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1 幾方麵微妙的勢力】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5-18 20:01      字數:5431
  至於正德朝之後,仍然對西洋與**進行海禁,原因在於。

  西洋人心懷叵測,難以揣度。

  而**當時處於戰國時代,時局混亂,海盜海商往往混淆夾雜。

  因此到了隆慶朝方才開月港徹底馳禁。

  然而從明代的海貿來看,東南亞、南亞才是海貿收入的大頭。

  西洋與**是否馳禁,在當時並不重要。

  禮部**對此做法予以肯定,認為“泛海客商及風泊番船既非救書所招,又非舊例所載,不是朝貢船,不屬市舶司的職權範圍,應由鎮巡及三司官兼管。

  古代的海貿,參與的商民可以分為三種,小商民,中等商民,有官方背景的巨商。

  如果海貿一旦由韋寶掌控,韋寶將成為一個新的種類,巨商之上的巨商,將會提前在封建製度中弄出壟斷資本出來。

  因為此前還**哪一個人的權勢達到這種地步,能夠壟斷華夏這麽大的一個經濟體的所有海貿的。

  在**古代農業社會重農抑商的背景下,新產生的巨商也往往會尋求官方背景,他們有的被拒絕並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比如嘉靖朝的汪直、徐海、麻葉、陳東等人,有的則因為為朝廷做出一定貢獻或其他的原因而得到許可,比如鄭芝龍。

  但得到官方最高許可是非常困難的,絕大部分的巨商尋求的是與地方官僚勢力勾結,官商互利。

  如海瑞的養孫海述祖,其父海中適憑借海瑞侄女婿,曆任貴州鄉試、兵部副使、湖廣巡撫、兵部左侍郎等職的高官梁雲龍及其家族的庇護,就成為了海南的海貿巨富。

  到了海述祖一代更上一層樓,富可敵國,據說海述祖曾經將38名上其大船的**商人殺死在海上,奪取其貨物資財,然後謊報說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

  海述祖是否是**,實際上頗有爭議,海述祖出海一事,時人皆知,或許是得到官方許可並納稅之後的正常出海。

  且海述祖出海的位置,似正是瓊州。

  若是如此,則明代後期允許商民合法出海的位置,恐非止漳州月港一處。

  明代的海禁政策,一直為無力買舟出海的小商民留下了足夠的生存空間。

  即便是海禁最嚴格的永樂朝,小商民也可以選擇參與官營貿易。

  到了正德朝開放異國與**的私人貿易,小商民更是可以在外國船上門交易時,與其進行貿易。

  而這種貿易形式容易管理,在洋**大清管理海關用火輪船打擊**之前,一直是唐***清各朝貿易收入絕大部分的來源。

  但是中等商民在**生活似乎不如在大清。

  **限製商民出海,後來隆慶開海,亦不過開月港,每*發放船引88引,後來增加到110引。

  當然,110引船引實際上不少。

  《乾隆十七*(1752*)三月一日阿裏袞奏折》寫有:粵海一關,內河外海,口岸繁多,商舶番船,貨物紛雜......海關稅銀,全賴洋船出入,曆*多寡不一。

  大概每*內地商船出入海口者,約自二十餘隻至三十餘隻不等,外夷洋船,約自十餘隻至二十餘隻不等。

  這說明那個時候的廣州海關每*交稅給清廷的船隻,在乾隆十七*僅有20艘到30艘之間。

  這對於華夏這麽大的國家,這麽一點點船隻往來的貿易量,可以說等於**海貿。

  二三十艘船能運來多少東西,和一個縣城做貿易都不夠。

  影響非常小。

  康熙曾經說過,以蘇州船廠每*造船出海貿易多至千餘艘,回來者不過十之五六,二十六日,命出海船隻不許多帶口糧,於海壇截留出南洋船隻。

  並渝: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後,**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即便不限製,出海商民願意納稅的也是少之又少,絕大部分選擇**。

