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作者:假麵的盛宴      更新:2020-05-11 14:03      字數:7418
  ,(首字母+點)!

  ==第兩百五十九章==

  正月初五,又稱破五。

  過了這一日,街上的鋪子就都開門了。

  時不時就能聽見有鞭炮聲響,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來,個個衣衫簇新,臉上帶笑,洋溢著過大年的喜氣。

  位於大街一角處,擺了個極小的攤子。

  攤子的主體是個小推車,上麵用竹竿做成架子,上麵掛了些絡子、荷包什麽的,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花。

  攤子後麵擺了兩張小杌子,上麵坐著兩個小孩。一個大點是男娃,長得虎頭虎腦的,小點的是女娃,白白淨淨的,雖是穿了一身粗布棉襖棉褲,但也不掩其粉雕玉琢的模樣。

  臨著街還擺了幾個做吃食的攤子,攤主一麵做著生意,還不忘分神看著兩個孩子。見大點男娃知道看著妹妹,還知道有人走到攤前,問人家需要買什麽,都不禁會心一笑。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孩子能當事了,爹娘也能輕鬆些。就是這石家的男人不是東西,窮得叮當響,還弄個妾回來,天天在屋裏打仗,就是不知道擔起做人夫做人父的職責。

  餛飩攤的老板見了不免有些心疼,問道:“誠小子餓不餓,叔給你們下碗餛飩,你和妹妹先吃著。”

  叫誠小子的男娃看過來,道:“不了,叔,娘已經給我和小桃兒去買早飯了。”

  一旁賣大餅的老板娘低聲和男人道:“真是作孽啊,你說那石家的男人咋想的,大過年把鍋碗瓢盆都給砸了,這一家子連吃飯都成問題。”

  她男人正在鍋前做餅,分神答她:“用得著你去操心,砸就砸了唄,一家子都不用吃了。”

  “可憐的是孩子和石家的,那兩個短壽的,誰會去操心他們。”

  “讓我說石家的可不傻,反正就沒指著家裏能吃口熱飯,砸了就砸了。也免得石家男人一天到晚管她要銀子,都填了那小婦養的嘴,兩個孩子卻落不上一口。如今這樣多輕省,母子仨就在外麵吃,吃完了收攤回家,家裏那兩個管他們死活。”

  “也是,就是作孽。”

  “大過年的,感歎個什麽,這餅拿給兩個小的吃去,就當開年討個喜氣。”

  老板娘忙去拿了熱騰騰的餅,塞給兩個孩子。兩個孩子不要,還是她硬塞的,回來直說石家兩個孩子教的好,輕易不管人要東西,給了還知道說謝謝。

  過了一會兒,餛飩攤也送碗餛飩去,兄妹兩個就著大碗吃了起來。

  等陳秀蘭捧著熱騰騰的包子回來,見到的就是這樣一副場景。

  “娘。”誠小子有些忐忑不安道。

  “吃了就吃了吧,娘去給人錢,人家也不欠咱們的,哪能總是吃。”

  將包子放起來,陳秀蘭就掏了銅板去旁邊兩個攤子付錢,兩個攤主都不要,說是給孩子吃的。

  她實在不好意思,扭頭回到自己攤子上拿了兩朵花過去,就當是抵了飯錢了。

  陳秀蘭回來捧著包子吃,小桃兒吃完擦了擦小嘴道:“娘,餛飩湯真好喝。”

  “好喝娘明天還給你買。”

  “不買了,餛飩太貴,娘又不讓白吃人家的,這一天下來也賣不了幾朵花,我們吃包子就好了,包子好吃。”誠小子說。

  小桃兒也忙說:“那就不吃餛飩了。”

  看著兩個懂事的孩子,陳秀蘭眼中水霧翻滾,可到底還是沒流下來。

  她怕嚇到兩個孩子。

  “等娘多賺些錢,就出去賃個房子住,到時候咱們搬出去,離開那個地方,你倆也不用大冬天跟著娘出來擺攤了。”

  石誌友和那女人吵架了,就拿兩個孩子出氣,誠小子被打過一次後,陳秀蘭便再也不把兩個孩子單獨放家裏了。

  “可是他能讓咱們搬出去嗎?”這個他自然指的是石誌友。

  陳秀蘭強笑道:“肯定能的。”

  心裏更是暗暗下了主意,等手裏錢攢夠了,她就悄悄帶著兩個孩子離開。

  到中午就沒什麽生意了,見別人都收了攤,陳秀蘭便也收攤回家。

  回去後,家裏一片清冷,廚房裏冷鍋冷灶的。

  如今家裏就剩這一個大鐵鍋能使,她燒了些熱水,給兩個孩子擦洗後,母子仨就回了屋,躲在屋裏,就著熱水吃包子。

  正吃著,石誌友從門外闖了進來。

  “好你們仨,竟背著老子偷吃東西!”

