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內憂外患
作者:塵都乞兒      更新:2020-05-19 11:53      字數:2519
  永昌元年五月,後突厥默啜可汗驅兵入寇定襄郡,武後令左威衛大將軍、梁國公薛懷義為清平道行軍大總管,統領八萬大軍前往抵禦,翰林學士權策為記室參軍,大軍行軍二十餘日,至北漠紫河,未見突厥軍隊蹤跡,采納權策建議,縱兵大掠突厥民眾,搶得馬匹牛羊數萬頭,屠殺普通牧民上萬人,燒毀帳篷、草垛、勒勒車等物不可計數。

  權策身體力行,穿著文官袍服,跨駿馬,揮舞波斯長刀,一路上殺人放火,在河流下毒,將瘟病牲畜驅趕到草場,人死死一片,牲畜瘟疫蔓延成災,凶狠處比武夫丘八有過之而無不及,突厥人稱之為“修羅參軍”。

  全軍一路掃蕩,抵達單於台,勒石記功而還。

  薛懷義班師回朝,遭到禦史言官彈劾,認為清平道行軍無功有過,屠戮邊民,殺良冒功,出主意的權策也未能幸免,以國子監祭酒張嗣宗為首的大臣攻擊他表裏不一,偽裝文質彬彬,道德文章,其心凶狠險惡,殺人如麻,毫無仁恕之心。

  武後令薛懷義率領眾將及文職輔佐官上朝自辯。

  “啟奏天後,後突厥凶頑,入寇我國境,殺我百姓,掠奪民脂民膏,臣等所誅者,乃突厥敵人,未傷及大唐子民一分一毫,夫子曰,以直報怨,道家雲,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佛家曰因果循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臣等未曾以突厥百姓人頭報功,隻求大軍出塞,行雷霆手段,令後突厥再有異動之時,能顧及大軍一怒的後果”薛懷義引經據典,照本宣科。

  “一派胡言”張嗣宗怒斥,薛懷義臉色立刻陰沉,他可不是有那唾麵自幹涵養的,“我大唐天兵乃王者之師,吊民伐罪,豈能與突厥虎狼混為一談”

  權策反駁,“以下官愚見,大唐軍隊對大唐百姓,自應是王者之師,對敵民,則應是威武之師,這兩者才是真正的不可混為一談”

  “荒唐”又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子跳腳嗬斥,“仁義乃天下大道,放之四海而皆準,大唐天朝上國,包容宇內,守牧萬民,理應心懷慈悲,教化為上,如此計較,動輒付諸刀兵,豈不讓藩屬下邦笑掉大牙”

  “誠如老先生所言,大唐為天下萬方嫡長”權策橫眉怒懟,“家中有逆子逞凶犯上,自然要家法伺候,若一再姑息,任由忤逆,豈不是不孝之子?龍生九子尚且不同,孔聖也有朽木不可雕,敵我分際,不可逾越,對敵仁恕,便是對百姓凶殘,對敵凶殘,則是對百姓仁慈,權策持此見解,至死不渝”

  語調鏗鏘,大義凜然,朝堂文武騷然,讚歎者有之,鄙薄者也有之。

  “你,你,枉讀聖賢書,真當辣手修羅是美譽不成,朽木不可雕也”張嗣宗戟指大罵,卻不小心用了權策提到的典故,氣勢大沮。

  “嗬嗬”武後輕笑,“善哉,朕之千牛虎子氣魄猶存,朕聞,東都千牛有軍魂,與民如魚如水,與敵不死不休,便是此意了”

  武後回避功過之爭,以長驅北漠,勞苦過甚為由,改封薛懷義為鄂國公,轉任右衛大將軍,其餘將佐多有財帛賞賜,權策賜紫金魚袋,這是個類似雙眼花翎的服飾榮譽,三品以上官員才能穿紫袍,配金魚袋,但到了他手裏,隻能束之高閣。

