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莫月鼎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094
  天歌說:“有句話說的好,水滴穿石,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這就是上善若水的特性……”

  突突魚道:“別小看了柔弱的水!可厲害著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可謂當強則強,當柔則柔,順勢而為,道法自然。再想想人間的英雄悲壯,大多是一味剛強所致;再看看許多自以為善良的人,卻常常被小人戲弄或者小善養奸。”

  突突魚道:“此兩者錯誤同出一門!”

  天歌說:“為何這樣說?”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皆是因為沒有順勢而為,沒有像水一樣道法自然般地表現自己的剛強與柔弱。這樣一個善於順勢而為的變通之道,就構成了人生的第七道坎,你能夠過得去嗎?”

  天歌說:“第八道坎是什麽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第八道坎,定坎,人生的境界是無限的,想修行進步的人還要往前走,第八道坎就在眼前。我們看到,不管是曆史上還是現實中,許多很優秀的人出事了,是他們不夠聰明嗎?他們已經是很聰明的人了,他們已經因為自己的聰明而高居眾人之上了。”

  天歌說:“那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讓我們來看看水的偉大吧!水行萬裏而不懼,攜汙納垢,最終蕩滌一切。水的偉大在於,它接納著一切,卻保持著自潔的能力,這就是定力。到此,你也許明白了:在紅塵中,許多人麵對著外部的各種誘惑,最終不再能夠把控自己,進而失去了自己。”

  突突魚道:“嘿嘿,第九道坎,真坎,實際上,水的德性並沒有到此結束,盡管水在天地間經曆了無數的磨難,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本色與本性,它循環往複,就像什麽也沒有發生過一樣,依然保持著自己利眾生的初衷、涓涓流動的:“水崇拜的信仰觀念與儀式對道教的法術與儀式產生了很大影響吧?”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水崇拜的重要信仰觀念便是認為水具有生命力、生長力。以這種觀念為核心,又衍變出關於水的種種神秘力量的觀念。如關於水具有驅邪功能的觀念,便是由水生命觀念引申而來。而水具有驅邪功能的觀念,又直接為道教所承襲,成為道士符水施咒、噴水驅邪法術的內在根據。”

  突突魚道:“符水施咒,是道士為病人驅除病魔以治病的法術。其基本方法是讓病人飲用經道士畫過符、施過咒的水,以為由此可以驅邪除病。在符水施咒法術中,符與咒都是道士驅邪的法寶,然而,符與咒的驅邪功能最終又都是通過水來實現的,因而這種法術包含了對水的驅邪功能的崇拜。”

  天歌說:“民間法術,都是用水驅邪……”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事實上,在道教以外,民間也有以水驅邪的巫術,如潑水驅邪、接無根水(未落地之水)驅邪的巫術。道教不過是在這類驅邪巫術中加進了符與咒而已。符水施咒是道士惑眾謀生的重要手段。《三國誌·張魯傳》說:“魯據漢中獨立,行五鬥米道。以符水治病,致一鬥米,疾苦立愈,奉者甚眾。張魯為後漢道教團體創始人張道陵之孫,他的符水施咒直接師承張道陵。道教法術的祖師爺張道陵,是在漢時的蜀地創立道教符水禁咒法的,當時的蜀地處於相對封閉狀態,原始自然崇拜與巫風仍十分盛行。張道陵的法術必然受到當地水崇拜巫術與習俗的影響。”

  天歌說:“噴水驅邪到底是怎麽情況?”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噴水驅邪,道教稱為噀水,是道教另一種驅邪法術。這種法術驅邪的功力主要來自所謂的“法水”。因此,其法也包含了對水的神秘力量的信仰。道教認為,用法水施法,能除塵垢穢濁、灑蕩妖氣,並能驅除眾生煩惱,眾生煩惱也被看作是邪魔所致,所以能以驅邪之水除之。”

  突突魚道:“沐浴洗滌,心靈塵垢

  ,道教儀典“沐浴”,也緣於對水的驅邪力量的信仰。道士舉行醮祭與讀經活動前,都要沐浴,以“潔淨其體”,表示對神明的尊重。道教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交於神明”,法術靈驗。”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說:“行道之日,皆當香湯沐浴。”《雲笈七答簽》說:“太上曰:‘兆之為道,存思大洞真經,每先自清齋,沐浴蘭湯’。”

  突突魚:“在道教中,沐浴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洗去身體的汙垢,而且更在於蕩滌身上的邪氣,甚至還包括洗去心頭的汙垢與邪念,所以除去汙垢的現象來想象以水沐浴內心的雜念,仿佛清澄的水從心中流過一樣。在此,水的驅邪力量變得更加抽象,完全靠想象來發揮了。”

  噗噗魚道:“司水之神,法力無邊

  ,水崇拜的另一重要觀念是認為眾多水神具有司雨水的神性,能降雨止雨,導致或消除人間的水旱之災。道士呼風喚雨的法術便是建立在水神司雨觀念基礎之上的。道士呼風喚雨的行為往往表現為對風伯、雨師、雷神等水神的役使。”

  天歌說:“這個世界上有雷神,風神,還有管水的神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當然有,《神仙通》說:“莫月鼎,名洞,浙西人。生而聰穎,慕神仙術,得《侍宸王真君九天雷晶隱》書,由是名著。至元間召赴闕,顯揚符法,能呼風喚雨,一時名動京師。於延祐庚申歲,年七十四,端坐而化,顏麵如丹。”莫月鼎呼風喚雨,名動京師,可見當時的人們對道士呼風喚雨本領深信不疑。祈雨儀式是水崇拜的主要表現形式,它的具體形式五花八門,變化無窮。祈雨儀式在中國數千年的農業社會中有著廣泛的市場,因此,必然為道教所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