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喜憂參半
作者:花柒遲遲      更新:2020-05-21 03:46      字數:2171
  趙熊本來以為林老爺子不會這麽容易應下,畢竟他是一個外人,林家不知道他的底細,萬一他存了壞心,以後總有麻煩。沒想到,老爺子隻讓他簽了十年的工契,這讓他又歡喜又擔憂。

  歡喜自然是因為不用做奴仆,畢竟他這樣有野心的人,給人做奴仆,實在不甘心。憂愁就是林家怕是也不會全然信任他,或者說不那麽需要他這個人。

  別人不說,就是胡天明吧,簽了死契,林家不但把學堂交給他打理,過年時候還把當自家人一樣請去上桌兒吃年夜飯,他如今儼然已經是林家的一份子了。

  他以後怕是沒有這個待遇了…

  林老爺子不知道他這麽糾結,又道,“你回去也問一問,看看手藝好的工匠裏,誰願意留下,我們林家絕對不會虧待。而且也一樣簽工契,時間由他們自己決定。”

  “好,老太爺,我這就回去問。”

  趙熊也是個急脾氣,立刻回去問詢了一圈兒。許是當初從家鄉逃離時候太過狼狽,一路上又受了太多折磨和苦難,大部分人都想要榮歸故裏。隻有七八個漢子和兩個老師傅打算留下,漢子自然是沒有家小,想要闖一闖,老師傅則是想要報答林家的大恩。

  於是,漢子們簽了五年的工期,老師傅們則一口氣簽了二十年,顯見是打算為林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林老爺子得了消息,特意開了酒席,請了這些人喝酒。酒席間,定了規矩,以後林家提供稻草,他們負責教授徒弟,每月除了工錢,他們隻需編出一定數量的物件兒,草編鋪子的利潤,他們集體還占兩成。

  至於趙熊,作為草編鋪子的掌櫃,工錢高一些,其餘都是一樣。

  眾人自覺有了工錢就有了保障,都是高高興興應了下來。

  林大河不在家,選鋪麵,張羅開業這事兒就落在了林華身上。

  林家如今在縣城,大小也算個人物了,沒過半月就把事情辦得妥妥當當。

  草編鋪子同便宜坊離得不遠,但位置更偏於城南,畢竟草編是風雅之物,城西都是平民百姓,買的有限,主要售賣對象自然是那些有錢有閑的富貴人。

  許是運氣好,草編鋪子剛剛開業沒兩日,就接了一大單生意,足足五百個蒲團。

  原來是某個信徒,把林家草編的蒲團帶去了縣城西南百裏外的大福寺。

  寺廟裏的住持,很是喜愛蒲團這份清香,自覺坐在上邊打坐,不但更有助靜心凝氣,甚至參悟佛法都通透了三分。

  於是,住持大師在虔誠的信徒想要捐香火銀子的時候,就親自化緣,想要蒲團給廟裏的和尚們一人一個。

  大福寺在北地也是數一數二的寺廟,大小和尚七八十號。按理說,化緣一百隻蒲團就足夠了。

  但架不住信徒們大方啊,為了下次來拜佛時候跪著的蒲團也是清香的蒲團,紛紛響應住持的號召,你五十,我一百,很快就湊了五百個蒲團的大訂單。

  於是,林氏草編鋪子,來了一個開門紅。

  趙熊帶了七八個大師傅,就是速度再快,一時也趕製不出來這麽多。狗剩子幾個雖然有些天分,但如今手藝還算不得精湛,趙熊生怕壞了名聲,實在不敢用他們啊。

  正是為難的時候,所有災民都放下了手裏的活計。手藝好的幫忙編蒲團,手藝差的就自發去了工地,開始鑿石頭,砌圍牆,修水渠。

  村人見了,都道這些災民還算有良心,於是也是紛紛聚去幫忙。

  於是,不過七八日,大福寺收到了幾車草編蒲團,林家的石牆和水渠也修好了。

  災民們立刻開始收拾了行李,南邊不比北地這麽冷,種田比北邊都要早一個月。

  如今正是正月末,他們路上大約一個月左右,趕回去正好可以播種了。

  林老爺子把這些人行事看在眼裏,到底還是點了頭。

  人性自私,但有時候又有光華閃現。

  趙三發和劉石頭那般的人固然可恨,但留下這些災民卻也是知恩圖報。

  於是,他就尋了嬌嬌把心裏考量之事說了,嬌嬌當即就同意了。

  老爺子再不遲疑,又喊了裏正同幾個族老,正色說道,“這些災民來了咱們林家村也有幾月了,雖然有些不順之處,但歸根到底都是些老實本分的鄉親。他們家鄉又遭了災,如今回去,即便先前做草編賺了些銀錢,但要重建家園,總要幾年光景才能恢複元氣。我想著,把育秧插秧的技術教給他們,助他們一臂之力。

  另外,附近村屯的鄉親,若是有信得過的,想要跟著學,咱們也別掖著藏著了。你們覺得如何?”

  這一年裏,林大河入獄,再到嬌嬌被綁,每件事,各村鄉親都是盡心盡力的奔走幫忙,林家村人人看在眼裏,自然也是心裏感激。

  再說,育秧插秧的技術是老爺子一家琢磨出來的,他都尚且不心疼,他們作為同族,誰也沒資格攔著啊。

  最重要的是,這些十裏八村的鄉親,也有他們的兒女親家,遠房親戚啊,同樣會受惠,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那些災民,他們帶了新種田法子回到千裏之外的家園,同他們更是沒有幹係了。

  於是,裏正同族老紛紛點頭,“這是積德行善的好事,我們聽大伯的。”

  “是啊,大哥你說了算,我們沒意見。”

  這事兒就這般定了下來,村裏的後生腿腳也快,揣了大院兒裏得來的肉包子,一邊啃一邊就奔去了各個村屯。

  很快,十裏八鄉就都知道林家要傳授大家種稻豐收的秘技了。

  不同於那些災民的半信半疑,各村家裏有水田的,幾乎歡喜的都要合不攏嘴了。

  畢竟林家秋日時候的豐收,他們可是看在眼裏的。如今林家願意教,他們學到手,就意味著自家秋日裏也能早早收割,不怕寒霜,不怕欠收。

  倒是災民們雖然敬重林家,對林家感恩戴德,但他們也是有傲氣的。南邊不同北地,幾乎家家戶戶種稻。論起技術,怎麽也不可能是小小的北茅縣更占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