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破中南誓不還
作者:不朽皇帝      更新:2020-03-05 02:05      字數:3694
  三個月後……

  象郡!

  嬴政站在城樓之上,望著下方五萬大軍,他的目光充滿了淩厲之色。

  “大秦的將士們,你們為大秦帝國立下赫赫戰功,不遠千裏南下征伐,不毛之地,你們可知是為何而戰?”

  嬴政鼓足了嗓門,大聲問道。

  “為陛下盡忠,為帝國開疆。”

  五萬人大聲喝道,聲震天宇。

  “不,你們不光是為朕效忠,不光是為帝國開疆擴土。”

  嬴政大聲喝道。

  所有人都楞了,他們參軍不就是為了建功立業,為國盡忠了。

  “肅靜。”

  蒙恬騎在戰馬之上,製止了混亂的局麵。

  果然聽到蒙恬出聲,所有人都沉默下來。

  蒙恬之名,大秦帝國三軍將士,誰人不知?

  這裏麵許多人也曾追隨過蒙恬征伐六國,對蒙恬自然是敬佩無比。

  “擴土開疆所為何?帝國變大?若僅僅如此,朕又何須勞師遠征?”

  嬴政神色嚴肅,望著城下的將士,接連質問。

  所有人都沉默,卻又想不明白陛下說這些幹什麽?

  “大秦現有數千萬人口,一傳十,十傳百,千秋萬世之後,誰能告訴朕大秦會有多少子民?”

  嬴政的話仿佛靈魂拷問,讓所有人目瞪口呆。

  不少人一臉認真的低著頭,開始手指掰著算,可是完全是一頭霧水。

  “朕一統天下,橫掃六合,民有田可耕,天下安居樂業。你們家裏可都分到了良田?娃兒又添了幾個?”

  嬴政問道。

  “陛下萬年,大秦萬年。”

  嬴政的話讓所有人都露出開心的笑意,他們的家中自然都分到了上好的良田,而且不少人都有幾個孩子。

  對於嬴政,他們皆是發自肺腑的尊敬感激。

  “你們有幾畝田種,你們的兒子也會有田種,你們的孫子也有。可是你們孫子的兒子,孫子的孫子,子子孫孫分下去。大秦就在這裏,地隻有這麽多,能分多少世?”

  嬴政再次發出靈魂拷問,字字慷鏘有力,仿佛一柄重錘直敲眾人的內心。

  每個人都陷入了沉思,雖然陛下說的很遙遠,可不得不說這的確是問心之題。

  庇蔭子孫是華夏兒女生生世世,刻印骨子裏的傳承。

  誰人不想子孫後世福祿綿延?

  哪個不想讓後人過著無憂無慮,衣食無憂的生活?

  “大秦帝國疆土遼闊,卻沒有一寸多餘的土地。這也許不是一場正義之戰,可卻是生存之戰。”

  “看看你們的身後,有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資源。卻被一群尚未開化的蠻夷所竊據,它們宛如牲畜,飲毛茹血,糟蹋大好山河。”

  “天賜樂土,取之福澤子子孫孫,不取定當遺禍無窮。先人不流血,你們願意被後世子孫唾罵,鄙夷,成為隻圖安樂一時,不顧後人死活的懦夫嗎?”

  嬴政的聲音仿佛充滿了無窮魔力,猶然在這片天空響起,震耳發聵,讓人精神一震。

  “不願……”

  五萬精甲每個人臉上都露出肅殺之氣,沒有人願意做懦夫。

  “大秦以武立國,每一寸疆土,都灑滿了老秦人的鮮血。自秦立國,這萬裏河山不是蒼天送給大秦,而是老秦人世世代代,無數英烈舍生忘死,用鮮血換來的。”

  “他們之中有你們的祖先,有你們的祖父,有你們的父親,也有你們的兄長,他們都是大秦帝國無雙銳士。”

  “你們告訴朕,你們是大秦帝國橫掃六國,南平百越的無敵雄師嗎?”

  嬴政說完,幾乎是吼了出來,用盡了全身力量。

  下麵每一個人的神情都肅然起敬,大秦可不正是如此一步步崛起?

