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鬥爭伊始
作者:柒易71      更新:2020-04-01 17:56      字數:2198
  “那他是何人舉薦?”李弘問道。

  李孝節去職免官,一是因為他的的確確指使人打斷了有功府兵的腿,二來他也的的確確比較倒黴,誰讓克扣軍功之事時在他的任內治下爆發的呢!

  為了確保地方官員不陽奉陰違,說得難聽點叫殺雞儆猴,李孝節去職免官並非難以理解。

  真正讓李弘難以理解的事,李孝節怎麽這麽快就被起複了?

  且不論從地方上正七品上的中縣縣令變成中央尚書省下的從九品上屯田司主事到底在仕途上是升是降,李孝節這麽快起複就很離譜。

  能讓李孝節當官的人,必定位高權重。

  在李弘的理解中,李治絕對不會如此這般朝令夕改。而舉薦李孝節為官的人,豈不是公然在和皇帝唱反調?

  “是司列李相公的薦書,我等不敢拒絕。”司田大夫說道。

  司列,即吏部也。李弘心中一驚,舉薦李孝節的,竟然是李義府。

  李義府是權臣,但在權臣的光環之上,他還是寵臣,李弘早有明悟,後者才是支持李義府權傾朝野的根本原因。

  與皇帝唱反調,那不是等同於自絕於天下?

  李弘如是想著,見麵前的司田大夫額頭都有了幾滴汗珠,偏偏當著李弘的麵還又不太敢去擦。李弘沒有為難他的意思,想了想,問道:“卿和本宮說實話,李孝節在司中表現如何?”

  司田大夫略作猶豫,道:“當屬中上。”

  李弘點了點頭,並不意外,李義府並不是傻子,即便是賣官,他找的人也大都是有些真才實學的。

  “既然這樣,那就請卿替本宮轉告李孝節,不管他如何請得李相公替他說項,既為官,便要按遵從法度。”

  司田大夫離開轉身時迫不及待地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倒讓李弘暗自懷疑——自己有那麽嚇人嗎?

  李弘聽得出來,實際上李義府跳過了門下省的審核,直接將人送到了工部屯田司。按製這當然不符合規定,但實際上這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以權謀私的事情在後世網絡時代都屢見不鮮,更別提中古時代的封建社會了。

  李弘完全可以據此再針對李孝節一次,他也一定能成功,但他卻沒打算讓李孝節再免官去職一次,給李義府行賄的人多了去了,皇帝都沒管,李弘哪有餘力去管。

  稍作提醒也就罷了,畢竟過猶不及。

  況且,這是李義府的錯處,李孝節既然能評上中上,讓他繼續做著官又有何妨!

  最關鍵的是,從這件事中李弘看出來尤為重要的一點,李義府心中恐怕已經缺了些對自己便宜老爹的敬畏之心了。

  自現在起,自己就該盯緊李義府了。

  不過在此之前,還有一人可以一見。

  兩三個時辰之後,在武德殿武德門內聽政的李弘總算等到了那人。

  “裴右史近來可好?可曾春風得意?”

  李弘等的不是旁人,而是原本的中書主書裴炎,而今裴炎官升兩級,成了而今被稱作右史的起居舍人,距離五品又近了幾步。

  裴炎苦笑道:“太子殿下莫要打趣臣了。”

  笑了兩聲,李弘才將李孝節被李義府重新舉薦為官的事告訴了裴炎,看看他背後不滿李義府的人會不會拿此事做做文章,還是繼續潛藏。

  其後數日,朝堂上仍然沒什麽動靜,倒是李義府起初辭了太子左庶子的官職後,起複後也不知是不是皇帝皇後都忘了,一直沒加回來。結果事到如今,李義府搖身一變,變成了殷王府長史。

  殷王,正是李弘的幼弟,剛剛滿月。

  李旭輪滿月,正值皇帝壽辰,李弘攜許敬宗等獻上精心編撰的《瑤山玉彩》,帝心大悅,又是一通賞賜,自李弘、許敬宗之後階級有差。

  又過了十來日,李弘沒等來他想等的消息,卻聽聞右相許敬宗乞骸骨。

  許敬宗算得上是妥妥的肱股之臣,驟然請辭,李治當然不願意。

  但許敬宗以年老,不堪政事為由,繼續請辭,最終還是辭去了右相之職。然後,皇帝以許敬宗為太子太傅,同東西台三品,仍知西台事,並依舊監修國史。

  換而言之,如果許敬宗願意,他完全可以效仿司空李勣,想要參與政務那便有權力去參與,不願勞累那完全可以上朝、點卯然後想幹啥幹啥。

  不過,李治讓許敬宗仍知西台事,表明他還是希望許敬宗繼續在中書省(西台)發光發熱。皇帝的意見許敬宗不能不顧及。

  而從一品的太子太傅則完全是恩遇了,畢竟此前許敬宗就已經是正二品的太子少師。

  修國史自不必說,青史留名就在此處,有多少比編寫史書更容易留名青史的穩妥方式?

  當然了,這時候誰也沒能想到,許敬宗後來極少參與政事專心監修國史,但卻修出了問題,這已經是後話了。不得不說,拋開長孫無忌這種獨攬大權、連皇帝都忌憚幾分的真正權臣外,許敬宗其實已經做到了人臣的極致。

  就連一向正直謹言的戴至德都難免在李弘麵前失態,感慨一句——“其恩遇若此!”

  李弘表示:自己當時好像聞到了一股淡淡的酸意。

  許敬宗乞骸骨之後,處理政事的確不如原本勤勉了,這天,許彥伯突然求見李弘,還帶著一份抄錄下來的公文。

  起初李義府之母下葬後。不知何故,李義府上表請求李治準許改葬其祖父,營墓於永康陵側。後者,是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陵墓。

  皇帝倒沒有想太多,立馬同意了。

  起初也不知道是附近哪個縣先帶頭的,亦或是李義府直接以權謀私。周邊三原、高陵、櫟陽、富平、雲陽、華原、同官、涇陽等七縣,縣令私課丁夫牛車,為其載土築墳,晝夜不息。其中高陵令張敬業也不知是為了討好李義府還是性格懦弱,親自到墳塋處監工,不堪其勞,竟死在為李義府祖父修建的墳塋中。

  許彥伯所來便是為了此事。

  長安北的蓬萊宮此時還如火如荼的修建著,而京畿諸縣卻私下調集人力物力為李義府修墳,這分明是在公然挖大唐封建主義牆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