是士人與宦官之間的一場決鬥。他剛蒙朝廷恩典,得以舉家遷往內地,正是想要報效朝廷之時。

  收到詔書後,張奐二話不說,立即率軍平叛,進攻大將軍竇武的軍隊。

  張奐手中的軍隊是戰勝羌人的得勝之師,麾下又都是牛猛、董卓和尹端這樣的西涼猛將,大將軍竇武的軍隊如何抵擋得住?

  很快,竇武軍就被擊敗。被包圍的大將軍竇武也被迫自殺。

  與竇武同謀的太傅陳蕃在混戰中被誅殺,竇太後也因為與大將軍的父女關係受到牽連,被幽禁於南宮之中。

  士人們再次被宦官勢力擊敗和壓製,朝廷秋後算賬,興起第二次黨錮。

  公卿以下凡為陳蕃、竇武所舉者及門生故吏,都遭到免官禁錮。

  這下子,一大批世家大族出身的天下名士都沒有官做了。

  平叛有功的張奐卻被任命為九卿之一的少府,隨後又被改拜為大司農,以功封侯。

  張奐的處境頓時變得十分尷尬。他本來是以讀書士人自居,想要與士人們交好的,如今卻被當成了宦官一黨,在士人群體裏被萬夫所指,唾罵不已。

  明白自己糊裏糊塗的卷入一場政治風波,被宦官勢力當刀使後,張奐非常懊惱,急於洗清自己,重新表明立場。

  然而,張奐在政治上的搖擺,卻讓跟著他平叛的牛猛、董卓等將的處境更加無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