  其實這並不是什麽秘密,不過石誌友自己吃飽的情況下,是不會去管這些事。可他已經餓了整整一天,自然餓紅了眼。

  小題大做,也是給搶包子的行徑做鋪墊。

  攏共就四個包子,被他搶去了仨,陳秀蘭哭罵都沒用,他吃了兩個,剩下一個拿回了正房。

  別看他和那外室吵,吵歸吵,吃東西可不會忘了對方。也是對方不像陳秀蘭老實,沒吃的就罵石誌友沒用,就和石誌友鬧,大抵也就隻有這樣女人才能製得住他。

  陳秀蘭擦擦眼淚,從炕上爬了起來,道:“娘再去給你們買去。”

  “娘,我也要去。”

  見誠小子雖沒說話,但眼神驚懼,陳秀蘭知道兩個孩子怕,便點了點頭。

  母子仨收拾了一下,悄悄出了房門,正房那邊安靜無聲。

  三人一同出了院門,陳秀蘭轉身關門,還沒回頭,就聽見誠小子叫了聲舅舅。

  “大哥。”

  陳秀蘭不敢置信地看著對麵的斯文男子,距離這裏不遠處停著兩輛車,徐氏和薛庭儴、招兒都在那裏站著。

  “跟我回去。”

  陳秀蘭有些想哭,又有些想笑,最終千言萬語都說不出口。

  她垂下頭,揉了揉衣角:“大哥,我還是不去了,其實我過得挺好的。”

  陳秀蘭過得好不好,陳堅怎麽可能不知道。之前徐氏和招兒說起這事,等兩個男人從宮裏回來,便一同來看了陳秀蘭,自然看到她帶著兩個孩子擺攤的辛苦,也看到她許多的轉變。

  其實本意就是讓陳秀蘭對石誌友徹底死心,是想看看她能不能走出來,幸好人到絕境,為母則剛,她並沒有讓大家失望。

  “跟大哥回家。”

  這時,徐氏和招兒等人也走了過來,徐氏對陳秀蘭笑了笑,便上前抱起誠小子,小桃兒讓招兒給抱起了。

  “大哥,我……”

  “快走吧,還等著回去吃午飯呢。”徐氏道。

  “大嫂,招兒姐……招兒姐,我對不住你……”

  招兒笑得渾不在意:“行了,我能跟你計較,我要是跟你計較,今兒也不會在這兒了。快走吧,阿堅和你嫂子天天掛心著你,你不回去,兩人過年都不安穩。”

  就這麽一行人上了車,那緊閉的院門從裏麵打開,卻是石誌友聽到動靜跑出來了。

  “秀蘭,秀蘭……”

  兩個隨從上來攔住他,馬車的車窗裏露出陳秀蘭無動於衷的臉,和陳堅冰冷的眼神。

  “讓他寫封放妻書。”

  然後馬車便走了。

  兩個隨從手持著招兒給的身契逼了上來,要麽被賣為奴,要麽寫放妻書,相信石誌友會做好這個選擇題。

  當然,等待他的還不僅是這些,還有被送離京城遣返原籍。

  在他老家,他無田無房,也沒有親人,又沒有一技之長,隻能窮困潦倒的活著,很快就死在一個寒冷的冬天。

  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那次薛庭儴離開後,殷湛心知肚明這次若是處理不好,殷家以後的日子難過。既然左右都討不了好,索性將此事在朝堂上撕擄出來。