  這也是為什麽重商的宋元仍然收不到多少商稅的緣故。

  南宋初期算上擺地攤等人上門,總共收到的也隻是是100*兩,據說占南宋歲入20%。

  即便考慮到我宋時候銀子比較值錢,也是有夠磕磣的。

  至於宋為什麽歲入經常出現幾千*貫、上億貫之類的奇葩數據,那是紙幣本位下通貨膨脹鬧的。

  據說大元還曾經歲入幾十億貫過。

  而赫德打理大清海關用火輪船抓**之後,一*能收上2000*兩更說明了這點。

  但是比起大清的對於商民出海,除了*限之外不做限製。

  限製*限是因為大清很畏懼漢人在南洋建立勢力,深惡痛絕,見到漢人勢力擴張就恨得牙癢癢。

  大明這110船引好像還是少了點,之前更是連110船引都**。

  聯係嘉靖朝朱紈嚴厲打擊**,被浙江福建士紳發動在中樞的勢力攻訐,被迫自殺。

  就能發現,閩浙士紳似乎並不願意開海。

  在海禁的前提下,有官僚支持的**商人**被朝廷打擊的風險。

  除非碰上朱紈這種愣頭青,而**官麵背景的**商人有這個風險。

  雖然很小,明代海禁絕大部分時候執行上很寬鬆,這樣的情況,對於缺乏背景的中等商民是不利的。

  一旦開海,中等商民就能和官商勾結的巨商進行相對公平的競爭了。

  閩浙地區以富庶著稱,在宋元兩朝,其富民長期逃避稅役,勾結官僚,使得國庫空虛。

  明初開國,朱元璋曾經對閩浙地區的富民進行打擊,但治標不治本,其地的士紳勢力很快又崛起,影響朝堂。

  所以**開海進程的緩慢,以及隆慶開海的有限性,與這些閩浙富民的操縱,是分不開的。

  **不是很給閩浙富民麵子,是否證明大清能夠更好地打擊豪強,保護**利益。

  並不是如此。

  **土地兼並,能排在曆朝曆代第一。

  而晉商也在**過得猶為滋潤。

  明代**出身進士約占總數50%,清代則減至百分之三十幾。

  而父祖三代有生員以上功名者,則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百分之六十。

  可見**向上流動機會漸減。

  清代,尤其清代後期,大行捐納製度,富與貴密結合,影響力量趨強;遂使**向上流動機會大減。

  可見閩浙士紳在**影響力下降,乾隆皇帝寧願給廣東士紳麵子,改四口通商為一口通商,這與打擊豪強什麽的**半點關係。

  由於閩浙是清軍南下中所經過的最富庶地區,而開國時清軍基本上是**軍餉的,軍紀極劣,在閩浙地區進行了極為殘酷的***,康熙朝為了對抗明鄭,又實施了遷界禁海,造成巨大的破壞。

  這些活動,造成了民間對於清廷的仇恨。

  所以後來,清廷對閩浙地區的士紳並不信任也是情理之中。

  廣東士紳取得清廷信任,是否就證明廣東人在明末不如閩浙士紳有骨氣,抵抗少呢。

  不然,廣東民風彪悍,在明末表現得尤其有骨氣,李定國與清廷便多次拉鋸於廣東。

  於是在明末清初遭到的破壞,更加驚人,如尚可喜屠廣州,據說一次就屠殺了八十*人。

  但是因此,廣東士紳在明末清初幾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新產生的士紳階層,許多都是尚氏集團的殘餘,是由尚可喜集團及清廷扶持起來的。

  這無疑也是廣州十三行能夠得到清廷信任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限製商民出海,是損害了中等商民的利益。

  而廣東十三行的存在,證明在清代,官商勾結的巨商已經不滿足於和中等商民爭利。

  他們更是將手伸向了陸上與外國商船的貿易,通過尋求代理官營形成壟斷,使得無力出海的小商民之生計,也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這個情況在乾隆改四口通商為一口通商之後更加明顯。

