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 283章 幕僚鼓動秦王反擊
作者:沉沐君      更新:2020-04-03 07:15      字數:2114
  長孫無忌的理由是:

  第一,長時間以來太子和齊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壓大王,他們已經達到了解除和架空大王軍權的目的,卻依舊不依不饒,再這樣下去,大王和秦王府一幹人的生存空間就越來越小了;

  第二,雖然聖上給大王委任了不少政務官職,但由於太子監國,大王根本沒有插手染指的份兒,這些任職基本上就是形同虛設,任由他們這麽擠壓下去,恐怕這些虛職都保不住;

  第三,我們再不做出反應的話,太子就會認定我們好欺,也定會繼續欺壓下去,聖上也會認為我們甘願挨打,我們隻能越來越被動;

  第四,太子都已經如此肆無忌憚了,皇上還健在就已經這般囂張,我們還低著頭彎著腰做人的話,那還有王法嗎?更何況,這個事情與皇上安危有關,與朝廷製度有關,秦王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總戎機,那可是天下府兵最高統帥和京師禁軍最高統領,保護皇上的安危是大王你的職責,你豈能袖手旁觀,這算是失職啊!

  再有了,所謂兔急咬人、狗急跳牆,更何況我們人呢!人屈造反!我們有軍隊!

  但李世民認為按照長孫無忌的說法做,那無異於造反。

  房玄齡同意無忌“有所作為”的意見,但認為不能夠將此事稟報皇上,因為這事還沒有發生,我們不可能拿到任何真憑實據,反而會被太子他們咬定我們在行陷害之事。

  不稟報皇上,我們又能夠做什麽呢?這是大夥兒的共同問題。

  房玄齡神秘地說:“我們是否能夠利用這個事情,在暗中做一局,如果太子真的有偷運鎧甲的行動,那麽他肯定會掉進局子裏;如果他之後沒有這麽幹,那我們的局子也就算白做而已,沒有人會知道,神不知鬼不覺。”可見,他已經有了腹案。

  長孫無忌有點急了:“玄齡,你就別賣關子了,直接說說你是什麽主意吧!”

  房玄齡轉過頭去對著李世民,看看他怎麽表態。李世民沒有抬頭,他知道這樣的事情弄不好一定會出人命,這是他絕對不想看到的後果,他小聲問到:“此計會涉及到任何人的人生安危嗎?如果是的話,那就免開尊口吧!”

  “如果一切正常的話,或者說如果皇上的思維正常的話,不會有任何人命案件發生。”房玄齡還是神秘兮兮地回答。

  “你再囉嗦我可要揍你了,叫你以後永遠合不攏嘴!”長孫無忌已經急的舉起了拳頭,裝腔作勢地嚇唬房玄齡。

  “先說說你的預期目的是什麽,看看值不值得一做,然後再詳細說你的計劃。如何?”李世民也鼓勵房玄齡。

  房玄齡這回就不再故弄虛玄了:“如果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

  的話,應該能夠達到下麵幾個目的:一,曝光太子暗地裏的作為,讓聖上和朝廷都看清楚,這位太子在第一次獨立監國,就膽敢幹出違製之事來,這樣聖上日後就會對他產生戒心;二,曝光太子的不規行為,還可以達到維護朝綱國製的目的;三,乘機除掉楊文幹,鏟除太子在京城外軍方支持者,可以同時消弱太子在京城外的軍事實力和京城內的武裝勢力;四,警醒所有將領,甚至包括文官在內,與太子走得太近未必就是好事情,弄不好一樣會身敗名裂的;五,將”

  “不行!絕對不行!爭奪儲位,絕非吾之所求,更非君子所為,吾隻求自保,能忍則忍,為的是避免與太子發生直接和當麵的衝突,再者,吾不想將太子與我們之間的鏬隙和嫌隟公諸於眾,那樣會將皇上牽扯進來。”李世民打斷了房玄齡的話。

  “大王,請允許某在這一點上做一些解釋,如話語中有得罪,還望大王恕罪。某知道在戰場上一貫多謀善斷的大王,遇到家事時就變得優柔寡斷了,因為大王不想在自家裏爭在自家裏鬥,這是大王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但是大王你想過沒有,你已經隱忍兩年多時間了,可這些隱忍有否給太子和你帶來平和?有否消除皇上和太子對你的忌憚?大王須知道,隻要你有功績在身,無論你如何低調行事、逆來順受地委屈自己,你也不可能打消皇上和太子對你的忌憚,他們不是不喜歡你這個人,而是不喜歡你的功績,因為那才是威脅到他們權威的根本。”

  房玄齡起身鞠了一個恭,繼續說:“請大王謝罪,在下並不是在挑撥皇上和太子與大王之間的關係,隻是想直言陳明事實。不幸的是,大王與大王的功績是一體而不可分的,是光照日月而不可抹殺的,所以你的隱忍隻會招致更加肆無忌憚的打壓和排擠。現在的問題是,大王你想以自己的隱忍來告訴皇上、告訴太子和兄弟們,告訴所有朝臣,甚至昭示全天下人,你不想爭。可是,又有誰會相信呢?如今有誰不是將太子和齊王聯手打壓你的單方麵行為看成是他們與大王你之間的互鬥呢?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一切都在暗地裏進行,在暗地裏發生,人們看不到事實真相,隻能夠認定‘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道理。如果大王現在開始改變一下策略,將你們之間的事情表麵化,這樣會更加有利於大王。第一,這樣做可以盡量避免讓自己繼續受到太子暗地裏的打壓排擠,因為一切公開化之後,太子他們反而會有所顧忌而不敢胡作非為;第二,如果大王確實還是不想與太子爭鬥,公開化後反而能夠讓整個朝廷看得清清楚楚,秦王沒有爭、沒有鬥;第三,大王應該懂得一個道理

  ,那就是在很多情形下,進攻乃是最好的防守,以攻為守才能夠守得住啊!我們將此事公開化了,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攻形式;第五,事情公開化後,我們還可以清楚地觀察出來哪些朝臣站在哪條線上,使到“敵我”陣營清晰化,也好讓我們知道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