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0 首輔大人的難言之隱】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5-18 20:01      字數:5490
  魏忠賢能得到這個職位,已經充分說明了他的能力和手段。

  當時魏忠賢人品作風應該也不差,至少表麵上是這樣的。

  神宗和光宗是不會允許一個臭名昭著,滿口髒話,不學無術,人品低劣的無賴接觸小繼承人的。

  不管*曆怎麽看不上泰昌皇帝,都不會太影響宮廷教育。

  頂多說*曆一直不待見泰昌,一直將自己這個長子靠邊站。

  天啟又不是撿來的,皇長孫不是開玩笑的。

  魏忠賢真的是文盲嗎?

  一個智商很高,情商爆表的人,怎麽可能是文盲。

  想要爬上高位怎麽能不學習?

  想要操縱朝廷,怎麽能不認識字?

  而且“熹宗實錄記載:周宗建說魏忠賢“一丁不識時,魏忠賢還非常生氣的爭辯,說明他應該是認識字的。

  “明史裏也有魏忠賢讀書的記載。當然他的文學水平可能不高。

  為人處世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阿諛奉承也是需要知識量的。

  魏忠賢能跟一幫有知識的內臣一起玩,能和一幫有知識的高官處的不錯,能把一幫有知識的領導哄高興,最終能形成自己的閹黨集團,這技術絕對不簡單。

  “首輔,既然韋愛卿說你法子,你就說說吧,這裏是議事的地方,有什麽話,都盡管直說無妨。天啟皇帝朱由校催促道。

  顧秉謙心裏還在打鼓呢,要不要對皇帝說韋寶的策略,他還**拿定主意。

  最關鍵,顧秉謙不想自己當這個出頭鳥。

  這事情太大了。

  他可以被韋寶忽悠的接受的策略,這主要是站在個人利益角度考慮的。

  因為顧秉謙看好韋寶的政治崛起,就憑韋寶的**,和韋寶現在取得的成績,以及韋寶的*紀。

  韋寶才十五歲啊,隻要韋寶能在大**廷屹立不倒,三十歲之前入閣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更何況韋寶是英國公張維賢的女婿,有這麽強硬的靠山,能出什麽事情、

  所以,隻要與韋寶搞好了關係,他顧家世代榮華可以保證。

  但是現在在平台,顧秉謙到底是一步步升上來的首輔,不是酒囊飯袋,到了這裏,他會為大**廷設想的。

  打開海禁,尤其是按照韋寶提出的,開放十多處通商口岸,那就是全麵打開海禁了啊!

  這對大**廷有多大的衝擊力、

  大明是否會因此垮台?

  如果大明都垮台了,還談什麽富貴榮華?

  雖然顧秉謙不可能像韋寶一樣站在後世的角度往前看,但是大明之前,曆代也曾經打開海禁,這不是大**才有的事情。

  大**廷至始至終對開海禁不感冒,是有原因的。

  自隋唐以來,諸夏都是以東南之財賦養西北之士馬,唐天子聞漕船來父子相對而泣,宋天子背靠河洛猶缺糧。

  明清天子亦視運河為命脈。

  但是有遠見之人總是少數,東南士民大多不願意出錢白養西北兵馬,倘若東南有一隻強大的兵馬,那情況會怎麽樣?

  所以自隋唐以來在兵事上都是重北輕南,以防生變。

  如果不能以東南之財賦養西北之士馬,最終來自草原的遊牧掠奪者會長驅直入,裹挾北方漢人鯨吞山河,南人淪為末等仆隸。

  為何壬辰朝鮮之役日軍勢如破竹,因為朝鮮的主力在西北的鴨綠江防備女真,**多餘的財力供養更多的士馬。

  為何明清中期的海防都是形同虛設,因為主力也在鎮守北疆。

  因為不敢在東南養一支強軍,尤其是東南沿海利於割據,也不希望東南出現強大的海商勢力。

  二十世紀前的海商大多都是亦商亦盜的海盜,**武裝力量,就別在大海上混了,等著喂鯊魚便是。

  各方豪強,就是一頭一頭的大鯊魚,有本事的才能混下去。

  在工業革命以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天子富有四海**太大的擴張欲望,也**超越時代的眼光,要想保證‘國泰民安’,少生是非,自然是禁海限商,甚至閉關鎖國。