  廣州貿易的繁榮,是以犧牲沿海各港口的貿易作為代價取得的。

  **各地的產品不能就近運往便捷的港口,而必須遠途跋涉運來廣州,增加了商品的運輸費用。

  從全局看,顯然有損於**經濟的發展。

  明代汪直、徐海等人是有追求的海商,而指清代蔡牽、張保仔等**窮凶極惡的海盜,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為什麽清代海盜**身底層者多,因為乾隆改四口通商為一口通商之後,底層商民無力從各地轉運貨物到廣州港與外國人貿易,無以為生,不得不出海為盜。

  乾隆的一口通商政策,隻是把歐美來華商船限製在粵海關,其他東南亞國家商船限製在其他三海關,三海關從來沒裁撤過,似乎認為有東南亞等地商船在三海關貿易,底層商民的生計不會受到影響。

  然而到了**,全世界都進入了殖民時代,南洋貿易份額也逐步被歐洲殖民者控製,自然與歐美國家的海貿就成為了海貿的大頭,四口通商變為一口通商,對於底層商民的生計**影響,絕對是不可能的。

  在底層商民的保護方麵,明代比清代好得多。

  “朕不愛看奏本,愛聽人說,怎麽?既然是首輔與魏愛卿,**卿共同具名上奏的奏本,你們三人就**一個人能說清楚的嗎?朱由校問道。

  顧秉謙知道躲不過去了,皺了皺眉頭,硬著頭皮道:“那還是由微臣給陛下讀一遍吧?我這奏本寫的挺簡單的,一聽就明白。

  “好。朱由校手一揮,“那就由首輔讀一遍吧。

  韋寶暗暗點頭,顧秉謙既然承認是他寫的,就等於將這件事完全攬過去了。

  魏忠賢則暗暗皺眉頭,魏忠賢還不知道韋寶去找過顧秉謙、黃立極、魏廣微等人的事情,**想到這三個人會和韋寶站在一起。

  其實這當中,幾方麵的勢力情況是很微妙的。

  顧秉謙、魏廣微和黃立極都認為韋寶與魏忠賢是一起的,所以讚同韋寶的策略,應該不會得罪魏忠賢。

  而顧秉謙、魏廣微和黃立極同時又認為他們與魏忠賢也是一起的,他們都是鐵杆的魏公公的人啊,既然韋寶也是自己人,自己人讚成自己人,就更加**問題了。

  而魏忠賢從來**完全將這些大臣當成自己人,隻是將他們當成工具。

  至於韋寶,在魏忠賢眼裏從來就都是需要防備的對象之一。

  韋寶之所以能取得魏忠賢的支持,主要是韋寶能搞錢,韋寶還能幫助他打壓東林黨。

  雖然韋寶在打壓東林黨的過程中,也**少對閹黨下手。

  但魏忠賢是長期在宮中的人,實際上對於閹黨大臣被打擊,他感覺不深。

  因為韋寶今*一*幫他搞到的錢,他底下所有人加在一起,搞三五*,也不見得有韋寶搞來的多。

  韋寶既**動搖閹黨的核心集團,又搞來一大堆銀子,魏忠賢自然喜歡,也自然不會在意韋寶動了閹黨的許多人了。

  但是今天,幾個內閣大臣,並且還是閹黨的大臣一起站隊支持韋寶,並且,幾個人還主動攬上身,幫韋寶寫奏本,不用韋寶出頭。

  魏忠賢便覺得事情不簡單了,第一次起了廢掉韋寶的心思,因為韋寶如果連內閣大臣都有本事籠絡到他身邊,韋寶就有本事與自己抗衡。

  再加上,魏忠賢知道皇帝一向很喜歡韋寶,有時候他想在皇帝麵前打壓韋寶,說一些韋寶的壞話,可苗頭剛剛露出來,皇帝就將魏忠賢一通訓斥,搞的魏忠賢已經不敢在皇帝麵前說韋寶的壞話了,隻能順著皇帝的話,每次都對韋寶讚賞有加。

  既能籠絡大臣,又取得了皇帝的信任,這對於魏忠賢來說是很可怕的,意味著韋寶甚至能替代他的地位了。

  在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角度,的確是這麽看的。

  其實朱由校心裏**閹黨這個概念。

  在皇帝的視野看,隻有能幫自己做事的人,老老實實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盡是瞎搗亂的人。

  顯然,魏忠賢隻是一個做事的人而已,皇帝不可能將自己看成是與魏忠賢一起的,一個太監,不配!

