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觀念衝突(二)
作者:花謝才得香      更新:2020-02-29 08:28      字數:3201
  解淳心中不爽,便借口要去拜見吏部尚書王恕大人離開府邸,不管怎麽說,總不能讓七十多近八十歲的王老大人,上解府來見自己一個毛頭少年吧?

  解淳來到王府遞上拜帖,不多時王府管家代主人匆匆前來迎接,請他到書房來見王恕,原來解淳來的正巧,今天王恕沒有去上早朝,弘治皇帝恩準其在家休養。

  解淳來到書房,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鼻直口方,四方臉龐,一臉老年斑痕,頭發斑白,胡須也盡皆發白,但精神矍鑠,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一番常規見禮後,一老一少便交談起來,王恕也是博才之人,詩書典籍,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與解淳這個後世知天命大畫師老古董,倒是一見如故,十分投機,相談融洽,二人很快成為忘年之交。

  從王恕交談中,解淳陸續發現此老極其看重氣節,不推崇空談虛論,而且其人清廉剛正,是一個廉潔奉公極其正直之士。

  即然麵對一個胸懷廣闊之人,解淳收起以往謹慎提防之心,也不在裝傻藏拙,把後世思想及製度,挑檢些與明朝統治不相克的話題,一一展示出來,其中有些甚對王恕的胃口,對解淳多次高聲讚賞。

  二人談興大發,直至午飯時分仍在交談,王府管家進來,請二人前去用餐時,解淳才感到肚內餓得咕咕直叫,他也不作虛作謙讓,跟隨著王恕前去吃午飯。

  解淳本是少年不抗餓之時,大清早與張誠大吵一架,氣得沒吃任何東西,便出門前來拜訪王恕,一直挨到現在,不由得胃口大開,連吃兩大碗米飯,尚沒有吃飽。

  王恕見他吃的香甜,也是胃口大開,比往日進食多了三成,直高興的王府管家連聲誇獎解淳,請解淳以後多來府內做客,解淳微笑著答應下來。

  午後二人一起下圍棋消遣時光,王恕微笑著詢問解淳:“子厚,你可是有何心結未解?若不嫌棄老朽,可與我講說一二,待老夫為你解惑釋疑。”

  解淳長歎一聲,將他和張誠之間的爭執全盤說出,最後他感慨萬分的歎息道:“石渠公,我本無心與表兄為難,隻是替表嫂抱屈鳴不平,她一心一意在家中奉養婆母,含辛茹苦養兒育女。哪料想到好不空易盼得夫君一朝回來,卻帶回一個如花似王的女子,與自己平分丈夫的恩寵,您說她能不心懷怨恨嗎?”

  解淳一副後悔莫及的樣子:“都是我的錯,若不是我多管閑事,蠱惑兄學習製藝文章,也不會發生這件事情,說不定他們夫妻二人夫唱婦隨,現在有多麽恩愛呢!從頭至尾都是我的錯,是以我才遷怒於表兄,大清早才怒氣衝衝對他發火。”

  王恕好奇地望著解淳,許久沒有出口說話,過了一陣才笑著安慰解淳:“子厚多慮了,你根本沒有過錯,你隻是考慮此事對你表嫂不公平,可曾想過你表兄如今成為大明官員,你表嫂和其子女以後會蔭蒙多少好處,就是現在你表嫂也已經成為正七品孺人,在人前人後輩受尊敬,說不定她還會感激你呢?”

  看著解淳目瞪口呆的模樣,王恕哈哈大笑炫耀道:“男子漢大丈夫有本事者,才能多納妻室,體現自己的不凡之處。你表兄隻是娶一平妻,你家表嫂又怎會私下怨恨於你,難道她想過貧困的日子嗎?別說你家表兄年紀輕輕娶平妻,老夫前些年還納一房小妾,當時才年僅十八歲,在老夫過七十大壽時,還為我產下一幼子,現在京城府內侍奉老夫。男人能夠多納妻妾,才是大丈夫的英雄本色。”

  解淳聽了呐呐無言,自己稟承後世男女平等思想,為張誠的妻子打抱不平,卻不料古人卻對此事習以為常,連年紀老邁的王恕也以納年少小妾為榮,看來這次自己又鬧烏龍了,怪不得父親和表兄都和自己作對爭辯。

  王恕知道少年人臉皮嫩,極愛臉麵又兼爭強好勝,見解淳尷尬,便以其他話題引開剛才之事,免得讓解淳難堪羞愧。

  “子厚,你年紀輕輕便成為朝廷官員,可謂是少年得意駿馬飛揚之時,沒想到你竟如此謹守禮製。咱們不敘這些凡情俗事,且談論文章見解及朝政要事。”

