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大鬥進小鬥出
作者:有限無敵      更新:2020-12-13 17:14      字數:2184
  韓榮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實他不用事必躬親,這種去檢查的工作派一個書辦去即可。但韓榮害怕被手下人蒙蔽,畢竟這是他第一次擔此重任,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沒有壞處。

  吳汝城聽韓榮這麽說,趕緊說道:“韓大人,現在鎮子外麵的崇善裏正在收糧,咱們可以去那看看!”

  崇善裏就在鎮子外麵,和趙和出身的太平裏差不多,不過崇善裏農戶不多,大半都是漁民。

  韓榮帶著一群人來到崇善裏糧長的家,這裏門外排滿了大車,一群人正在糧長家中爭吵。

  “史天發,都是鄉裏鄉親,你這麽幹不虧心嗎?”

  “糧長,你這也太狠了吧!這麽弄我們秋糧不交了,還要去縣中打官司!”

  韓榮在外麵聽裏麵喧嘩,眉頭一皺,知道出事了。

  現在糧長家門口被送糧的人堵得死死的,趙和揮手讓趙富貴帶著幾個人去開道。這種事趙富貴常幹,帶上人揮著鞭子,罵道:“你們這些屍倒滾開,縣中韓大人來了!”

  這些送糧的都是當地農戶,聽說縣裏來大官了,一個個不敢喧嘩,趕緊讓開一條路,跪在一邊恭迎韓榮。

  韓榮走進院子,看到地上稻穀灑了一地,幾個盛稻穀的容器散落一地,一個中年人衣服被撕壞,正驚慌的跪在地上。

  鄉老吳汝城領著韓榮趙和走進人群,指著地上跪著的那個中年人說道:“兩位大人,這個就是崇善裏的糧長史天發!”

  史天發看到韓榮與趙和的服色,知道這裏縣裏來的大官,趕緊叫道:“小人史天發,拜見兩位大人!”

  剛來到南沙鄉就碰到鬧事,韓榮鐵青的臉問道:“史天發,出了什麽事,為何毀壞鬥量?”

  鬥量就是那些壞掉的容器,這可不是史天發自己做的。從秦代統一度量衡開始,曆代中央政府都要製定統一的度量衡用於收稅。這些鬥量就是縣中戶房發的,用來各裏收秋糧用的。

  這些鬥量雖然不起眼,但卻代表著國家權威,現在被人砸壞,這可是大事情!

  史天發看到韓榮發火,趕緊解釋道:“大人,這些刁民不服朝廷法度,認為縣裏發的鬥量不準,所以將鬥量毀壞!”

  史天發這麽說,馬上就有人反駁,一個農戶罵道:“史天發,你說的是人話嗎?今年的鬥量為什麽這麽大,足有一鬥五,這還讓不讓我們老百姓活了,本來今年的收成就不好,你們還私改鬥量,我們要去縣裏告狀!”

  有了帶頭人,其他農戶也紛紛叫罵,一時間形勢有些控製不住。

  趙和看到這樣,大喊一聲:“幹什麽?你們想造反不成?”

  這句話將農戶鎮住,雖然南直隸賦稅很重,但還沒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在加上這些農戶隻是不滿史天發私改鬥量,並沒有膽子真去造反,所以聽趙和這麽說,趕緊重新低下頭不在發聲。

  韓榮剛才也被嚇得滿頭汗,這裏的農戶足有上百人,如果真鬧出事自己肯定倒黴。韓榮感激的看了趙和一眼,然後問道:“史天發,到底是怎麽回事?”

  史天發趕緊站起來來到韓榮麵前,小聲的說道:“大人,這鬥量是縣裏新發的,小人也沒辦法。大人你看這鬥量都已經快一鬥五了,比去年足足多了三升,還讓不讓人活了!”

  韓榮撿起來損壞的鬥量一看,果然都是新的,到現在韓榮知道是什麽問題了。

  一個標準鬥量是一鬥,其他的還有升量等小型計量工具,這些鬥量由中央戶部製成圖形,發到各縣戶房製成實物,用來統一收稅。但明代各級官吏要搞灰色收入,所以就在鬥量上下功夫,玩一些大鬥進小鬥出的手段。

  前幾十年天時好,糧食產量高,用一鬥二的鬥量就可以保證各級官吏的收入,可是這幾年收成減少,各級老爺的收入也就相應減少,所以縣中幾個頭頭商量一下,從今年開始,將原本的一鬥二的鬥量改為一鬥五。

  如果像太湖流域的其他市鎮,改為一鬥五也還算可以,這些農戶也能承受的起。但南沙鄉這裏地處長江邊,土地貧瘠,原本上田就少,這次你還改了鬥量,老百姓為了交稅根本留不夠一年的口糧,這樣自然要鬧事了。

  韓榮也是老胥吏了,馬上發現的問題所在,他想了想問道:“史天發,去年收糧的鬥量還在嗎?”

  史天發不知道韓榮要幹什麽,點點頭說道:“還在的!”

  “好,你去找出來,今年先用去年的鬥量收,明年再說明年的!”

  周圍的老百姓聽韓榮這麽說,一個個都歡呼起來:“草民感謝大老爺做主!”

  用去年的鬥量收代表著陋規就會收不夠,收不夠韓榮等人的工資就發不出來,韓榮手下一個書辦低聲說道:“堂吏大人,這樣怕是不妥吧!這個鬥量是二公定的,咱們私自改了,二公那裏怎麽交代?”

  韓榮低聲說道:“二公那裏我去說明,現在你還沒看清嗎?在用大鬥收糧,馬上就會激起民變,先緩解一下在說!至於陋規不夠,看看從其他鄉能不能補齊!”

  趙和在邊上看的清清楚楚,沒想到這個韓榮還能為老百姓解決些問題,和後世那些電視劇上演的貪官汙吏不一樣。

  其實後世電視劇多有誇大成分,如果都像演的那樣,明王朝也不可能延續二百七十多年。這些胥吏固然有危害鄉裏的惡霸,但大部分還是比較合格的基層官吏。想到這趙和想到了後世的一句話,大部分官員都是清廉滴,腐敗分子隻是一小撮而已!

  問題解決,這些農戶開始正常交糧,韓榮跟著史天發進屋去檢查賬本,趙和沒啥事就站在院中看那些鬥級如何收糧。

  趙和後世雖然來自小縣城,但還見過收糧,現在看到書上說的淋尖踢斛很有意思。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記載淋尖踢斛要先運氣,然後重重一腳踢出,但真實的明代稅收根本不是這麽幹。淋尖踢斛在明代前期確實發生過,但後期這些官員都學精了,那裏能用這種明目張膽的手段貪汙?直接換鬥量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