  這樣事情就少了,自然安穩。

  **海禁是個傳統政策。

  **的海禁政策是學**元朝,而元朝則是學**宋朝,宋朝以前**海禁政策。

  宋朝為啥海禁,因為朝廷想要壟斷海貿的利潤,就像它壟斷了釀酒業、鹽業等生意那樣。

  一旦打開海禁,外麵的物資便可以源源不斷的對朝廷進行衝擊,對地主階層進行衝擊。

  所以韋寶對於弄錢毫不擔心,隻要打開海禁,韋寶自信幾個月之內就能富可敵國了!

  元朝相對鬆不少,但那是因為它的統治能力太差了,管不過來。

  **一方麵是繼承了前朝的製度,另一方麵明初的倭寇問題確實挺嚴重。

  此時**正處於南北朝時代,不少倭寇趁著中原戰亂過來搶劫。

  **的海禁壞,是因為**的時候私營工商業已經超過了官營,繼續海禁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為啥宋朝以前沒海禁,因為那*頭隻有宗閥世族和阿拉伯商人有能力進行遠洋海貿。

  **以前民間海貿也遠遠比不了朝廷。

  海禁不等同於閉關鎖國。

  海禁說白了就是海貿這玩意兒好賺錢呐,大**廷要獨吞!

  **前期一直維持這一隻強大的海軍,還派鄭和去下西洋。

  雖然朝是朝貢貿易,鄭和是去**建立朝貢關係的。

  但是能做到這一步,說明**朝廷有遠洋貿易的需求。

  **的海禁已經不隻是海禁了,而是閉關鎖國。

  首先,**的海軍和**根本沒得比,晚清除外。

  滿清作為一個遊牧部族建立的朝廷,本能地反感水師、海軍。

  其次,**對外貿易相當不積極,甚至隻允許在廣州這一個口岸進行海貿。

  而且,**的海禁政策是逐漸鬆弛的。

  除了嘉靖時期,那*頭正是**戰國打的最凶的時候,倭寇比較嚴重。

  **則是越來越嚴。

  **戰爭後除外,那也是被外國強行打開了國門。

  除了賺錢和海防,**海禁除了壟斷海貿和防倭寇這兩個目的,還有其它目的。

  首先,**剛建國的時候人口很少,才6000*,要知道西漢的時候**就6000*人口了。

  而元朝對南人的歧視使得東南沿海出現了移民東南亞的風氣,明初海禁也是為了限製人口外流。

  其次,**以白銀為主要貨幣,恰好歐洲人在美洲找到了很多金銀礦,**的銀礦也很多。

  不限製白銀流入很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而且明初需要抑製工商業來恢複農業。

  最後,**自秦時起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已經走到了頭,元朝就已經出現了大商人威脅皇權的勢頭。

  不要小看明清的君主們,他們雖然不懂什麽叫資本主義,但卻能看出新興資產階級會對皇權產生衝擊的潛在威脅。

  這些事情君主能想到,顧秉謙這些內閣大臣,想事情,看問題的角度,都不會低於君主,並且大都博學多聞,他們更加能想到的。

  如果隻是為了一時之間的缺銀子,而開了一個更大的口子。

  可能暫時能彌補缺乏銀子的洞,但那個更大的洞,可能一下子就讓大明陷進去,沒幾天,大明就完了,這怎麽辦?

