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破魔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41
  天歌說:“那既然分的這麽細致,怎麽樣才能知道自己適合哪一種方式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要分層次看問題,不要自己修到“氣”的層次,就看不起修“精”層次的人,認為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每個人站在不同台階上,不要因為別人跟自己不同,就否定別人。或者要把自己修氣的經驗,強加給對方,這樣把別人搞得更加混亂。而喜歡爭吵,和分個對錯的人,是平麵地看問題,沒有認識到事物的層次性、複雜性。”

  天歌:“是不是也要循序漸進?”

  仙鶴童子傲白:“漸法,就是規規矩矩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往上修煉。對於普通人,對於精可能感覺還實在點,對於氣、神,可能感覺到太虛、太玄了,那麽就從精開始修煉,多煉命功,命功煉久了,自然會對“氣”更加敏感。而有些慧根比較好的人,比較敏感,他們對“氣”有感覺,有信心,那麽這些人可能可以從“氣”層次開始修,在修煉氣的過程中補足精層次的內容,再往上突破。從低處著手,先快後慢,容易出效果,但需要不斷突破,否則容易陷入在特定層次上。”

  天歌說:“那”頓法,就是直接修煉神?”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法修煉,本身就是從神開始的。通過對道法的領悟,和在生活中的行持,不斷磨練意識。從高處著手,先慢後快,不容易出效果,但一旦出效果,都是大神通,大智慧。但普通根器的人,按照常規方法修道,往往要好幾輩子才能徹悟空性。如果能相互結合漸法和頓法,那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天歌說:“那道家修的是漸法還是頓法?”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其實,本土的道家,從老子莊子開始,原本就是上乘頓法。隻不過古中國人很聰明,能懂得把修持具體化,分化到各個層次,接引中根和下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家的內容可能有很多糟粕,畢竟事物分化以後,應用和認識,就越來越複雜,專業性就越來越強。而大道是不斷凝練濃縮的,是越往上修越簡單,大道至簡。”

  天歌說:“然後呢?”

  仙鶴童子傲白:“因此,剛修煉的人,會覺得很複雜,千頭萬緒,不知道從何入手,但隻要深入了,就會越修越簡單。最後,甚至放下所有的思想概念法門,安住無量光中。大覺之音“心地無相法自透,性天有覺道先通,身似白雲常自在,意若流水任西東。”

  天歌說:“明了這些層次,修煉就會很快。很多人之所以修煉幾十年都進展不大,因為很多時間都用在兜圈上了。如果要把精層次都學全了,再上氣層次;到了氣層次,把氣層次都學全了,再上神層次……,那麽,幾百輩子都不夠用。這些人在某個層次很久的人,看來好像博士,很權威,也可能很出名,但不是真正明了的人。”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明了的人可能沒有太多知識,如同六祖慧能,連字都不認識,但他開悟了。別人要問佛經的事情,他會讓人先念出來,然後他再解惑。現代人可能會笑,你都不知道,怎麽會明白?事實上,你隻有先在高層次明白了,才會在低層次“知道”。漸法修煉就是先積累“知道”,達到“明白”的;而頓法修煉,是先“明白”,再“知道”的。”

  天歌說:“修行要破的“魔障”,究竟是從哪裏來的?”

  仙鶴童子傲白:“道教修行中有個詞叫“魔障”,是指在人們修道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考驗,這些考驗有的來自於外界,有的來自於內心,隻有曆經了層層考驗之後,才能真正地明心見性,洞徹大道自然的妙理。

  “魔障”一詞,可以分為兩個字意來理解,即“魔”和“障”。先來逐字解讀一下:”

  天歌說:“那魔是怎麽說?”

  仙鶴童子傲白:“魔:道教中的魔和我們平時在文藝作品中看到的魔是不一樣的概念。道教中有魔王一說,當一個人篤定想要修道的時候,魔王就會時不時為其設置一些障礙,目的是考驗此人的道心是否堅定。如果在重重考驗中敗下陣來,說明此人修行的機緣還不到;如果最終能夠戰勝重重魔考,諸天魔王就會聯名保舉其證聖成真。所以道教中的魔並不是來害人的妖怪精靈,而是每一位道人修行的試金石。這一特殊的定義,也正符合道教對陰陽的理解。”

  天歌說:“在道教看來,天地間的萬事萬物莫不是由陰陽構成的,正如有黑就有白、有人便有鬼、有仙則有魔。和簡單二元對立的觀點不同,陰陽雖然是互不相同的兩種屬性,但在一定條件下卻可以相互轉化。道祖說“知白守黑”“知其雄,守其雌”,意指道人修行意在洞徹陰陽互生互化的奧妙,所以才會在萬千變化的世事中保持住自己的真常之體不變。以靜心而製萬緣,便不會因魔王的考驗而擾動修道的心。”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如鍾離權祖師曾經十試呂洞賓,雖然魔考是一種試煉,當一旦衝破魔考,魔王便由考驗之身轉變為保舉之人,這亦是陰陽的轉化。若是真修行者,麵對魔王考驗,能夠澄心去欲,自然可以識破所有的事物都是迷障,因此也就可以悟到破障的心和術。”

  天歌說:“由此,我們再來說說“障”的概念。什麽是障?”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顧名思義,障就是阻擋人們的眼睛使其看不清事物真相的東西。在自然界中,可以有煙障、霧障、山障……人們身處煙霧之中時往往辨不清東南西北,不知自己身在何處。蘇東坡有詩曰:“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說,因為自己身處在群山之中,眼睛被山障遮擋而看不到山的全貌,隻能根據自己有限的認知去胡亂揣測廬山的真麵目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