  他當朝將事情來龍去脈說了一遍,隻是省去了薛庭儴上門之事,又向嘉成帝請罪。這種情況下,嘉成帝自然不可能治其罪,而是痛斥了那暗中搗鬼之人。

  自此,事情大白天下。

  殷家不再是重臣之中,第一個倒向新政的官員,在士林之中保留了‘萬不得已,不得已而為之’之名。

  同時,在嘉成帝麵前也落了好。

  所以說,能屹立兩朝不倒的老臣,沒有一個是簡單角色。

  可不管殷家的事是不是出於有人刻意搗鬼,至少這件事的發生,也算是起了個好頭。

  之後新政在河南推行,免不了有些官員的家族首當其衝。

  鑒於殷湛身上發生的事,都怕被人當了槍,自然都學著殷家用‘既然是朝廷明令,作為大昌的子民,自然不敢不遵從之’的借口做了幌子,遵循了朝廷的新政。

  因此,新政在河南當地推行的很順利,幾乎沒有再碰到什麽阻撓。

  順勢而為之下,新政從河南蔓延,往山西、山東、陝西等偏北的省份進行著。

  有著薛庭儴提前廣而告之的準備,進行的還算勝利,雖然私下裏少不了有人罵,可朝廷也不是不給大家優待,不過是降低了優免的數額。

  有前朝的種種例子在,難道以前的大臣們都可以,輪到你們就不行了,你們還到底是不是個清官。所以也隻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進行著。

  時間進入六月,正是大暑天,朝堂上也熱鬧得宛如開了鍋的油。

  皆因今年乃是大考之年,辛酉年八月的鄉試馬上就要開始了。每逢這個時候,就是朝廷選派京官前往地方監考的時候。

  各部各司都是一片熙熙攘攘,出京外派監考的官員並不是額定,而是要參加試差考選。凡係正經進士出身,翰林、六部及科道、國子監屬官,皆可參加一體試差之考選。

  試差所選大多為同考官或是副考官,本來同考官多是從地方官選任,自打十年前出了場舞弊大案,朝廷對此更是謹慎,同考官皆是由京官選任,不夠才由地方官選派。

  至於正考官一般都從六部侍郎、內閣學士,京堂科道中高官選任。隻有人數不夠者,方會從試差中提選。

  不過不管能不能當上主副考,這種差事都是讓眾京官趨之若鶩的,也因此各部院少不了生些明爭暗鬥之事,當然這一切都和薛庭儴沒什麽關係。

  按照他的資曆,其實這次也該在試差範圍之內,起步就是一省之主考官。可惜遇不逢時,此時新政正進行到關鍵之處,他也抽不出空閑。

  倒是陳堅機會不錯,此次正好趕上。

  對了,還有林邈。

  不過林邈的意思是這一次他就不湊熱鬧了,也是怕他和陳堅都離京,薛庭儴一人在京中孤掌難鳴。

  可薛庭儴的意思卻恰恰相反,林邈雖已入閣,卻是墊底的存在。出任考官乃是積累資源的好機會,萬萬不可舍本逐末。

  經過薛庭儴一番勸,林邈倒也改了主意,隻是到時候能不能選上,那還得看嘉成帝是不是願意給他機會了。

  試差整整進行了一個月,才選出這次入選的官員,不過對其所出任的地方,卻是並沒有公示。

  七月十五這日,林邈突然招了薛庭儴和陳堅去林府。

  原來這次嘉成帝打算派林邈出任主考官,隻是暗示了一二,對於地方並沒有點明。而林邈之所以會叫來兩人,一是吩咐離京之後京中事宜,二來也算是提前通個氣,免得兩人沒有心理準備。

  而陳堅這次也是應選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兩人都要出京,京中隻剩了薛庭儴一人。

  對此,薛庭儴渾不在意,隻道兩人放心出京就是。

  雖是如今新政已經進入了關鍵地方——江南一帶。但整個大昌也就隻剩江南一地,想必那些人不會負隅頑抗,再說了還有嘉成帝呢。

  嘉成帝可比他本人更上心。

  之後,三人又就著此事商議了一二,便各自歸家。

  七月十八日,正是朝廷公示各省考官之日。

  凡試差應選之官員,皆自備行李奔赴午門,聽候宣旨。

  而主考官則是在次日聽宣,由內閣發下中選之人,聽宣之時方知監考之地。

  所有官員接到聖旨後,必須立刻啟程,不準攜帶家眷,不準辭別親友,也不能過多攜帶隨從,行在途中不得閑遊,不得當地官員接待。抵達所差之省,由提調官即刻迎入公館,不得接見當地官員,直至入貢院。

