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葉家
作者:濁酒當歌      更新:2021-10-15 17:32      字數:3632
  葉振南這段時間沒有住在大田縣城中的那間大宅裏,而是選擇了位於城外十裏地的塢堡中。

  確切的說,今年一整年他都住在這裏,沒有進過城。

  這座塢堡,修築在一座小山包上,一條小河從側麵蜿蜒而過,繞著塢堡轉了個圈,於是塢堡三麵臨水,地勢又高,全堡方圓百丈,堡牆用就地掘山而成的條石砌就,堅固無比,比用黃土為基的大田縣城牆還要牢靠,不太平的時節躲個幾百人進去避禍毫無壓力。

  “居安思危,要居安思危。”葉振南常常這樣教育自家的人,語重心長:“你們是沒見過匪患的厲害,我向太老爺爭取了好久,才爭來款子建了這座塢堡,費了些銀子,但值得啊,你們記著,要居安思危,不定什麽時候就用得上。”

  這個不定什麽時候,很快就應驗了。

  崇禎四年的大旱,延平府全境遭災,葉振南早早的就帶著全家人住進了這座建造於崇禎元年的塢堡,他是個大善人,連帶的把附近的兩個村子的不少村民也接納了進去。

  說也奇怪,大田縣整個縣都缺水,繞著塢堡的那條小河幹枯得都見了河床的底,偏偏葉家塢堡中的兩口井卻甘泉不斷,雖然水位較之平時低了不少,但總算有水冒出來,這就養活了躲到塢堡裏的幾百口人。

  “怎樣?我經常說什麽來著,要居安思危。”

  葉振南把手裏的細瓷小碗輕輕放下,碗底在朱漆桌麵上發出輕微的啪踏聲,響聲細膩而柔和,彰顯出這隻碗用瓷的卓爾不凡,然後用一方潔白的帕子,擦擦嘴角殘留的燕窩渣子。

  “居安思危。”他重複道:“若不是我修這塢堡,挖這井,坉那麽些糧食,我們這些人還不是跟外麵一樣,餓得前胸貼後背,所以要居安思危。”

  在朱漆圓桌對麵,站著幾個人,畢恭畢敬的聽著,垂手肅立,認真的點著頭。

  “老爺說的是,我們都記著的。”他們掐媚的答道:“都記著老爺的好,要不是老爺高瞻遠矚,我們都得餓死。”

  葉振南卻謙虛的把手搖了搖,指指身後牆上掛著的一幅畫:“這不是我說的,是太老爺說的,太老爺當年能官居首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靠的是啥?不就是居安思危嗎?當年呐,想那閹黨禍害朝綱……”

  他突然閉嘴,擼著白胡須瞧瞧麵前的幾個管事,鼻孔裏嗤了一聲:“罷了,說了你們也不知道,不說了,你們拜拜太老爺吧。”

  幾個管事忙一起躬身,朝那幅畫深深的拜下去。

  葉振南在邊上叨叨:“拜太老爺,心要誠,我葉家能出太老爺這麽大的人物,就是太太老爺當年拜佛心誠,你們誠心一點,日後家裏也一定能出幾個爭氣的子弟。”

  管事們聞聲把腰彎得更低了,胸口幾乎碰到了自己的膝蓋,然後才起身,笑嘻嘻的道:“我們必然心誠,不過跟著老爺,以後的日子也不會差,我們對老爺的心才是最誠的。”

  葉振南於是笑得更歡了,他站起身,離開圓桌,走到屋簷下去逗弄一隻關在籠子裏的八哥,道:“罷了,說正事吧,昨日礦上可有什麽事需要稟報老爺我知曉的?”

  幾個管事忙收斂笑容,一個個的開始輪流匯報。

  一開口,就不是好消息。

  “老爺,我們在山裏一共有十八口礦井,兩座鐵礦,一座銅礦,其餘的都是煤礦,因天降大災,這幾個月礦上都不大正常,這老爺是知道的。”

  “不就是缺人嘛。”葉振南道:“近期官府在賑災,喂飽了災民的肚子,活下來不少人,人手的問題應該能緩解。”

  “老爺說的是。”一個管事忙道:“官府三天前開始放糧,又設了粥棚,倒是救了不少人的命,我們年前就預定礦工的村子有很多人活了下來,前天我們就派人去這些村裏按契約招人,果然招到人了。”

  “那就極好,畢竟礦上耽擱不起,前天還有好幾個大老板派人催我送煤、鐵,說浙江的船廠、北麵的鐵廠都等著用,若是再不送,日後就不用我們葉家的礦了,買別家的去,我們不能延誤啊。”葉振南點點頭,欣慰的道:“其實招礦工進山,我們是在積德呐,想想看,進礦山我們要管飯,幹得好還有賞錢,這多麽好。”

  幾個管事齊聲道:“老爺功德無量!”

  葉振南微笑,把頭湊近鳥兒,用嘴噓噓的逗弄,一邊問道:“招了多少人?”

  管事們合計了一下:“一共一百三十六人。”

  葉振南逗弄鳥兒的嘴一下就停止了噓噓,片刻過後,怒氣衝衝的扭轉過來:“一百多人?這點人還不夠我一個礦用的!”

  “這個……”管事們急忙辯解:“我等今天再出去招人,老爺,老百姓全都聚在城門附近,官府眼皮底下,強行擄人有點……所以我們一般都是晚上去的,黑燈瞎火,效率不高。”

  “怕什麽?有什麽比我山裏的礦重要?”葉振南擰緊了眉頭:“去招!白日裏去招,官府問起就報我葉家的名!”

