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稅收體係
作者:有限無敵      更新:2020-12-13 17:14      字數:2361
  在萬曆四十二年,萬曆皇帝這一年身體不太好,以為自己就要不久人世,為了給後人留一個好印象,當年三月下旨將天下所有礦監、稅監都撤了回來。

  但沒想到萬曆皇帝都準備好後世了,太子都已經準備好接班了,那想到萬曆皇帝又掙紮的活了過來,並且身體越來越好。

  身體康複後的萬曆皇帝心中有些後悔,早知道這樣就不撤回礦監稅監了,但話已出口,實在不好收回,所以這幾年全國各地一直太平的很,沒有這些死太監收刮地方。

  當然這不是萬曆皇帝做的不對,萬曆年間因為經濟大發展,南直隸等地已經出現資本主義的苗條,但朝廷收稅還是使用中古時期的稅收體製,那就是農業稅為主,徭役為輔。

  這時明王朝經過近二百年的發展,形成一大批士大夫階層,這些人是不用交稅的。同時地方那些有交稅資格的自耕農,為了逃避交稅更是紛紛投獻到這些士大夫門下。在加上朱棣設定的不合理宗室規定,需要朝廷供養的宗室人數逐年攀升,幾方麵加起來,朝廷的稅收開始逐年減少。

  從張居正死後萬曆親政,朝廷的稅收從一千二百萬兩逐年下滑,到了萬曆十一年更是降到了五百萬兩,到了萬曆四十年,更是下降到每年三百六十萬兩的窘迫地步。

  而明朝稅收銳減的原因,卻有兩方麵,一是張居正死後,土地兼並的卷土重來,大批國家經過清丈後可以納入稅收範圍的土地,被巧立名目的納入各級官員地主,甚至王公貴戚名下,國家可用來征收賦稅的土地,不到十年間,既縮水到五百多萬頃。

  明朝的稅收體係,本就是以農業稅為主。但在萬曆在位時,發展最迅速的卻是工商業,東南沿海商業貿易大興,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已成嚴重的不平衡態勢。

  農民日益窮困,許多人甚至拋家舍業,有地不種跑到東南沿海打工,成了最早的農民工階層。東南沿海商業發達,但明朝商業稅,從開國起就相對比較輕,發達的工商業下,國家通過原有的稅收體係,很難增收太多的賦稅。

  明朝萬曆年間戶部收取的商業營業稅,在萬曆十年之後,一直保持在每年二十萬兩左右。明朝前半期主要的商業稅收入來自於鹽稅,但到萬曆時期,隨著私鹽貿易的興盛,山西以及兩淮鹽商力量的壯大,明王朝對食鹽貿易的壟斷早被打破,在萬曆時代的食鹽市場上,全國的食鹽需求量有十八億斤,而官府經營的食鹽,隻占五億斤,稅收自然大打折扣。

  明朝經過“隆慶開關”後,海外貿易蓬勃發展,但明朝收取關稅的體係,依然是永樂年間的市舶司,收稅方式,還是按照傳統的貨物進出口量,征收其低價百分之二十的關稅。

  由於海外貿易貨物進出口交易價格與成本價格間的巨大落差,市舶司可收到的稅賦微乎其微,在萬曆年間,明朝市舶司的權力也日益萎縮,原本可以組織貿易集市,監管貿易的權力,早被沿海商人取代,市舶司的權限僅限於收稅,而組織貿易的商人們,則可以巧立名目逃避稅賦。

  到了萬曆二十年,明朝市舶司的總收入,竟然隻有四萬兩。而就在同時,根據西方學者研究,這時期輸入中國的白銀總量,占整個世界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大量白銀的輸入,也勢必引起通貨膨脹,萬曆手中的錢,也越發變得不值錢。

  因此日益嚴峻的財政問題,才是萬曆派遣太監做稅監的動因,但這麽做的效果又如何呢?

  稅監一出,文官集團自然反對,多年以來各類抨擊的奏折不斷,一是不能容忍太監幹政,二是萬曆時期的文官集團,商人階層出身的越來越多,許多還介入商業貿易,搞起了“官倒”,太監收稅,受害最大的就是他們,所以團結一心抱成團,誓把反對稅監進行到底。

  所以在前幾年皇帝收回稅監的時候,文官集團拍手稱快,但現在如果皇帝借著遼東戰事重開稅監,朝中馬上就會掀起政治風暴。

  萬曆皇帝今年已經五十五了,前兩年就要死要活,大家都知道這位皇帝活不了幾年,所以當前最為緊要的就是保證政治平穩,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好平穩接班。

  楊漣是堅決的擁護太子派,他絕對不允許任何人與事動搖太子的地位,所以在接到這個消息後,楊漣心中很是生氣。

  提出支遼餉的是兵科給事中趙興邦,也是東林黨的人。如果十年前趙興邦提出這個提案,楊漣絕對舉雙手讚成。可是現在這個提案不是本末倒置嗎?如果朝堂混亂,很容易給鄭貴妃的一方勢力機會,萬一就因為這件事弄得國本動搖,豈不得不償失?

  楊漣在南都時就已經對戶部侍郎畢自嚴提出這個提案不適合當下,但木已成舟,就算畢自嚴也無力回天。沒辦法楊漣隻好接受既定事實,同時心中保佑國本不至於動搖。

  楊漣在這擔驚受怕,李繼、周森倒沒什麽反應。周森很簡單,他年紀輕,剛接觸政治,還不了解朝堂險惡,但李繼就不同了。

  李繼出身浙黨,雖然他職位低微,人家浙黨也看不上他,但畢竟李繼不是東林黨。

  不是東林黨就不會與楊漣一樣的著急,在說李繼今年五十了,能不能活到皇太子登基都不一定,他那管死後洪水滔天?

  李繼笑著安慰道:“大人,太子正位東宮二十餘年,早已經地位穩固,不會發生國本動搖事情的!”

  楊漣也知道李繼的意思,剛才他叫李繼過來也隻是發泄心中怒火,到不是真的讓李繼提出什麽解決辦法。

  楊漣將心中話說了出來好受不少,轉換話題問道:“文山兄,譚家真的牽連到逆案中嗎?”

  譚家畢竟是常熟縣的鄉紳,現在出了這麽大的事,作為縣令的楊漣肯定是要過問的。

  不過李繼早已經做好功課,不慌不忙的說道:“是的,人證物證都在,都已經呈交南都刑部!這件案子周大人也知曉,大人可以詢問周大人!”

  周森聽李繼這麽說,趕緊說道:“大人,李大人所辦案件合理合法,下官複議!”

  李繼曉得雨露均沾的官場鐵律,在得了譚家的家產後,馬上給周森送上了兩萬兩的封口費。周森雖然心中有些不服,但事已至此,他還能怎麽辦?既然幫不上忙還不如撈些好處,就這樣周森也被李繼拉下水,成了李繼的共謀。

  楊漣聽縣丞主簿二人都這麽說,也就不在追問下去,畢竟他與譚家沒什麽交情,能問一嘴就已經仁至義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