  與此同時,大唐邊疆的另一場戰爭也到了尾聲,文昌右相韋待價、安西大都護閻溫古統領三十六路大軍,出征吐蕃,大軍行至寅識迦河與吐蕃戰,初勝後敗,韋待價無將領之才,不善撫眾,時天寒地凍,糧草匱乏,兵士多凍餒死,西北諸羌轉而臣服吐蕃,大唐西域商道危如累卵。

  武後大怒,將韋待價流放於嶺南繡州,閻溫古因遲疑不前,貽誤軍機,斬首。

  兩場邊境之戰,加上去年臘月的平叛之戰,權策見識了大唐的氣魄,朝堂上下,敢於言戰,往往一言不合即大舉動兵,這是大唐立國初期悍勇之氣的慣性,但這僅限於上層,實質上南衙府兵的戰鬥力和紀律,已經大不如前,府兵的基礎是自耕農,土地兼並了,自耕農階層縮水,官紳勳貴又不承擔兵役,府兵製度的瓦解,隻是時間問題,府兵製瓦解,募兵製替代,變革之際,中央政府沒有迅速調整,掌握主動,便埋下了藩鎮割據的禍根。

  權策用力搓了搓臉,罷了罷了,他根本無力幹預這些。

  門扉叩響,道士發髻的尺素向裏麵張望,“大郎,門房送來一封信,說是洛陽令的家人送來的”

  權策接過,信封上寫著“道友權策親啟”,倒是新鮮。

  拆開信封,才知信不是魏元忠寫的,作者是道教宗師司馬承禎。

  信的內容極其含糊,“欣聞道友北征歸來,戰陣之上,難免損傷身體,些許陋見,伏乞采納,人體之調和,重在氣血關節各安其位,譬如丹田有氣,即便暗弱,不失為正,悉心培育即可,若另引元神,勢必擾攘,不諧於人體”

  權策百思不得其解,召來權忠,詢問近期父親和王勖父子的動向,卻是並無異常,權策數次拿起筆,要寫回信,卻不知如何措辭,他不相信堂堂道學宗師會無緣無故寫一封信關心他的身體。

  權策將信放在一邊,打起了十二分小心,倍加留意朝中動向,諸多翰林學士的聚會宴飲,來者不拒,隻盼能聽到些蛛絲馬跡的風聲,與同僚的關係倒是熱絡了許多,終是一無所獲。

  六月底,鳳閣舍人宋璟突然上奏,彈劾汝南王李煒交接非法,圖謀不軌,武後旋即下令禦史台徹查,牽出鄱陽公等十二名李唐宗室,這一場謀逆的罪名極其特殊,他們意圖迎回前任中宗皇帝,現在的廬陵王李顯。

  權策悚然而驚,翻出司馬承禎的書信,一切昭然,李家並不是鐵板一塊,抱團應對武家的同時,自己也在纏鬥不休,李旦和李顯兄弟之間如何尚不知,但各自的支持力量鬥爭激烈,不然也不至於撕破臉皮,掀開了台麵。

  權策喟歎,一個傀儡的皇帝位子,值得麽?

  司馬承禎顯然是支持睿宗李旦的,轉達信件的魏元忠反對迎回廬陵王,又不親自出麵,態度曖昧,但在此事上,他是不支持迎回廬陵王的。

  司馬承禎寫信給他又是作甚?要他表態站隊?

  權策心中厭惡至極,卻又萬般無奈,他不能既要在武家的淫威下求生存,還要防備李家的明槍暗箭,隻得胡亂動作一下,“權忠,你查一下,與李煒有關聯的人物當中,誰的官職最高”

  “天官侍郎鄧玄挺”權忠脫口而出。

  權策懶得細問,徑直寫了奏疏彈劾鄧玄挺,罪名莫須有,隻說是有知情不報之嫌。

  誰知,一封奏疏上去,利落地取走了鄧玄挺的性命,麗景門先抓人,不過夜,即有鄧玄挺書吏供認他知曉迎回廬陵王事件詳情,翌日破曉時分,麗景門上奏,鄧玄挺已然認罪伏誅。

  一時間,群臣側目。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