  就這樣,嘉成二十一年的大考終於緊鑼密鼓的在各地開始了。

  而與此同時,順天貢院的鄉試也開考在即。

  這次薛家有兩人要參考,正是薛耀弘和王葳。

  之前兩人順利拿到生員的名頭,又在國子監攻讀一年,心中頗有自信,便想下場試一試手。

  對此,薛庭儴是不反對的。

  能不能考好,其實不光看學識,還看臨考的反應和經驗。這些東西是教不來的,隻能自己去實踐。

  如若考不上,就當是積累經驗了,反正二人還算是年幼。

  招娣和沈平不在京中,平時王葳都是招兒管著的。這次兩個孩子一同下場,招兒又開始忙了起來,除了多給兩人安排好的吃喝,臨考前補補腦,還忙著給二人收拾行李用物。

  這鄉試不同其他,一考就是多日,兩個孩子沒吃過苦,又才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她難免就會擔心。

  這種擔心一直持續到順天貢院開考,將兩個孩子送入貢院之中,才算是歇下了,剩下的就是盡人事聽天命。

  第一場結束時,招兒親自在貢院門口等候。

  果然兩個孩子是沒吃過苦,從貢院裏出來都是麵色慘白,腳步虛浮。

  問過之後才知曉,兩人是被餓的。

  也是薛耀弘和王葳,打小日子就過得富貴,兩人雖是勤奮好學,溫謙有禮,卻也是真正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別說是做飯了,連火都沒有燒過。

  基於這些,招兒在兩人進貢院之前,專門給兩人準備了做好的幹糧。

  可惜天氣太熱,第一天還能吃,第二天已經餿了。兩人隻能拿出行囊裏的小鍋煮粥,幸虧招兒之前為了以防萬一,給兩人帶了鍋具和米。

  問題是兩人不會煮,好不容易燒了火,卻是煮的半生不熟,還有一個直接煮糊了鍋。也就是說後麵這兩日,兩人就靠著吃了點煮的半生不熟的粥,就這鹹菜熬過來的,不怪兩人會是這般模樣。

  回到薛府後,先是梳洗了一番。

  等梳洗完,招兒已經命人準備了吃食,都是好克化的,且油水不多的。兩人多日不食油,唯恐突然大油大葷,鬧得腹瀉。

  薛庭儴從戶部回來,得知這一切,滿是調侃地跟兩位少年郎,分享了自己早年下場的經曆。

  聽聞爹(姨夫)當年在貢院裏,煮粥做飯還煎蛋吃餅夾肉,兩個少年滿臉都是羨慕,暗暗發下狠心這趟考完回來一定要學會做飯。

  二人已預感這次考得不好了,實在是腹饑難忍,又哪裏有心思去做題。

  次日,兩人再入貢院考第二次,招兒又閑了下來。

  可就在這時,朝廷卻是出了事,還是一件不小的事。

  蘇州貢院考生罷考了。

  曆來各地鄉試都是順天先考,各省次之。

  並不是特意安排了時間,而是順天貢院就在京師,考官都是直接入場的。其他各地還需要有個考官到當地的時間,也因此會遲上數日不等。

  不過一般不會遲上太久,也就是日的模樣。

  也因此順天已經考上了,蘇州還沒開考。

  到了開考當日,蘇州貢院慎重以待,可惜考生在奔赴考場後,卻拒絕入場,而是在貢院門前靜坐罷考。

  此事引起蘇州當地官員重視,規勸無效後,當即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將消息遞往京師。

  獲知這一消息,滿朝嘩然,嘉成帝速召眾官,在乾清宮商議這件事。

  乾清宮裏,嘉成帝麵色鐵青,高坐龍椅之上。

  其下站了二十多個官員,俱是一水的緋色官袍,皆是高官重臣。

  “鄭贇傑,你來說說怎麽回事。”