  從唐代開始,**就是以東南之財賦,養西北之士馬。

  換句話說,就是東南當錢袋子,出錢出糧養西北的邊防軍。

  宋後軍事重心轉移到東北,解決北方威脅問題。

  為了確保對邊防軍團的控製,唐以後定都都在北方。

  這就有兩個問題,東南有錢出,能從東南拿出錢來。

  東南有錢出的問題,隨著南北朝時期對東南的開發解決了。

  而第二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誰也不願意當錢袋子。

  東南地區有錢,有大的地理拓展空間。

  有人,有錢,如果有一個強力的組織,很可能會自己鬧獨立,割據一方。

  當皇帝比當奶牛好吧,孫權,陳霸先都是例子。

  南北朝,五代南方割據,以及南宋都是例子。

  那麽對於定都北方的大一統王朝來說,怎麽確保南方不鬧獨立。

  或者說無法鬧獨立。

  方法有很多,其中禁海就是一個手段。

  海貿意味著巨額的金錢,有組織的團體,建造大型船舶的工坊,大量聚集的人口,還有與海外勢力的頻繁接觸。

  一旦有變,都會導致帝國市區失去最大的錢袋子,進而導致整個帝國的覆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某海商集團從海外拉幾千雇傭兵,本地水手發放武器有個兩*人,乘大船入長江,分兵兩路截斷漕運,圍攻南京,會有啥後果。

  大明北方就指著漕運吃飯,在南方的軍隊又基本是渣渣。

  古代軍隊機動性又慢,從北方調兵至少半*,等你北方兵過來,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不管是從經濟角度,還是從軍事角度,開海禁,開海貿,這都是巨大的問題。

  皇帝知道,大臣也知道。

  天啟皇帝不知道顧秉謙為難什麽、

  魏忠賢卻很清楚。

  以魏忠賢耳目的靈通,已經知道韋寶昨天在酒桌上提出的開海禁的話題了。

  “首輔!你今天怎麽了、是不是有什麽難言之隱,你放心大膽的說吧,不管你說的對還是錯,朕都恕你無罪!天啟皇帝朱由校忍不住催促道。

  “老臣隻是一點點拙見,其實也**想好,要不然,陛下還是直接問韋爵爺吧,他知道的比較清楚。顧秉謙硬著頭皮,又將皮球踢回來了。

  顧秉謙也是慫,不敢得罪韋寶,所以也不敢直接說這主意就是韋爵爺自己想出來的。

  “哦?韋愛卿,你知道?你說吧,你的口才好,說的清楚,朕喜歡聽你說話。朱由校高興了。

  韋寶看了顧秉謙一眼,暗忖這有什麽說不清楚的?你個老狐狸,不都是說好了的事情嗎、

  韋寶道:“魏廣微大人和黃立極大人與首輔大人有聯名署名的奏本,要不然,陛下直接看奏本吧?

  魏廣微和黃立極聞言,相視一望,幾乎暈厥。

  他們見顧秉謙不敢說,以為奏本的事情可能就這樣過去了,顧秉謙肯定不敢拿出來了。

  誰知道韋寶自己提出來了?