  先是與西戎連年征戰,到徹底擊潰西戎,屹立西方?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五萬精甲沒有說話,而是不約而同的唱起了祖先們抵抗西戎入侵,艱苦奮戰,血戰西戎的戰歌,表達自己的意誌與信念。

  就連蒙恬也是雙眼通紅,唱著無衣。

  那是大秦帝國最艱難的時候,最困苦的歲月,將士們就連甲衣都沒有,兵器也幾乎全是破破爛爛。

  當時周幽王被西戎所殺,江山淪陷,山河變色。

  即便如此艱難,為了王命,老秦人也要誓死與西戎拚命,直至最終徹底消滅西戎。

  嬴政也被這種悲壯的氣氛感染,隨著五萬大軍縱聲吟唱。

  直到結束,不少人紛紛落淚。

  這種來自骨子裏的悲壯不是老秦人根本無法理解,也不能領悟。

  嬴政用衣袖擦了擦眼角,然後對著城下五萬將士繼續道:“為老秦人子孫萬世計,為大秦帝國江山萬世計,朕不怕被千古史書罵,亦無懼留下冷血屠夫,暴虐無道昏君之名,中南必須入秦,也必須歸秦。”

  “吼……”

  “吼……”

  “吼……”

  五萬精甲高舉手中的兵戈,齊聲高呼著。

  “朕本想回鹹陽,可是朕突然改了主意,朕要為大秦無雙銳士送行,親手為你們擂鼓助威,在鹹陽等著你們凱旋歸來。”

  嬴政說完,直接來到城樓旁的打鼓旁,拿起鼓錘。

  “陛下……”

  萬五精甲直接單膝跪地,感動無比的高呼。

  蒙恬也連忙下馬,同樣跪了下去。

  不得不承認,陛下親臨,鼓舞士氣,比自己的手段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大秦萬年,陛下萬年。”

  所有人都跪在地上,大聲喊著。

  沉重的戰鼓之聲,在嬴政的敲打下,緩緩響起,厚重而磅礴。

  “全軍出征。”

  “不破中南,誓死不還。”

  聽到戰鼓聲響起,蒙恬起身躍上戰馬,然後大喝一聲。

  五萬精甲井然有序的調轉了放向,朝著遠方潮濕的道路遠去,每個人的臉上都透露著肅殺之氣。

  他們一邊行走,一邊不斷的高聲吟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等五萬大軍全部離開之後,嬴政才丟下了手中的鼓錘。

  “咳咳……”

  一陣劇烈的咳嗽聲從他的口中發出,蒙毅連忙上前道:“陛下城樓風緊,還是回宮修養吧?”

  “無妨,老毛病了。”

  嬴政擺了擺手,然後站在城樓之上,目送五萬大軍漸漸遠去。

  他凝望遠方,臉上無悲無喜。

  蒙毅老老實實站在後麵,看著陛下的背影,不敢多言,就這樣靜靜守候在一旁。

  不知道過了多久,嬴政深邃的目光收了回來,轉過身對蒙毅道:“章邯到了何地?”

  “回陛下,已到長沙。”

  蒙毅連忙恭恭敬敬道。

  “傳朕旨意,七十萬刑徒,五十萬至象郡林塵,伐木造營,為蒙恬大軍輸送物資。二十萬至南海郡瀕海造船,從舉國征調土木之匠遷至南海郡,半年之內朕要見到大船下海。”

  嬴政語氣不容拒絕,斬釘截鐵道。

  “陛下,雒越之地非大秦之地,多險山惡水,這五十萬刑徒本就品行不端,押送將士若多,得不償失,若寡,恐生變故。”

  蒙毅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諫言道。

  一個月前,先遣運糧隊伍,已有三十萬之眾,率先南進,為大軍提供物資糧草。

  這五十萬刑徒是否多餘了一些?

  “此役結束,他們全部免罪返鄉,若有逃逸者,罪及全家。”

  嬴政看了蒙毅一眼,冷冷道。

  蒙毅露出恍然之色,如此自己倒是多慮了,看來陛下早已有了定計。

  此法甚妙,這七十萬人皆戴罪之身,如果能夠免罪,誰又願意逃入這窮山惡水之間?

