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六章 常平新法(續)
作者:大蘋果      更新:2020-03-05 04:18      字數:3180
  眾官員大眼瞪小眼,這些數字聽的腦子發脹,記都記不住,哪裏還能看出什麽端倪來?

  嚴正肅倒也沒有多問,沉聲開口繼續道:“我所提取的數據分別是大曆年間錦繡年間和慶豐年間。大曆年間,我大周立國才三十年,錦繡年時,我朝已經立國一百餘年了,而此刻慶豐年間,我大周已經立國快一百四十年了。從這三個時間所攫取的數字可以看出,我大周從當初的一千二百萬戶到如今的一千九百萬戶,百餘年時間戶籍怎家了七百萬戶。以一戶五人為標準,那便是增加了三千五百萬人。這足以說明我大周曆經的這百年時間是太平盛世,故而人丁增長興旺,百姓安居樂業……”

  眾官員翻著白眼心道:“這用你說麽?誰不知道這百餘年來我大周人丁增長了許多?誰不知過去的百餘年是太平盛世?”

  “……然而,不知你們注意到我單獨列出來的數據沒有。大曆年間,全大周農戶八百四十萬,占總戶籍的七成,可說絕大多數百姓都是在耕田勞作的。但是到了慶豐四年,農戶的數目卻成了七百餘萬戶。在總戶籍增加了七百萬戶的情形下,農戶的數目反而減少了一百多萬戶,這是何道理?這七百餘萬戶的農戶,隻占了全大周戶籍總數的四成,這個比例跟大曆年間的七成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眾官員經他這麽一分析,也立刻明白了過來。是啊,在總戶籍和人口都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百年之後和百年之前相比,居然農戶的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什麽情況?

  “……當然,這當中不排除商戶工匠這些戶籍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也遠遠不及這當中的差額。三司衙門去年的數字,全大周商戶九十餘萬,其他各行業戶籍四百八十餘萬。和農戶的數字加在一起,隻有區區一千三百萬戶。相較於如今的總戶籍相差近六百萬戶。那麽,這六百萬戶數千萬百姓都在做什麽?你們想過沒有?”

  眾官員陷入了沉沉的思索之中。

  “……還有個數字,我單獨提出來了,便是農戶中的三等以上富戶的數字。大曆年間是四百二十萬,錦繡年間是三百一十九萬,而去年慶豐四年這個數字銳減到了不足兩百萬戶。我們都知道,我朝的錢糧稅收的大頭是在農戶,農戶之中的錢糧稅收的大頭集中在三等民戶身上。三等以下的百姓之家能自己保住溫飽不用賑濟已經很不錯了,他們身上是收不到多少錢稅的。而農戶的總戶籍銳減,三等以上的富戶數量也銳減,我朝財稅還如何能保證?這就是以前我大周年入一億數千萬緡,而現在卻隻能收到五六千萬兩稅收的原因所在。”

  文武官員紛紛點頭,枯燥的數字經過這麽一分析,其呈現出來的結果一目了然。大周錢糧稅收的主力來源於種田的百姓,大周朝將百姓分為六等,稅收政策也是根據其所在的等級而劃分。一般而言,三等以上的富戶家裏田畝較多,也能收上來些錢糧賦稅來,但是三等以下的特別是五六等農戶之家,不但收不到錢稅,反而需要賑濟。所以上等戶越多,朝廷的稅收也越多。現在總農戶的數字在銳減,上等戶的數字也在銳減,理所當然的總稅收也銳減了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不得不再提一個數字,那便是總田畝的數字。我大周立國之初,丈量的耕種田畝總數為兩千七百萬頃。道現在為止,我大周的耕地麵積已經增加到了四千萬頃。增加了足足一千三百萬頃。那可是近兩億田畝啊。誰能告訴我,田畝增加了這麽多?稅收卻銳減了這麽多?這是怎麽回事?還有誰能告訴我,適才我們算出的那六百萬戶既非農戶又非商戶和其他戶籍的百姓到底在幹什麽?多出這麽多田畝,反而不能讓他們安頓下來麽?反而讓這些人無所事事?成為既不耕種又不做工的朝廷的負擔?這一切到底是因為什麽?”

