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君子
作者:東皇龍公子      更新:2020-05-22 09:00      字數:2048
  伯父年長父親三歲,自幼喜讀書。

  開蒙不久,就把《百家姓》、《三字經》倒背如流。五歲,便能熟讀四書五經。

  十三歲參加鄉試,榮獲頭名解元,一時轟動魯地。

  祖父擔心他年幼成名,心性不穩,硬壓著他又讀了三年書,才讓他上京會試。

  臨去前一晚,祖母叫廚房做了一桌席麵給伯父餞行。祖父很是高興,以為祖母想通了,就多喝了兩杯,歇在了主院。

  半夜,伯父莫名其妙的上吐下泄,他生母到主院,一直跪求到天亮,祖母才讓管家請了個老眼昏花的醫者來。

  待伯父身體康複,他生母便得風寒去逝了。

  祖父從此滴酒不沾,也不願見祖母,直接搬到了郊外的道觀,煉丹悟道去了。

  祖母賭氣把伯父趕出了長房。

  伯父便去了齊州,在盧氏族學任教,後又在盧氏族長的幫助下開了書院,漸漸有了自己的名望!

  父親讀書沒天分,又怕人家說他不如庶兄的才學,便學著讀書人附庸風雅,擺弄些自己也分不清真假的古玩字畫。

  伯父到了二十有二的年紀,仍無婚配。最後,還是盧氏族長找到孟氏族老商議,願將長女許之。

  孟盧兩家都是魯地的氏家大閥,代代都有通婚。

  伯娘姿容如玉,通曉四書五經,氣質溫婉嫻雅。婚後與伯父感情甚篤,因有宿疾,膝下隻得一女,便是當今皇後娘娘孟嵩。

  聖上登基,封伯父為文國公,父親為承恩侯!

  一門雙爵,榮耀之極!

  在時隔四十多年後,孟家終於又踏入了朝堂政治圈,逐漸有了興盛之象。

  在世人的眼裏,孟家能夠興盛,是因為有皇後娘娘。

  阿燁表兄大概就是以這個為由,說動了父親。

  父親是個糊塗人,不明白他們孟家至所以興盛,不是因為表麵上的裙帶關係,而是因為有伯父,伯父的才名風骨才是他們孟家興盛的主要原因。

  ……

  東宮。

  杜緹用罷早膳,便去了主殿旁邊的偏廳等候太子。

  太約過了半個時辰,就見頭戴白玉冠,身著玄色寬袖錦袍的太子優雅從容地走了過來。

  他起身整衣下拜:“微臣杜緹,參見太子殿下!”

  太子待他行完了禮,打量了好一會才開口:“平身!”

  然後示意杜緹先跟他到書閣去。

  進了書閣,太子往書案後的圈椅裏一坐。

  左手支著額頭,右手很有節奏地敲擊著扶手,樣子很慵懶。但他身上的氣息,以及

  看杜緹的目光,都給人一種無形的威壓。

  杜緹背脊發寒,心底發涼,等了許久,也不見太子言語。

  他琢磨不透太子到底什麽意思,便直接問道:“太子殿下,您這是……不喜微臣做您的伴讀?”

  “沒看出你還有點自知之明。”

  太子冷哼一聲,意味不明地笑了下,“若不是父皇惜才,以你的濫情,現在該待什麽地方,就不用孤特意提醒了吧?”

  杜緹拱手應道:“殿下言重了,情由心生,何來濫情一說。”

  他不是聽不出太子的嘲諷之意,但聖上給了他一個免除家族之禍的機會,就是做太子的伴讀。來時他便已想好,無論太子如何刁難,一定要想方設法的留下來。

  “身為長輩竟然喜歡自己的侄女,還說不濫情?”

  說著,太子起身,雙可不是那麽好當的。

  你可要想清楚,有才若無德,既便是父皇之命,孤照樣可以將你逐出東宮。”

  說完又坐了回去,旁若無人地整理書案上的筆墨紙硯,再次抬眸,頗有意味地問杜緹:“何為君子?”

  杜緹沉吟了片刻,應道:“微臣以為,一個人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該心係天下君民,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方為君子。”

  太子聞言嘖了一聲,挑了挑眉:“就這些?”

  杜緹點了點頭。

  竟然沒有拚命地討好奉承。

  太子微怔,再次打量他。奇怪了,這樣一個言行舉止如此溫雅有禮的人,怎麽會逾禮?難道真是讀書讀傻了?

  “照你這麽說,要想成為一名君子,便要把個人的名利得失,丟棄一旁。”太子麵色緩了緩,反問道:“那這天下,還有誰願意成為君子的?”

  杜緹垂首頓了頓,複又抬眸,誠摯地道:“微臣並不否認個人名利的所在。追逐名利與成為一名君子,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區別在於,真正的君子,在謀求個人名利的同時,必不失心中堅守的道義;因為人一旦失去了道義,便會成為名利驅使下的小人。

  若這樣,又何來君子一說。”

  說罷衝太子坦蕩一笑,“其實真正的君子,也隻有在保障個人利益的前提下,方能為社稷,為百姓做出更大的貢獻。就連聖人也曾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哈哈哈。”太子拍案,大笑而起,“果然有趣,不像翰林院的那些酸腐,知書不知人,食而不化也就算了,偏還整日裏張嘴閉嘴,滿口仁義道德。所做之事,細究下去,又沒一件像是君子所為。”

  說話間伸請坐!”

  杜緹抬手再次施禮:“微臣謝過太子殿下!”

  然後不卑不亢地走到太子指定的位置坐了下來,鋪紙研墨地做好準備,靜待翰林院的侍講學士和侍讀學士的到來。

  太子以往沒有伴讀,翰林院上到掌院,下到眾學士,既是老師也是伴讀。他們會陪著太子研讀講義,清談辯論。

  聖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每次前來東宮,必不低於三位學士。

  建元帝是希望太子集翰林院眾學士之才,成治國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