  畢竟如果逃走,可是要連累全家,隻要是個正常人,斷然不敢再有逃逸之念頭。

  即便其中一些了無牽掛者,也不過寥寥無幾,無傷大局。

  “陛下深謀遠慮,臣杞人憂天了。”

  蒙毅拱了拱手,訕訕一笑道。

  “你所憂並非沒有道理,隻不過你隻看見表象而已。”

  嬴政一邊往城樓下走,一邊對蒙毅道。

  “請陛下教誨,臣洗耳恭聽。”

  蒙毅楞了楞,然後對嬴政尊敬道。

  “這中南之地人煙稀少,多密林沼澤,大秦在此地根基尚淺。若真有逃逸者,必是無牽無掛,家徒四壁者。”

  “南蠻茹毛飲血,尚未開化,若真有逃入荒野之地者,也不算什麽壞事。就讓他們這些先驅者,給這些蠻人傳遞巍巍大秦何等昌盛。”

  嬴政走下了城樓,在侍衛重重保衛下,登上了車攆。

  走上車攆的嬴政,對著蒙毅招了招手。

  蒙毅當即領會,拱手一拜,然後也隨行進入了禦駕之中。

  走入車攆之中,蒙毅便看到嬴政已經坐在了臥榻之上,然後提著筆,不知再寫什麽。

  “臣受教了,不過僅憑他們,恐怕無法徹底讓蠻人對大秦帝國改觀吧!”

  蒙毅老老實實的站在寬闊的車攆一旁,先是恭維,然後又遲疑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蠻人能夠從他們嘴中得知大秦之強盛,即便不會臣服,也會在心中埋下忌憚的種子。”

  “如此,帝國將士也可以少留一點血,蒙恬在前線的抵抗阻力少一點,便足矣。”

  嬴政一邊筆走龍蛇,一邊繼續開口道。

  “陛下聖明。”

  蒙毅聽完,徹底心悅誠服道。

  人心剖側,可陛下洞察人性於細微之間,讓人歎為觀止。

  “朕要的東西可準備妥當?”

  嬴政放下了手中的筆,目光看著蒙毅道。

  “回陛下,因為陛下所需藥草眾多,其中多數皆已上路,足有百車。還有一些比較少見名貴藥草仍在搜尋,各郡縣皆在組織人手,相信很快就能找到。”

  “織布坊已遵照陛下所囑托改進,萬匹白布皆以完工,正在路途。十萬遮口全部完工,十日之內必能送至前線。”

  “將作少府已經開始派人在閔越郡設立造紙作坊,聚集天下能工巧匠,伐竹造紙。根據陛下所繪圖紙已開始造出少量紙張,假以時日必能大量生產。”

  “活字印刷也在井然有條的進行中,雖有陛下圖文提點,可墨汁還有些許不足之處,李丞相已經回到鹹陽主持大局,召集天下文人墨客,正在進行突破。”

  “武庫令也在根據陛下聖喻,全力改造兵器坊,力求完成陛下重托,形製如一。鐵礦,煤礦也已在太原,鹹陽,上黨等地陸續尋出,煉鐵製煤正在有序進行。”

  蒙毅如數家珍,向嬴政回稟道。

  “這是造船圖紙,你去找那些造船巨匠商議,有何不解之處,再來向朕解惑。”

  嬴政拿起桌案上剛剛繪出的簡略造船圖,遞給了蒙毅。

  蒙毅接過來,打開錦布一看,頓時嘴巴張的老大。

  雖然陛下已經做出許多讓人驚為天人的舉措了,可是看到這錦布上的百米大船,十幾米高的十二個桅杆,仍舊讓他心頭劇震,難以平靜。

  尤其是這隻大船在陛下筆下栩栩如生,各個細節都有明確講解。甚至在錦布下麵還有造船步驟,船骨用什麽木,以什麽方法浸泡,都詳盡無比。

  他實在想不通,陛下這些奇門技巧是從哪裏得來,為何以前從未顯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