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逆修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201
  天歌不禁歎息:“唉!”人類簡直太渺小,也太苦難。

  突突魚道:“姐姐你唉聲歎氣的怎麽了?”

  噗噗魚道:“姐姐?”

  天歌說:“我是感歎,人活著實在是太難了……”

  突突魚道:“怎麽了?姐姐如此傷懷……”

  天歌說:“我覺著活著做一個人簡直是太難了,在這種情況下人活著已經很難了,總是失去,被老天相承的,就安排了許多的磨難,沒想到啊想要修煉成人生的話更加的難,還要逆著休息,本來老天爺是這樣安排的,這個可以要逆著方向去修煉這件事是難上加難,根本就是給人製造的天生的劫難嘛……”

  突突魚道:“嗬嗬,姐姐,說的有道理,其實人就是在這種逆生長的情況下才能成為神仙,不然的話,就一點機會都沒有啊……”

  天歌笑道:“嗬嗬,所以突然感慨特別多,一時間居然都,覺得自己有點可笑呢!”

  仙鶴童子傲白道:“主人此話怎講?說的是什麽道理呢?其實作為女人雖然很難,但是如果是把握好機會實現得到還是很容易的,不管怎麽樣要保持一顆初心,不能說有麵對困難的情況就要輕易放棄,那也不是主人的性格呀!”

  天歌說:“嗬嗬,我什麽性格,我怎麽不知道,你又知道了?”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我不知道,但是我在主人身上看到了一種不輕言失敗不服輸的堅定的眼神,我覺得這一路走來,就算是隻能來到天庭之後,差點餓死的情況下也沒有放棄,對於夢想的追求,就像主任剛才說的那些理想那些夢想一樣……”

  天歌感動道:“哎呀,你可真能說呀!嗬嗬,好感動,若不然都覺得我還沒有做什麽事情,怎麽就給人以感動了呢!”

  突突魚:“嗬嗬,姐姐,還是聽聽逆修吧?遲早有一天,可以用得上的……”

  天歌笑道:“嗯,那就繼續……”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升降逆修仙,常見的有下述三種方法……”

  天歌說:“哪三種?”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乾坤易位

  ,傳統氣功以人體之首為乾,常以百會穴為代表,稱乾首、天根;以人體下腹部為坤,常以會陰為代表,稱坤腹、地戶。腦為元神之府,下腹部為元氣滋生匯聚之地。《周易?泰卦》說:“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誌同也。”乾本在上,坤本在下,而泰卦卻上下移位,變為坤上乾下。根據《周易》的原理,氣功修煉時引導乾首的元神下降到坤腹,引導坤腹的元氣上升到乾首,這樣就能神氣相交,達到泰的目的。這就是逆修。”

  突突魚道:“如道家氣功“乾坤法”,修習時先係念於兩目之間的天根,久之沉至地根,是謂以汞投鉛;複念地根,久又升至天根,是謂取坎填離。如是精修熟練,自能中央。即所謂乾坤罷,一心腎相交。《周易?既濟傳》說:“水在火上,既濟。”本卦上卦為坎,坎為水;下卦為離,離為火,水處火上,水澆火熄,大功告成。《周易精義?離》謂:“坎水潤下,愈下則陷矣,故以行為尚。離火炎上,愈上則焚矣,故以止為吉。”根據《周易》原理,氣功修煉應將原來居上的心火下降於腎,應將原來居下的腎水上升到心,這樣才能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這就是逆修的功夫。張伯端“金液還丹”大道的立丹部分,便要求“心火元神下降,腎中元精上升,相交丹田。”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說:“調息者,調度陰之息與吾心中元氣相會於氣穴也。”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欲心腎相交,須於有意無意之間,運心中元神隨呼吸之氣息息下降,與腎中元氣會合。他們都強調要使心腎相交,必須坎離顛倒,火降水升。”

  噗噗魚道:“還有升督降任,根據中醫學理論,任脈是陰經的總匯,督脈是陽經的總匯,一行於身前,一行於身後。任督兩脈乃人身之乾坤,人能通此兩脈,則百脈皆通。陰升陽降是人體陰陽運化的常態,但氣功修煉通任督兩脈時,卻反其道而行之,要讓督陽上升,任陰下降。此即丹經上說的“黃河水逆流”化外勁(剛勁)為內勁(柔勁)人體發力的過程是這樣的:根據大腦指令,肌肉收縮,拉動筋骨,將人體儲存的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於是骨架就有了動能,勁就出來了。這便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外勁、剛勁。而傳統氣功中的椿功,運用的卻是內勁、柔勁。”

  天歌說:“椿功是什麽功?”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椿功是介於靜功和動功之間的一種氣功修煉模式。它的最大特點就在於有特定的站姿和手勢要求。樁功站姿一是要求臀部略向下裏(似坐高凳),二是要求兩腳穩穩抓地,如樹生根。椿功的手勢要求,是配合意念做出特定架式,如抱球式。煉功時主體要稍運內勁於腰臀和兩腳,再稍運內勁於手勢上,覺得手在輕輕地抱住球體。通過站姿和手勢的持續運勁,就能不斷地激惹全身的氣脈,旺盛內氣的運行。椿功運用的這種內勁,和外勁有明顯的不同:一、它是在全身鬆靜基礎上發勁,這種鬆靜要貫穿運勁的全過程。就是說,它要求把放鬆和用勁和諧地統一起來,是放鬆中用勁,用勁中體現放鬆。與外勁的緊張、剛性相反,它是舒緩、柔性的,所以稱柔勁。二、這種內勁的動向是向體內彌散,即稍用意念輕輕引導勁力向體內作全方位的彌散,而且要做到持續、均勻的彌散,讓內勁去激蕩全身的氣脈。這與外勁的集中指向外部某一特定目標,完全相反。據此看來,化外勁為內勁,化剛勁為柔勁,正是外內逆修的一種表現。”

  突突魚道:“蕭天石先生說得好:“逆人欲,所以存天理;逆人情,所以存道情;逆人心,所以存天心。順則失之,逆則得之。”(《道家養生學概要》)因此可以說,隻有通過逆修,才能奪天地之造化,盜天地之真機;才能“無中生有有還無”(《道家?丹鼎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