  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或許他們當中有的人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他們不說。官員當中的許多人突然預感到有一股巨大的風暴似乎正要襲來。因為做賊者心虛,他們心裏清楚嚴正肅問出這個問題的目標是要針對誰。

  毫無疑問,大周朝立國百年來,耕種的田畝麵積越來越多,但這些增加的田畝卻讓很多人無田可種的怪異現象,正是大小豪門官員富商們瘋狂的土地兼並。豪門大戶囤積良田,富商豪紳們最愛幹的也是囤積田畝作為私產。底層百姓們本來是有些土地的,但他們的生活狀態是脆弱的,一旦遭遇不好的年景,他們隻能借錢度日。上等戶還好些,他們還能稍有積蓄抵抗天災人禍。下等戶則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

  當借貸的錢款還不上時,他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用田畝去抵債。就這樣,一等戶變二等戶,二等戶變三等戶一路降格。那些下等戶沒了田畝,他們隻能淪為佃戶和流民。充斥於各大豪門莊園中的佃農,各大城市碼頭中的搬運貨物的苦力,到處可見的赤貧的遊蕩在街市中的流民便是嚴正肅口中那沒有戶籍的六百萬人。

  雖然戶籍上沒有他們,但他們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幾千萬百姓。而這幾千萬百姓身上,朝廷是一文稅收也收不到的。不但收不到,朝廷反而為了防止生出亂子來,反而將這些流民中的青壯招入軍中。還美其名曰什麽‘變流民為兵士,此乃安內戍國兩全之策’。這些流民被當大爺一般的供起來養起來,反過來消耗的卻是朝廷的糧餉和賦稅。如此形成一個死循環的死結。

  嚴正肅今日沒有點破這個死循環,因為還沒到時候。隨著變法的深入,他是一定會點出死結,並且解開這個死結的。但這需要一步步的來。

  “……以上所言,皆有據可查,若有疑問者,可隨時查勘驗證。本官和方中丞根據我大周如今的情形,經過慎重的探討和思索得出了結論。若要改變我大周財政銳減之窘境,當務之急是要讓流離之百姓歸於土地。百姓耕種,土地產出,朝廷才有財稅。而讓百姓能安於耕種的當務之急是要解決百姓的實際困難,不能因為有天災人禍之事,便逼得百姓賣地賣田破產流離。要解決這根本的問題,才是朝廷此刻要做的當務之急之事。否則,情況繼續惡化下去,大量的百姓破產流離,那些田畝盡數歸於兼並之家,朝廷的財稅將進一步的惡化。而流民愈多,國家也愈發的不穩定。”

  官員之中很多人暗自點頭,確實,這才是問題的根子。百姓們都不耕種了,那還收什麽錢糧稅賦?百姓們成了流民,社會治安的壓力也會變得非常大,很可能會因為某些機緣而演變為大麻煩。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難了,不知道嚴正肅方敦孺的新法會怎麽做。

  “總所周知,我大周沿襲前朝之製,各路府設立大量常平倉廣惠倉,其用意自然是在豐年收購存儲百姓的糧食,不讓糧食貶值太低。在歉收之年或災荒之年亦可平價售出,平抑糧價,不讓奸商謀利,賑濟災荒之民。常平廣惠各倉設立,正是朝廷惠民之舉。而且對於穩定局麵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各地常平倉目前都處於半關閉的狀態。原本隻有二十餘家路府設置常平倉,對大周上千府州縣而言已經是杯水車薪。現如今卻又半數關閉,無法發揮效用,這是一件讓人痛心之事。”

  “……有人可能會問,為何又說及常平廣惠各倉之事。殊不知,正是因為常平倉未能發揮效用,才會對百姓沒有救助之力。試想,豐收之年,糧價下跌而無法給予保護性的收購,百姓們勢必所得甚微。而一旦天災之年,糧食欠收,又無平抑糧價之舉,百姓們勢必要花更多的銀子來買那些奸商囤積的高價糧食活命。這一來一回,百姓損失幾何?正是因為這麽來回的折騰下來,百姓無所倚仗,才會淪為赤貧。才會不得不借高利貸度日。高利之貸如何能還得清,最後不得不以田畝相抵,破產流離。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聯係的。所以,眼下迫切需要的是要保護百姓耕種的積極性,讓百姓們有所倚仗,不至於聽天由命。假如豐年糧價不跌,荒年糧價不漲,百姓便可有所計劃,以豐補欠,自可協調。倘若朝廷能讓百姓免除後顧之憂,何愁百姓不積極耕種?誰願意流離無所,受饑寒交迫顛沛之苦?”

  殿中一片嗡嗡議論之聲,很多人紛紛點著頭。前麵的一大堆話都隻是鋪墊,嚴正肅說到這裏才算是正式進入了正題。而他所提出的也正是問題的症結之處。很多官員對嚴正肅方敦孺佩服的五體投地。大周朝的問題表現的不少,但很多人隻知其表不知其裏。譬如財政吃緊,很多人隻會咂嘴感歎,卻並不能知曉原因。或者是看到了原因,卻因為太過紛繁,千頭萬緒而不知其重點。嚴正肅今日便給他們好好的上了一課,一層層的抽絲剝繭,抵達問題的核心之處,並指出了解決問題的要點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