  兩個人和顧秉謙一樣,也都是看中了韋寶的政治前途,想與韋寶沾邊,能榮耀整個家族。

  但是開海禁這事情的確太大了。

  他們兩個人也都不傻,與顧秉謙一樣,都知道打開海禁會造成什麽局麵。

  而且,大明不止一次開過海禁,以前又不是**搞過。

  朱棣執政的明代永樂朝,以及與之一脈相承的洪熙、宣德兩朝,有鄭和七下西洋,應該是一個對外非常開放的時代。

  永樂朝的海禁實際上格外嚴格。

  ***永樂二*(1404*)“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平頭船無法遠洋航行。

  這次**再用釜底抽薪之法來達到海禁的目的,迫使海商失去交通工具,可見成祖的防範之心何等堅決。

  甚至對於洪武及建文時逃亡海外的商民,成祖也絕不放過。

  同*十月,他遣人赴海外,命令“逃若在彼者,鹹赦前過,稗複本業,永為良民。

  若仍恃險遠,執迷不俊,則命將發兵,悉行剿戮,悔將無及。

  成祖言出必行,永樂五*,鄭和自西洋返至新加坡海峽附近的舊港,就剿滅了拒不歸就的陳祖義海商勢力。

  永樂五*(1405)七月,在武力平定安南後所設立的交趾布政司中,明王朝在新征服區內也堅持推行海禁政策。

  在平定安南的詔書中,成祖申明“不許軍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販豁番貨,違者依律治罪。

  在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下,永樂末*私人下海貿易的情況開始多起來。

  就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於宣德八*七月剛回到京師,宣宗即下令申嚴海禁:

  “命行在都察院嚴私通番國之禁。......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歲**軍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幹辦為名,搜自下番,擾害外夷,或誘引為寇。置重罪。爾宜申明前禁,榜諭緣海軍民,比者已有擒獲,各有犯者許諸人首得實者給犯人家資之半。知而不告,及軍衛有司之弗禁一體治罪。

  如此嚴格的海禁,絕非防控海盜和危險分子所能解釋的。為什麽一代雄主朱棣一方麵大規模下西洋,另一方麵卻如此嚴格地實行海禁呢?莫非下西洋真的隻是賠本賺吆喝麽?

  嚴從簡《殊域周谘錄》:“又自永樂改元,譴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矣裕。

  明英宗天順二*(1458*),太監上奏:“永樂,宣德*間屢下西洋,收買黃金、珍珠、寶石諸物,今停止三十餘*。府藏虛竭。宣德時工部尚書黃福亦曾說:“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討交趾,北征沙漠,資用未嚐乏。比國無大費,而歲用僅給。即不幸有水旱,征調將何以濟?

  從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看出,即便下西洋本身,有一定的賞賜諸國,以求朝貢的目的。但是當諸國前來朝貢時,順帶進行的貿易無疑是互惠互利的。

  進行海禁,壓製限止私人海貿,是為了將海貿官營化,收取其利,與漢代的鹽鐵官營一個性質。

  宋元兩朝海貿極為發達,但由於私人海商往往漏稅、逃稅,貿易量巨大的同時,國家獲利甚少。因此宋、元兩朝都曾嚐試過海禁,卻因為政府控製力不強而作罷,直到**,才具備實施海禁的能力。

  另外,元代的過度重商,也導致**良田種植經濟作物,限製了糧食最高產量。元末人口不到9000*,就因為人口飽和而爆發大型農民起義,以至於滅亡。

  因此,朱元璋深知商業的作用,更知道商業的害處。

  明代的抑商政策,包含許多保護商業的條文,絕非一味抑商,目的是將商業的額度控製在一個最恰當的範圍之內。

  為了從有限的商業份額中獲取最大的利潤,官營海貿是王朝初期較佳的選擇,而海禁以防遏私人海貿,亦成為必備的輔助措施。

  不過官營貿易也有其機械化、僵化的弊端。

  明代朝貢貿易一開始缺乏限製,對於上門販貨者來者不拒,到永樂朝後期,因為進入市場的蕃貨過多,導致蕃貨貶值,就是很好的例子。

  且由於宣德之後,**的政府控製力不斷下降,已經難以有組織有規劃地大規模進行官營貿易,所以明政府已經開始考慮放開私人海貿的口子。

  到了明武宗在位的正德朝,便放開了對於東南亞海貿的限製。

  正德四*(1509),一艘暹羅船遭風飄到廣東境內,按規定這艘船屬於非朝貢的私船,不準進行貿易,但廣東鎮巡官卻準許其貿易,征收其貨物稅以作軍需之用。

  廣東**如此做法,明顯是否定了“有貢舶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的朝貢貿易原則,它標誌著明初**與東南亞貿易從此進入了私人海外貿易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