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 284章 幕僚鼓動秦王反擊(二)
作者:沉沐君      更新:2020-04-04 04:16      字數:2106
  李世民不再作聲了,因為他心裏很清楚,房玄齡所言句句在理,他並非不懂這些道理,但正如房玄齡所言,在麵對親人時,他失去了果決,他總期望自己的隱忍自己的苦心能夠換取太子,乃至父皇的理解。然而,事實也正如房玄齡所言,這些年來自己的隱忍被當成了畏懼和無能。軍政權利被漸漸架空,親人和朝臣慢慢遠而避之,生存空間在不斷被壓縮。看來自己的“隱忍政策”確實行不通!必須得有所改變,不求別的,但求家人和忠心的追隨者們平安無事!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奮起中生存!該是止損的時刻了。

  “玄齡,憑皇上的智慧,你覺得他會相信太子謀反嗎?你說我們可以借機除掉楊文幹,此話從何說起?”

  “大王,當聖上聽聞太子‘造反’之時,他會做出以下兩種反應中的一種,一是立即令大王你領兵包圍京城,二是會當即采取措施,下令抓捕太子,或者是傳招太子到仁智宮解釋。我想第二種可能性更大一些,在沒有了解實情之前,聖上不會輕易動用軍隊來對付太子,但為了保住自身安危,他肯定不會立即回宮;而另一邊,太子也有兩種選擇,知道事情敗露後,他要不就幹脆下狠心控製京城而弄假成真,實施造反,要不就是被嚇得應詔趕往仁智宮當麵解釋求饒。某的估計是太子多半會應詔覲見,因為他不至於也沒有必要造反。但不管太子采取哪一種應對方式,慶州楊文幹必定會真正造反,因為如果太子反,他必定跟著反,如果太子被聖上控製,楊文幹也不得不反。而隻要他反,那就是鏟除他的機會!”

  房玄齡停了片刻,看看秦王的臉色,見他並無異議,便繼續說道:“所以,某估計聖上最終對於太子謀反一事會處於一種半信半疑的狀態,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因為在這樣的情形下,太子就不敢輕舉妄動地繼續打壓我們。”

  李世民低頭屏氣沉思良久,然後才舒了一口氣,說道:“玄齡,那你再說說具體如何實施。”

  房玄齡看一眼此刻帶著正能量表情的秦王,說道:“第一,我們務必先弄清楚到時太子府由什麽人具體操辦偷運之事;第二,無論利用何種手段,我們務必能夠控製這個人,迫使他向皇上稟報此事,告太子謀反;第三,大王始終保持淡定,當作不知情,便宜行事即可。”

  房玄齡停下來良久之後,長孫無忌催促道:“又賣關子了,你繼續說啊!”

  “完了!就這些了。”房玄齡回道。

  “就,就這麽簡單?”長孫無忌愕然。

  李世民將臉轉向一直沉默未語的杜如晦,後者明白了秦王的意思,便開口道:“某看此計可行!掩蓋不是長久

  之計,晚揭蓋子不如早揭蓋子,但是大王要有思想準備,蓋子一旦揭開,事態未必會得到遏製,有可能會被迅速激化,日後就不再是隱忍自保了,而是要轉變為奪嫡自保了。至於對付偷運軍械一事,玄齡的計策雖則簡單,但正是簡單才好,大道至簡嘛!我們絕對不能夠讓皇上知道大王參與了此事,大王必須置身於此事之外,才不至自傷。玄齡的計策需要一個人來具體實施,此人不能夠出自於大王的親信,應該是既靠得住,但又不是大王的隨從。我看杜淹合適,可以讓他去幹。此人乃吾之叔父,原效力於王世充,官至吏部尚書,武德四年洛陽城破被定死罪,吾曾向大王求情,救了他一命,後因久不升職,欲投靠太子李建成,玄齡擔心他到太子那裏會對大王造成威脅,便舉薦他成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讓他去操作太子偷運軍械一事,一來可以叫他死了投靠太子的心,二來也算是一個為大王立功的機會。”

  李世民點頭認可,房玄齡也點頭同意。

  “無忌,此事由你來具體實施。記住,千萬不要暴露這是我們的意思。”李世民吩咐。

  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房玄齡籌謀、杜如晦決斷、長孫無忌執行,謀智力———決斷力———執行力“三合一”,輔佐李世民,使他和他的團隊無往而不利!前兩者就是所謂“房謀杜斷”這一成語的出處,而後者長孫無忌就是對“房謀杜斷”的具體實施,缺一不可。或許我們應該將此四字成語改為七字成語“房謀杜斷長孫事”。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提一一介紹一下秦王身邊的這幾位謀臣,可以這麽說,沒有他們幾位,中國曆史上不會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英名,也不會有響徹寰宇的貞觀之治。

  我們首先說說長孫無忌,因為他是一代國母、萬世賢後、母儀天下的文德順聖皇後長孫無垢的哥哥。長孫無忌在李淵當年從晉陽南下奪取大興城強渡黃河時,便自往長春宮謁見並毛遂自薦,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典簽,輔佐秦王李世民,隨他征戰,並成為其心腹謀臣,後策劃和組織玄武門事變,更得唐太宗信任。長孫無忌具備非凡的執行力,任何決策到了他手上,他都能夠多快好省地完成。貞觀年間,長孫無忌曆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封趙國公,在淩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他既是勳臣,又是國戚,長孫無忌曾主持修定《唐律疏議》,奠定唐朝兩百多年的律法根本。對後世立法如《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都有深遠影響。長孫無忌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

  房玄齡18

  歲時中進士,但他高瞻遠矚地預見大隋之氣數已盡,而李唐將成為天下新主。故此還在李淵舉兵入關之時,他就於渭北投到李世民帳下成為一名忠心耿耿的幕僚,出謀劃策,典管書記。眼下他任秦王府記室,一直掌管軍謀大事,常負責管理文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