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海運倉
作者:有限無敵      更新:2020-12-13 17:15      字數:2192
  五城兵馬司雖然是兵部該管,但工資卻是戶部發的,五個指揮二百八十八石的歲俸可都是戶部祿米倉發的,所以戶部雖然不直接管兵馬司,但對兵馬司的影響力一點不次於兵部。

  包以節聽趙和是來自南城兵馬司,還以為兵馬司衙門派來要祿米的,所以包以節皺眉說道:“這位把總,祿米去朝陽門南小街的祿米倉去領,本官這裏不負責發放祿米!”

  包以節說完就要進去,但趙和卻上前拉住他說道:“包大使,本官今天不是來領什麽祿米的,聽說你們海運倉有積年的陳糧處理,能不能給本官搞上千八百石,本官就算搭你人情了!”

  包以節聽趙和這麽說好懸沒樂出來,糧庫每年都有一定的名額處理陳糧,因為發芽腐敗的糧食不能食用,所以這部分糧食都要當做損耗處理掉。可處理掉的陳糧什麽成色,這就要包以節來認定了,所以供用庫的大使真是放屁油褲襠的好地方,每年隻要稍稍多處理些幾千石的陳糧,就夠他包以節吃喝不愁了。

  當然,這個肥差也不是他包以節自己能獨吞了,每年從他手中處理的上萬石糧食中,大頭還是被戶部衙門中那些堂官、主簿、郎中們吞了,包以節自己也隻能剩個皮毛。但因為糧食數量眾多,每年這個皮毛也夠他花用了。

  戶部糧庫處理陳糧已經屬於公開的秘密,每年來找包以節想從他手中撈些油水的人也有很多,包以節按照對方後台勢力的大小,也多多照顧,這也是他包以節在這個肥差能一幹多年的原因之一。

  但可以給外人些好處,不代表誰都可以過來要好處,你一個兵馬司七品把總,沒人沒後台,就想要跑過來要油水,真是有些癡心妄想!

  包以節都被趙和氣樂了,他一甩袖子說道:“趙把總你在說什麽?本官為國掌管供用庫,怎可能損公肥私?來人,將趙把總送出去!”

  包以節一甩袖子要進屋,邊上的庫丁上來就要將趙和攆出去,但趙和這時從懷中拿出楊漣寫的那個條子說道:“包大使,你現看看這個在說吧!”

  包以節聽趙和這麽說心中一動,難道這個二愣子真有什麽後台?包以節轉身又回到趙和身邊,接過他手中的字條詳細觀看。

  楊漣的條子寫的很簡單也很客氣,說趙和是自己的舊識,有些事情想請包以節幫忙,請包大人在百忙之中幫助解決!

  楊漣寫的雖然客氣,但包以節卻嚇的倒吸一口涼氣,他是戶部直管的官員,如何不知道自己部中給事中的權威?這就像財政部下屬事業單位的一個小科長,你不害怕部裏的紀檢副組長找你談話嗎?

  特別是現在部裏有傳聞,楊漣因為與主持工作的戶部左侍郎李汝華交好,聽說過年後就要提升為戶科都給事中。都給事中與給事中一字之差,一個從六品一個正七品,但手中權力卻有著天壤之別。

  都給事中是戶科給事中的首長,他是戶部的絕對二把手,手中握有整個戶部監督核查之權,在某些問題上甚至比尚書的權利還要大。包以節屁股底下一堆屎,如果新來的都給事中要收拾他,可真是一抓一個準。

  包以節不愧是常年混跡官場的老油條,看到楊漣的字條第一時間如同變臉一樣轉變了態度,拿出一副趙和結拜兄弟的模樣,拉著趙和的手說道:“趙老弟,原來你是楊科參的舊識,老弟你怎麽不找說?其他人來要陳糧自然沒有,但趙老弟來要多少有多少!”

  趙和的官場經曆還是有些短,沒想到包以節竟能這麽快轉變態度,弄得還有些不太適應。但包以節如同與趙和是多年好友一樣,拉著趙和的手噓寒問暖:“趙老弟如何與楊科參認識?是不是同鄉啊?”

  官場最講究關係,同年、同鄉、同窗都是了不得的關係,麵前這個趙和隻有二十多歲,自然同年同窗都不可能了,看來隻能是同鄉了。

  趙和哈哈一笑,說道:“包大人,小弟老家在南直隸常熟縣,與楊大人可不是同鄉!不過小弟的老師是虞山先生,到與楊大人有些關係!”

  錢謙益的名頭比楊漣還大,包以節一聽是這個關係,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就差拉著趙和直接磕頭斬雞頭燒黃紙了。

  “原來趙老弟是探花郎的高徒,探花郎的才氣名震兩京,趙老弟將來也必定可以金榜題名啊!”

  包以節嘴上說的恭維話,心中卻罵道:這個趙把總不知道什麽路子,一個小小把總就能搭上東林黨兩大新星,自己一個小小大使,可不能得罪這尊大神!

  有了包以節刻意的恭敬,趙和如同戶部尚書親臨一樣,供用庫大使包以節親自陪同他去了一趟海運倉,幫助趙和挑選最好的陳糧。

  海運倉是供用庫六倉中最大的一個,占地足有二千多畝,建有一百棟倉廒。明代這種糧倉設計即為合理,屋頂懸山合瓦清水脊頂,廒頂各開氣樓,以透瀉汗蒸鬱熱之氣,調節溫度和濕度。同時為了驅蟲防腐,廒內四壁還圍置樟木,除此之外,還用竹篾編成隔孔,釘於窗上以防鳥。這些建築設計和措施,既防潮又通風且保證安全,可以保證糧食曆久不壞。

  包以節指著前麵二十多棟倉廒說道:“趙老弟,前麵這些都是去年的新糧,漕運的糧食運到通州,先存在通州城外的水次倉,然後挑選出最好的糧食運到咱們這個海運倉,其他的次一等的糧食運到九邊!”

  包以節說完指著後麵那些倉廒說道:“其他一些雜糧,比如黑豆、黍米、粟米、高粱等都在後麵!”

  趙和聽包以節講解十分好奇,問道:“包大人,咱們這裏不是叫海運倉嗎?怎麽存的是漕運的糧食?”

  包以節哈哈一笑,解釋道:“海運倉是當年太祖皇帝定下的,當時元末漕運淤塞,但為了北征大漠,隻能使用海運!糧船從鬆江府出海,在天津衛卸貨,然後再用馬車運到北都這裏,所以這裏才叫海運倉!不過永樂以後,漕運疏通,海運畢竟損耗太大,所以也就廢了海運改為漕運,但這海運倉的名字卻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