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司空見慣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080
  天歌臉通紅一片,心想,來到天庭之後,也沒有說過自己這一遺憾的事情呀,怎麽這種事情就傳到了太子殿下耳朵裏呢?這可是自己最不願意提起來的丟臉的事情啊,哪個人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學曆不高呢!

  俊彥太子道“丫頭,想什麽呢?怎麽臉這麽紅?莫非是……”

  “呃,殿下你想什麽呢?”天歌真是越描越解釋說不清楚,我也不知道太子殿下是怎麽樣想自己的。

  俊彥太子道“嗬嗬,沒事,女孩子們,安全到本太子的真身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你也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其實這也是正常的,本太子早已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

  “呃……”

  我去,哪門子的操作呀,這太子殿下也太過自戀了吧,自己有說過是覺得在太子殿下麵前說話說的多了,或者是小女孩子的心思,害羞了嗎?根本就沒有這樣好嗎?

  再說了自己好歹也是個現代人,又不是古代的女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從小裏一直出來打工,見的人也不少,怎麽可能有這種害羞的心思扭捏作態呢?

  俊彥太子見天歌不解釋,以為自己猜到的確實是事實,就心下有點欣喜,以為這個女人和其他女人不一樣,一天又太過理智,對自己沒什麽心思了,沒想到她居然也是和自己說了幾句話,臉就紅了嘛,這其中的小心思還不是看的很明白。

  天歌說“我看過一篇文章,說剛入道之初,曾立過一個“度化一萬個人”的宏願。師父聽後,雖讚賞有加,但不免有些遲疑起來,說“但凡立誓,不可誇大其詞。若做不到,豈不是欺師滅祖?”我說“一個一個度化,自然不太可能。但以文度人,或許就有可能。一篇文章裏哪怕隻有一句話能令一個人有所感悟,我心即足。”於是,便走上了以文弘道之路。其實,他也想過以財度人,隻可惜福薄命淺,沒什麽錢財,所以,隻能寫些零散的字句。有人說,度人先度心。未度人心,先度已心。他寫的每一篇文章,都針對某個問題,所以,哪怕閱讀量再少的文章,都會有人跟我說,“老師,您這篇文章仿佛是寫給我的。”實際上,他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他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特別是那些不利於自己的言論,比如惡意的評論之類,我都會生半天悶氣。後來發現完全沒有必要。世間之事,當我們越在意時,對我們影響越大,如果不在意了,煩惱就少了。所以,如果您也有這樣的毛病,別人的說法可以聽聽,但真的沒必要往心裏去。其實,大家都很忙,可能沒有太多人在意我們如何成長。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需要在任何時候給別人信心和善意的關懷。這些不需要花錢,但功德很大。學著用真心去做一件事情,用真心關心別人,用慈悲心去同情別人,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不要隨便評論別人,因為我們看到的隻是問題的表麵,而不是事實本身。對錯的價值判斷隻適用於自己,卻不可以用它評價別人。”

  俊彥太子道“對自己寬容、對別人苛刻是很多人的毛病,因為關乎利益。因此很多人可能會責怪、抱怨、嗔怒、憎恨某個人,但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原諒”了自己,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利於自己的就是對的,利於別人的就是錯的、不可接受的。這會把自己引入罪惡的深淵。一切吉凶禍福都是從自私自利開始的,自私到極點時,自己都會覺得自己醜陋無比。修行到一定的階段,你會發現很多東西已經慢慢沒那麽重要了,而當我們無怨無悔地幫助了別人時,我們心裏會油然而生一種成就感。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體驗,那是神靈加持的感覺。任何一種無私的付出,都會有回報。回報的大小與無私無我的程度有關,越無私的人,福報也越大。雖然苦難並非我們所願,但我們姑且將其當成一種修行。修行需要放下很多,凡事都需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非歸咎於別人。我們的內心出了什麽問題,都會有相應的人或事出現在周圍。這些人或事不應該成為煩惱的源泉,而是修正自我的契機。哪方麵不順,不用看別人,看看自己就夠了。”

  天歌說“修行不是強行喝下一肚子“雞湯”,雖然那也是一種方式。每個人都需要從生活中覺醒,那種覺醒可能來自於苦難,我們讀完古聖先賢的某一句話而有醍醐灌頂之感,是因為我們經曆過太多事情,也悟到了太多的人生道理,但由於生活所迫,不願意用那種“大徹大悟”的方式讓自己解脫,甚至無法從生活中解脫。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把修行與生活對立起來,而那僅僅是借口。修行,是要落到實處的。心性的修煉往往在利益得失中得以完成。道家講不爭,不是完全不去爭取,而是看為什麽而爭。為自己的利益而爭,適可而止;為了眾人的利益而爭,那是功德。不必凡事都把利益放在首位,賺錢是一種修行,但賺錢不應該成為修行的目的,否則賺錢會越來越難;相反,認真修行的時候,賺錢就會越來越容易。修行,是自己的事情,不必做給人看,修不修行真的跟別人無關。每個人,哪怕看上去再光鮮亮麗,背後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痛苦。每個人都會有煩惱,有些人的煩惱與錢有關,有些人的煩惱與情有關,因此,修行的目的隻是為了看清自己,看懂命運,了悟真道,然後才能解脫。真正的解脫,並不來自別人,而是來源於自己。慈悲。”

  俊彥太子道“孺子可教也,看樣子你也是上輩子有過累生累世的功德,不然的話,為什麽他自己就隨意講了一點這個修行記得的事情,你就舉一反三,知道了這麽多其中的奧妙,說明你也是福報深厚的人啊,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