  管事們一聽,底氣就足了,一迭聲的答應,接下來就是一些賬目上的事,說了大半個時辰。

  末了,看看日上三杆了,大家說得正差不多的時候,一個管事想起來什麽,也覺得不是什麽大事,但還是說了出來:“老爺,昨晚上我的人出去招人的時候,抓了個當兵的回來。”

  “當兵的?”葉振南一怔:“抓當兵的幹啥?不必,缺人也不用抓當兵的,不要平白招惹軍戶,免得指揮使司又來找由頭要錢。”

  “不是要抓他挖礦,是他管閑事。”管事道:“我的一個工頭昨晚上在城外關帝廟尋見一個年初和我們簽了契約的村子,契約都是列明了的,今年那村子應當出五十個人頭進礦,於是工頭向他們要人,本來說得好好的,突然出來個當兵的搗亂子,把我們的人打了。”

  “把我們的人打了?”葉振南微皺眉頭:“為什麽打人?”

  “當兵的都這麽橫,也許是幫那個村子出頭吧。”管事憤憤的道:“那鳥人好厲害,工頭帶了五六個人都不是他對手,幸好昨晚我們出去的人多,附近另外幾個工頭恰好碰上,大家一起上,才把那廝打倒。”

  葉振南沉吟片刻,停止逗鳥,走了幾步問道:“人呢?”

  “帶回來了,關在外麵的地窖裏。”管事凶狠狠的道:“請老爺發落。”

  “一個兵漢,也須問我麽?”葉振南哼了一聲,道:“無非是府裏那個營頭的逃卒,這年頭,營裏也吃不飽飯,送到山上去挖礦吧,兩三個月就死在礦裏了。”

  “是。”那管事答應著,卻不想旁邊另一個管事攔住了他。

  “老爺,小的突然想到,大田縣一向少於見著當兵的,境內也沒有挨著衛所,這個兵漢,莫非是最近來賑災的夷州兵?”

  “夷州兵?”葉振南已經走回屋內,桌子上吃剩的早飯已經被丫鬟們撤去,一盞新鮮冒泡的清茶正升騰著熱氣,他拿起蓋碗吹了吹:“哦,我知道,巡撫大人四處求糧,前些日子運來的賑災糧食就是從夷州來的。”

  “正是,小的想,若是夷州兵,貿然送到山上弄死恐怕不妥,畢竟昨晚上的事很多人都看到了,瞞不住。”說話的管事看起來老成些,說話也有分寸:“如果傳入巡撫大人的耳朵裏,恐有麻煩。”

  “巡撫大人又怎樣?”拿人的管事嚷嚷道:“他行凶在先,打官司我們也不怕!巡撫大人總不能不講理吧?”

  葉振南不語,半眯著眼思量。

  他知道如今官府最重要的,就是賑災,若是綁了來賑災的官兵,這麻煩可不小,劃不來。

  拿人的管事似乎很護犢子,綁人的工頭是他手下,眼見葉振南猶豫,眼珠子一轉,又道:“老爺,說起來這夷州兵,還有件事,可可惡得緊!”

  “何事?”葉振南漫不經心的問。

  “他們開設粥棚是假,拐賣人口才是真!”管事添油加醋的呱躁:“我查過了,這些夷州人每每施粥的時候,都會勸說鄉民百姓,說夷州地廣人稀,賦稅輕薄,隻要過海去落地生根,就能活得自在,不但能得到田地,還有官府扶持,老爺你聽聽,這不是拐賣人口還能是什麽?”

  他把嘴巴湊近葉振南的耳邊:“老爺,他們拐的,全是壯年丁口,人都被他們拐走了,我們上哪兒找礦工去?這兩天有不少本該上山的人成群結隊奔夷州去,長此以往,怎麽得了?”

  這最後一句話,猶如一個響錘,讓葉振南半眯的眼睛立馬瞪得溜圓。

  “此話當真?!”

  “絕無虛言,老爺,我怎麽敢騙你?”管事忙道:“這事早就在外麵傳開了,人人知曉。”

  “若是如此,那就不能放任下去了。”葉振南用眼神詢問其他幾個管事,得到眾人一致的點頭,於是把茶盞在桌子上重重的一頓:“衛所我們不招惹,但不等於怕他們!拐我們的礦工,傷天害理,我葉家書香世家,學孔孟之道,就要主持這個公道!”

  “老爺說得對,我們怎麽做?”管事忙問。

  葉振南把頭朝後一仰:“令人將那軍漢用箭穿了雙耳,五花大綁了,送去縣城裏遊街,寫份狀紙,就說他平白行凶打人,讓幾個人扯破衣服,弄點傷,作為苦主去告衙門,給那夷州兵一點顏色看看。”

  幾個管事對視一眼,老成管事道:“老爺,縣衙恐怕管不了這事。”

  “縣裏自然管不了,多半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葉振南哼聲道:“人家是來送糧的,衙門會給他們麵子。”

  “那……”幾個管事迷惑了。

  “我這是給他們一個台階,也是一個警告。”葉振南訓斥道:“我們經商的,得饒人處且饒人。拐賣人口、行凶傷人,這兩頂帽子諒他什麽軍頭也頂不住,若是知趣,自己就會罷手,這叫就坡下驢,懂不懂?”

  “懂了懂了!”幾個管事茅塞頓開,拍馬屁道:“老爺果然英明,即能讓軍漢們知道厲害,又不做得十分過分,還給了個台階,實在是妙!”

  葉振南微微一笑,矜持的端起茶盞:“記著,讓扮苦主的人扮得像一點,別被人看出來。”

  “這個老爺放心。”拿人的管事自信的道:“不用假裝,那鳥人下手極重,我們昨晚跟他交手的人還有四五個下不了床,手折腳瘸的,保管真的不能再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