  雖然皇帝並不知道昨天韋寶在酒桌上拋出了什麽言論。

  但是天啟皇帝朱由校聽完顧秉謙朗讀的奏本,什麽都明白了。

  這奏本就算不是韋寶本人寫的,至少也是韋寶授意的啊。

  朱由校**想到韋寶這麽厲害,能讓魏忠賢這麽支持他韋寶?

  朱由校其實對於魏忠賢的一舉一動,大概都是清楚的,魏忠賢的所有動作都不會威脅到皇權的安全,所以朱由校會放心讓魏忠賢把持朝政,放心讓魏忠賢辦事。

  魏忠賢充其量就是皇帝養的一條狗子罷了。

  如果真的要說誰很皇帝是一條心的。

  客巴巴比魏忠賢更加與皇帝一條心。

  不管有**什麽不可描述的關係,客巴巴的身體該碰的地方都被皇帝碰過了。

  她是皇帝的奶媽,皇帝早已經成*,還把奶媽留在身邊,這本來就很誇張。

  所以,客巴巴對皇帝的感情,就算是以前在宮外的老公,或者親生兒子都不見得趕得上,更何況是魏忠賢?

  客巴巴的耳目**魏忠賢那麽多,但是客巴巴也有自己的消息來源渠道,客巴巴自然已經知道韋寶昨晚上宴請一眾大臣的時候,在酒桌上就拋出這番言論了。

  卻**想到,韋寶的動作這麽快,昨天一眾大臣還反對韋寶來著,今天居然全部改向支持韋寶了?

  於是,客巴巴疑惑的看向魏忠賢,還以為是韋寶與魏忠賢私下達成了什麽協議,而魏忠賢**讓自己知道。

  魏忠賢明白客巴巴詢問的眼神,本來當著皇帝的麵,魏忠賢不好與客巴巴眉來眼去的,但是事關重大,還是忍不住微微搖了搖頭,表示自己與韋寶這件事**關係。

  天啟皇帝朱由校隻是一瞥,便將客巴巴與魏忠賢的細微表情交流都看在眼裏了。

  朱由校是一個二十來歲的*輕人,閱曆不豐富,天賦也不算高,隻能說比普通人稍微厲害一些。

  讀的書不多,受到的教育程度很淺,但並不妨礙他什麽事情都知道一點。

  朱由校會對宮裏宮外的事情有一個自己的判斷能力。

  並且,朱由校對於身邊的這些熟悉的人,是非常有話語權的,牢牢控製身邊的人,並且能夠很敏銳的觀察到這些人是怎麽想的。

  這當中,魏忠賢和客巴巴便是首當其衝的,皇帝對這兩個人都很了解,尤其是對客巴巴。

  朱由校見客巴巴都不知道這件事,知道這事很有可能,連魏忠賢事先都不知道,不由有點佩服韋寶的才幹,一個才十五歲的人,怎麽就能這麽快拉攏幾個內閣大臣支持他呢?

  更何況,顧秉謙、魏廣微和黃立極還是魏忠賢的人。

  朱由校甚至在一瞬間想到,如果魏忠賢不好用,讓韋寶取代魏忠賢幫自己打理朝政,似乎都可以啊。

  但朱由校轉念又立刻打消了這樣的念頭,朱由校不傻,知道韋寶是外臣,不如長期在宮中的魏忠賢好控製,一旦韋寶這樣的人有了實力,又有了異心,將會非常麻煩。

  而且韋寶還那麽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