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吳承恩論民族
作者:我是海陵王      更新:2021-01-28 10:50      字數:2305
  “姓名。”

  “吳承恩。”

  “何方人士。”

  “西邊而來的移民。”

  “咦,原來是老鄉來了。”

  這裏是玉京登記處,新大明和中明一樣,出縣或者出州都需要路引,這個政策很大程度穩固了統治。

  遷移戶口也需要這一點。

  吳承恩打算在玉京落戶了。

  現在在玉京落戶的難度,比後世在首都落戶的門檻低不少。

  對於明人來說,隻要繳納一定的金銀,就可以得到玉京的戶口。

  當然,房價肯定很高,這是無法更改的事實,畢竟是首善之地。

  經過交談了解到,登記的小吏明為張小豪,也是移民,在吳承恩前兩批。

  而且更一個有緣分的事情,雙方來自同一個地方。

  所以兩人暢談了起來。

  吳承恩也了解到了更多的消息。

  “張兄,叨嘮了。”

  “嗐,都是自己人,說這樣的話幹啥,我現在住在西城區蘭街巷七十五號,有什麽事情可以找我,隻要能辦到的,絕不含糊。”張小豪拍著胸脯保證到。

  那濃濃的口音,吳承恩聽起來特別親切。

  老鄉好啊!

  “那謝謝張大哥了,我先走了。”

  吳承恩告辭了張大哥,拿到了新的證明,又跑了兩趟,望著小本本,送了一口氣,產生了一種不可明說的歸屬感。

  “以後自己就是新明人了。”

  翻開第一頁,在明人後麵備注了一個漢字。

  嗯,標誌他是大明人,而且是真正的大明人。

  和那些抬籍而來的有很大區別。

  “民族?何為民族?”

  吳承恩自己喃喃的說道。

  這個詞,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

  他也是第一次思考這件事情。

  如果說新大明有一點令他不滿意的,那就是殷人太多了。

  他們和明人存在著一些細微的差距,隻要仔細分辨,還能看出來的。

  新大明的三類人政策。

  也讓他有些覺得不妥,但細細琢磨起來,又表示一些讚同,所以他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於是開始思考民族這個詞。

  “到底什麽是漢族?”

  回到自己的住房,他拿起一根筆,慢慢琢磨。

  他要論證一次,完善新大明民族理論。

  “凡漢皇統禦之下,皆以漢為傲,自此再也沒有秦人楚人魏人之分,以國號為名,統稱漢人。”

  他在紙上慢慢寫出了這句話。

  這就是漢族的起源嗎?

  但他細想了一下,自己好像也自稱明人。

  一些文章裏好像也可以自稱漢人。

  一時之間,不知如何下筆。

  “不對,新大明以黃帝為主,尊黃帝為始,那論構新大明的民族理念,要從黃帝開始,對,就是這樣,從黃帝開始論證民族這個詞。”

  “民族。”吳承恩又喃喃說了這個詞。

  “爾雅·釋詁》雲:“夏,大也。”

  《尚書正義》雲:“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左傳·定公十年》孔穎達疏稱:“中國有禮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以服事諸夏”;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

  《左傳·定公十年》:“商不謀夏,夷不亂華。”

  這時候就體現出了吳承恩龐大的知識儲備。

  擁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就是強。

  吳承恩:“先秦之前,稱“華夏”、“諸夏”、“中國”。”

  “這應該是剛開始的模樣了吧。”

  吳承恩正在論證中,為新大明的民族理念添磚加瓦。

  說實話現在新大明的民族概念並不清晰,思想有些混亂。

  可能也是朱訓樘誤導的原因。

  在報紙上,有時候稱呼華夏族,也有時候自稱諸夏子孫,漢族也提起來。

  三個概念等同在一起。

  但是,漢族是在諸夏之後才出現的。

  如果堅稱東洲大地上的土著是殷人後裔。

  那殷人一輩子也成不了漢族,也根本同化不了。

  畢竟,殷人來到這裏的時候,漢族概念還沒有出現。

  吳承恩從先秦時代開始梳理,大腦急速運轉,把以前自己背的書慢慢寫了出來。

  “隋唐時期,除了沿用“華夏”等稱謂,以及使用“隋人”、“唐人”等稱呼外,更多的還是用“漢”作為族稱。”

  “但是論血脈來說,隋唐好像不單是漢族人的隋唐。”

  吳承恩感覺有些亂了,無法梳理出來。

  尤其是大明開國皇帝太祖說的話。

  在一篇祭文中。

  如是表達。

  “告祭昊天上帝皇袛祝曰: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諸臣下皆曰:生民無主,必欲推尊帝號。臣不敢辭,是用以今年正月四日,於鍾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上帝皇袛,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簡在帝心,尚享。”

  在即位詔書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告訴天下百姓,他平定四方,今地幅員二萬餘裏,已得上蒼福佑,即天子位。

  那明人的含義到底是什麽?

  明朝建國之初,有大量的蒙古將領......

  但後麵又頒發了一條神奇的律令。

  “凡蒙古、色目人,聽與中國人為婚姻。務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其中國人不願與回回、欽察為婚姻者,聽從本類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在這裏麵,中國人好像又和漢族等同起來。

  剪不斷,理還亂。

  這就是當前吳承恩最大的感受。

  他的額頭多出了一層細汗,以前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可是一接觸,就感覺陷入了亂團之中。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吳承恩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他高估了自己的水平,理不清,需要查大量的文獻,單憑自己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吳承恩放下當前的念想。

  長歎一聲:“真是一筆糊塗賬,明天去查一查,看看朝廷對民族的定義是什麽?”

  “到底啥是民族?漢族又是什麽?”

  吳承恩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懵圈了。

  終於知道為什麽新大明沒有人理清這些,經常混用,太難了。

  不過這也激發了吳承恩的鬥誌。

  “我一定要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