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仙道貴生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56
  俊彥太子道“此乃天機,以後有機會告訴你……”

  天歌說“怎麽就不方便了,現在就說嘛,把人的胃口都叫起來了,又要等到以後說,這種的最讓人難受了……”

  俊彥太子道“那曹雪芹,可不是隨便就去了凡間,他乃是當年得罪了心月狐,所以被貶下凡間,才曆經狐鬼,最後寫成書,教化世人……”

  天歌說“我去,還有這種事情,那他前世是什麽人呢?”

  俊彥太子道“乃是一天庭童子,以後有機會讓你見見……”

  天歌說“好吧,太子殿下說什麽就是什麽了。”心有不甘,可人家不說,自己能怎麽辦。

  俊彥太子道“古代交通不便,必須有渡船才能過河,現在是不需要了。在現代社會,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就等於是造渡船,不過是從生死岸到涅槃岸的渡船。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禽獸與人,雖然形體不同,但知覺和靈性實際上是一樣的,它們也有妻子兒女,也有求生的。動物看見它的親人被殺,和我們看到自己的親人被殺,這種感受是沒有什麽差別的,我們怎麽忍心去殺它們呢?所以要盡量戒殺吃素,或者隨緣放生。你這樣大肆放生有損福報!看看道教是如何倡導放生的吧!”

  天歌說“道教有個理念是仙道貴生,主張慈愛一切,不傷物命,道教在“慈心於物“方麵,對動植物予以較多的關注。道教把動植物看作是有靈性的,就像對待人那樣對待動植物。”

  俊彥太子道“《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說“子欲學吾道,慎勿懷殺想。一切諸眾生,貪生悉懼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輕於彼。口腹樂甘肥,殺戮充飲食。能懷惻隱心,想念彼驚懼。故當不忍食,以證慈悲行。“

  天歌說“認為對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應當懷有對待人的生所具有的那種惻隱之心。”

  俊彥太子道“說得好,《道藏》所收《水鏡錄》中有《放生文》和《殺生七戒》兩篇,用極其感人的語言,勸人放生戒殺。《放生文》說道“蓋聞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是故逢擒則奔,蛆虱猶知避死;將雨而勇徙,縷蟻尚且貪生。何乃網於山、署於淵,多方掩取;曲而釣、直而矢,百計搜羅;使其膽落魄飛,母離子散;或囚籠檻,則如處圖圈;或被刀砧,則同臨剮戮。憐兒之鹿,舌氏瘡痕而寸斷柔腸;畏死之猿,望弓影而雙垂悲淚。恃我強而淩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將安忍?“(《道藏》第36冊,p315)《殺生七戒》講述了生日、生子、營生、宴客、祭先、祈攘和婚禮不宜殺生的道理,比如”

  天歌笑道“比如什麽?”

  俊彥太子道““宴客不宜殺生。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笙歌膺鐵於杯盤,宰割冤號於砧幾。磋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若知盤中之物,從砧幾冤號中來,則以彼極苦,為我極歡,雖食,且不下咽矣。可不悲乎?““婚禮不宜殺生。世間婚禮,自問名納采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夫婦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殺,理既逆矣。又婚禮,吉禮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慘乎?凡人結婚,必祝願夫婦偕老。爾願偕老,禽獸願先亡乎?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爾以相離為苦,禽獸以離為樂乎?”

  天歌說“原來《放生文》和《殺生七戒》把動物與人等同起來,並且把對人的情感投射到動物身上,真切地表現出對於動物的同情。應當說,道教提出要保護動物以及一切生命體,是帶著深厚感情的,帶有一種對於生命的普遍的慈悲和憐憫之心,並且要求以“慈心於物“的生命道德情懷去善待他們,關愛他們。放生的真諦,放生的真碲,便是勸告世人勿殺生吧?”

  俊彥太子道“,“諸罪孽中,殺孽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戒殺最好的方法是吃素,斷絕一切肉食;但若是一時間未能做到完全吃素,平時就要多些放生,以積功德。在放生的過程中,最大受益者還是放生的善信本身。因為在放生的行為中,善信不僅倘還了宿世的殺債,更為自己無形中創造了無數的福德因緣,福有悠歸!道教並不倡導大肆放生。”

  天歌說“那現在好多人,都買了魚,或者讓神婆預定了本來不該買的魚,來放生難道是對的嗎?”

  俊彥太子道“首先,道教講究“隨緣放生”。遇見動物臨當被殺時,勸解救下,這種放生又等於救生。其次,道教講究“擇物放生”。有些動物本身業障深重,沉淪惡道是自己感召的,強救不得。比如專業養殖的動物本身就是供人食用或玩賞的,就算放生了它們也無法存活。與其放幾籠草魚,不如放幾條中華鱘更有意義。再次,道教講究“隨時放生”。有很多善信趕在初一、十五等一些固定的日子,大肆買放生靈,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商販鑽了空子,不但專門捕來動物希望在這些天裏賣個好價錢,更加大了動物的死亡率,這種行為本來就是殺生的一部分。所以,道教不提倡大肆放生。”

  天歌說“殿下這樣說,隻有稀有動物才能優先被放生嗎?”

  俊彥太子道““放生的本意,是將被捕捉的動物放回到其本來生存的大自然中,放生之後,要確保動物能夠生存,否則放生就成了“放死”吧?放生要注意生態平衡,不能把一些生物放入不適宜的環境中破壞其他生靈性命。相較放生來說,道教提倡的善舉是植樹。植樹是順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善舉,有益而無害,所以,舉凡求福、消災、解厄、延生、求官求財,都可以種植樹木,福不唐捐。

  放生如放己,戒存私心放生的目的是為了救生,以慈善心,慈悲行救助弱小生命脫離死亡,重新獲得生機,還其自由,讓它們在相對良好和安全的環境中,完成其生命的正常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