  解淳這才麵露釋然笑容,與王恕談論起對學問的見解,不久之後二人又開始爭論起來,原來王恕此人注重事為之際,重在自得,不尚空談,注重氣節。

  王恕認為:古之學者,皆以言以為學,故無飽求安者,誌在敏事慎言,就有道而正之,正其所言,所行之事,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將學與行緊密結合為一體。

  在自然觀方麵,他傾向於有神鬼論,謂之:鬼神之謂德,能生長萬物,福善禍淫其感,無以複加。

  關於心性則認為: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性即天理。

  解淳感覺此老的學說,有些前後自相矛盾,則予以反駁爭辯,王恕也不生氣,說學問不辯不通,道理不辯不明,也不顧忌自己年高德重,與解淳你來我往展開激烈辯駁。

  總而言之,王恕言性排除掉“氣質之性”,而將其歸結為純善的天理之性,認為人生下來便知善惡,與後天的薰陶和培養沒有任何關係,這也是明朝時期,大多數學者的共識。

  而解淳卻持反對意見:認為人生下來,根本沒有善惡之分,都是一張純白的紙張,人性都是純潔無瑕的,隻是由於後天的環境和人為的教育,才使得人變得善惡起來。

  而且解淳認為:人沒有純粹的善人和惡人,他們都是以自己認為的對錯而為之,故聖人才有“孟母三遷”的經典故事流傳下來。

  他認為:善人也有惡念,若是一時壓製不住自己的欲念,也有可能成為十惡不赦的大惡人,而惡人若能放下自己為惡的執念,也有可能成為大善人,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解淳認為:世上沒有鬼神,一些人為不能理解的怪事異事,隻不過是一些不為人知的奇異怪像所致。

  二人互相舉例爭論,倒是極為興高采烈,完全忽視了外麵的天色,慢慢變得黑透下來,王府管家早己點燃蠟燭,為二人照明多時,隻是二人辯駁入神,並沒有發覺而已。

  王恕高興的哈哈大笑,對解淳不住口的讚歎不已:“子厚果然不同凡人,竟能與老夫引經論典,辯駁至天色黑透,真是後生牛犢不畏虎,今天讓老夫大開眼界,同時也大有收獲,解了我平時久思不解之疑惑。管家,快上晚飯,老夫都感到餓了,今天晚飯也要多吃一點。”

  看著王府管家高興地跑出去,吩咐仆人快上飯菜,王恕又對解淳感歎道:“子厚也看到老夫年事已長,我己經屢次向聖上提出辭官歸鄉,能夠安度晚年,每天流連於山水之間,並將我心中的學問整理出來,致力於學問研究,能著書育人,培養幼子成才,也不枉王某一生的滿腹經綸。無奈聖上執意不從,又賜予太子太保的顯赫爵位,隻是老夫畢竟七十有餘近八旬的老朽之輩,每天都感到精神不濟,如何能外理吏部諸多政事,一向都把公事交予副手外理,而老朽隻在關鍵之處把握尺度,如此屍位餐職,真的令老夫感到羞愧不堪。這些天一直心中煩惱不悅,連管家和家眷都為之擔心,今天子厚能陪伴老夫閑聊一天,倒是略解老夫的心頭不快,今晚當痛飲一大杯,以作慶賀。”

  解淳高興地附和王恕的提議,但望著須發皆白老態龍鍾的王恕,又知道他心中的痛楚,不由得也為之心痛,在心中下定決心,在適當的時機,向弘治皇帝稟明王恕的真實意圖。

  解淳經過王恕的一番開導勸說後,也看開領悟許多道理,在這個大明朝世俗禮節薰陶下,他發覺自己不僅沒有改變世人的生活規則,反而自己被慢慢同化融合,現在自己不就已經訂有二妻兩妾的婚約嗎?何必再與張誠爭辯誰是誰非?

  解淳並沒有出麵給張誠提親,而是拜托唐寅前往,畢竟他邁不過自己心中的那道坎,仍然頑強的堅守著自己心中唯一的觀念堡壘。

  唐寅倒是沒加任何推辭,欣欣然一口答應下來,畢竟他和張誠是同科進士,他的年紀又稍長許多,出麵作伐倒也極為合適,何況還是為自家恩公的表兄助力。

  有新科二甲進士出身的唐寅出麵提親,女方又早已心有所屬,極爽快的同意結親,並表示等張誠的官職下放,雙方就可以立刻成親,之後女方跟隨張誠一塊前去上任,至此各方皆大歡喜。

  解淳這天把穆蓉和小雪叫到客廳,滿臉鄭重嚴肅的吩咐二人:“今天你倆隨我去官府,把你們的奴籍更改為民籍。我決定從今天起釋放你二人為平民,現在我首先恭喜二位成為自由平民。”

  穆蓉聞聽後臉現苦色,卻不敢說話加以反對,而小雪則對此不管不顧,緊抱住解淳嚎啕大哭,表示自己堅決不離開解淳,否則她就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