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治心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65
  俊彥太子道“本太子,有這麽多,你學到了些什麽呢?”

  天歌說“嗬嗬,學道入門之後,太上直傳第一玅法就是治心。”

  俊彥太子道“什麽是治心?”

  天歌說“什麽是治心?嗬嗬,治心就是整治自己心中諸多妄念、貪念、俗念、邪念、狂念等等有礙清靜之念。整治己心非常重要,但是都留在最後才說……”

  俊彥太子道“為何要留在很後麵才說?”

  天歌說“第一,是否真有向道之心?對於無心學道之人來「談心」,浪費彼此寶貴的時間而已。所以先以玄學、吐納、符籙、經咒等等有為法來試煉之,看的見可實行的以來驗證是否道心可有堅否。第二,心非常抽象,心者藏於內無形無色,卻能使人成就於九霄之外,也能使人墮於九泉之下。無一定玄學基礎之人無法對談。第三,心學本無宗派教別之分,也因如此若不在玄門道學立下穩固之根基者,極易形成佛道不分,甚至不道不佛之亂象,甚至落為旁門,玄宗談玄說法之際為此忌諱莫深。”

  俊彥太子道“講得好,我好像沒跟你說過這些,你是從哪裏知道的這些的?”

  天歌說“嗬嗬,我自己悟到的呀,還能誰給我說呀,我來到天宮之後也一直是個小小的宮女罷了……”

  天歌心想,哼,幸好自己之前去過那個。古怪的世界,那芙蓉花生宮的孟暢和小蘭兩個人跟自己說了許多這修道的密友,你現在才能在太子殿下稍微顯擺一下自己的悟性,嗬嗬……

  俊彥太子道“談心論道,治心之法即可稱之為「心法」,因為初始為太上所傳,故名之「太上心法」、「太上心要」,然而太上之法音千年久遠我們隻能依靠經文以及曆代宗師、真人、達人所留下之法文來予以參照,能明其清靜之心,而立於太虛之地者故可得其法慧(天光),提慧運於俗塵之中而漸立道功(救災厄、慧窮困),此乃天仙之賓太上之門生所該身有的功夫也。”

  天歌說“談心論道?”

  聽起來好像是心理學的感覺一樣,跟人談談心難道就能修煉成神?

  俊彥太子道“治心之說分散於道藏諸多經典之中,今敝人舉列幾冊以為談道說心之用,《內觀經》、《清靜經》、《消魔經》、《坐忘論》、《道法九要》等等,當下我們來引經據法以談心。心神之作用《內觀》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製,使形神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主火。製之則正放之則狂,清靜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則昌也,以其無形莫之能名,禍福吉凶悉由之矣。《坐忘》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引以上玄門經典之言,心的功用在於可節禁此身形是否妄動,放縱它它就帶著此身去放肆妄為,禁製它,它則可使此一身灑脫清爽。再者若此心清靜則與元神相合,即言心神合一,若是不去監視控製它則心神背離,即言心神不寧。”

  天歌說“我隻知道治心,卻不懂這其中之法……”

  俊彥太子道“治心滅妄的方法,老君曰「所以言虛心者,遣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動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靜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濁也;淨心者,使不穢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見者,心直者,不反複也。心平者,無高低也。心明者,無暗昧也。心通者,無窒礙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數語,餘可思也。內觀經的治心方法是以虛、無、定、安、靜、正、清、淨等等對以禁製,以直、平、明、通等等以元神對以察照內心。《清靜》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清靜經的治心方法是以遣其欲(遣其欲就是消除無必要的,工作養家飲食養形這是生存所須不是)、澄其心(澄其心就是簡除無必要之事,斷絕無必要的外緣)來下手。”

  天歌說“那我可以不可以理解為可以,消魔那些願得到其中的那些走火入魔呢?”

  俊彥太子道“走火入魔,有專門消魔的消魔經……”

  天歌說“什麽是消魔經呢?”

  俊彥太子道“《消魔經》平淡無營內視八道,數神垂魂不苟不保,灰塵九魂抱一遊冥。消魔經的治心方法是以瞑目安坐令,此心於諸念如同灰塵消散。實際的做法是內抱清靜之一念,遂將滿身妄念一並盡銷。(此法雖佳但無天資之人很難使用)。《坐忘論》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因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坐忘論的治心方法與消魔經有些類似,收拾此心中攀附之所在,因此心無可攀附所以自入虛空以心合道。《道法九要》屏除害人損物之心,克務好生濟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嚴香火,孝順父母,恭敬尊長,動止端莊,威儀整肅。勿生邪y妄想,勿遊花衢柳陌。勿臨誅戮之場,勿親屍穢之地。清靜身心,遠離惡道。道法九要的治心方法是,時時注意個人的日常之行為來端正自己的心念。”

  天歌說“這樣的話還是心中所想,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心?”

  蕭天樞說“以心傳心,老君曰道也者,不可言傳口授而得之。常虛心靜神道自來居。修道者修心也,心藏於內而不能見所以無法以口傳筆寫來完整表達而得以成就,經常的虛心安坐以及靜神自養,常如此者天光自發道來居心。道來居心神同於道,得之而證之此心與道合,此行即與太上同心,能心心相印者即得太上法旨,是言以心傳心。心藏於內而發於身形,人人日用而常不知所存。然而修真向道的確以收心、治心為第一法要,能得於此而入太定者,必得三界侍衛五帝伺迎。無能於此者不列太上之門生,就算任其經典倒背如流,終究隻是附道旁門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