  已經晉升至都察院左都禦史的鄭贇傑,將事情大概說了一遍。

  其實事情的起因很複雜,竟是和新政有關,同時也和司禮監有些關係。

  當初司禮監半路截胡攬下加征商稅之事,並將試點定在蘇州。

  蘇州曆來繁榮富饒,當年沿海還沒開阜時,朝廷每年的賦稅一半來自江南,其中蘇鬆兩地就占了整個江南的近七成。

  所以蘇州的富,天下皆知。

  司禮監會將此地作為試點,明擺著是想幹場大事,立一場大功,也免得人們提前宦官,都覺得他們就是群閹奴。

  想法是挺好,可惜蘇州當地的情況太複雜,且這也與用人有關。

  事就出在鄭安成的幹兒子,一個叫做李金忠的太監身上。

  這李金忠在鄭安成麵前,可是頭字一等有臉麵的人物,這些年來也幫著鄭安成幹了不少事。

  鄭安成的幾個幹兒子都被派出了京,唯獨李金忠一直留在他身邊侍候,就是因為這李金忠會來事、懂眼色。

  這次加征商稅乃是重中之重,鄭安成去不得,就隻能派心腹去,便挑中了李金忠。李金忠當著鄭安成麵是直拍胸口,發著毒誓道絕不讓幹爹失望。

  事實上李金忠確實忠心,問題他就是太忠心了。

  到了江南後,他哪兒都沒去,就先去了上海一趟,見了鎮守在上海市舶司的順喜。兩人促其長談數日,李金忠心裏終於有章程了。

  在李金忠心裏,他本就覺得蘇州富,經過和順喜的一談之後,更是覺得蘇州富得流油。

  他若是將在蘇州加征商稅的事辦妥了,可是大功一件。

  可惜此人忘了一件事,他即是先入為主覺得蘇州富得流油,又衝著加稅而來,這差事打從一開始就注定辦不好了。

  李金忠躊躇滿誌到了蘇州,卻遭遇了極為尷尬的境況。

  地方官都懶得搭理他,他去見人家,人家倒也見他,可對於加征商稅之事,卻是連手都不伸。隻道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再說了商稅之事繁瑣,人家也不懂,自然不敢攙和。

  李金忠屢遭冷遇,受盡白眼。

  就在這時,他經由人介紹認識當地的一夥幫閑,就在這群人的出主意之下,開始了自己的加征商稅之舉。

  他先是在當地設了稅收所,同時將自己從京裏帶來的人,一一給了稅官的名頭,同時又讓這些幫閑充作參隨,開始在蘇州設置稅關稅卡。

  蘇州的紡織業最為繁盛,李金忠並未忘記這茬。

  他命人統計了當地所有的織坊和織戶,定下每張織機加收稅銀兩錢的章程,又規定緞一匹,稅銀三分,紗一匹,稅二分。所織紗緞,必須繳稅後由稅官加印,方準發賣。

  同時又在城門處設稅卡,凡進出城門者,隻要是和商有關,皆需納稅。

  一時間,民怨沸騰,許多織戶因不堪重稅,已經停機不幹了。

  曆史在這裏進行了詭異的重合,若是李金忠熟讀史書,當知在前朝萬曆年間,有一個叫孫隆的太監,也幹了與他差不多同樣的事,因此致使蘇州發生□□,又稱織傭之變。

  可惜他並不知曉,正在因替朝廷多收了商稅高興著呢。尤其蘇州富饒,有許多都是他在皇宮裏沒見過的世麵,在那些參隨的引領下,他過得醉生夢死,大把的銀錢花不完,並不知曉黃泉路已經在他腳下鋪開。

  □□的起因是稅收所一位參隨,帶著人去織戶家收稅,要了錢不說,見戶主妻子生得貌美,一時沒按耐住調戲了對方。

  戶主不堪受辱,當即和這些人打了起來。

  這些幫閑原不過隻是一群地痞流氓,因熟悉當地事為李金忠所用,這些日子在蘇州城裏橫行無阻,早就忘了自己是誰,見這戶主如此大膽,當即將之一頓痛打。

  可惜下手沒輕重,將人打死了。

  這些人見打死了人,也有些驚慌,當場就想逃逸,卻被戶主之妻死死拉住。而此時,聽聞動靜的街坊鄰居都出來了。

  這些街坊們大多都是織戶。蘇州當地人為了維持生計,少不了在家中置一兩張織機,一年到頭織緞換銀,也能養得一家老小,還略有剩餘。所以從事這一行的人很多,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織機,家家戶戶都是織戶。

  織戶痛恨稅官,又見打死了人,就和這些人打了起來。

  人多手雜,織戶們打死了兩個,打傷了幾個。

  見惹出人命官司,這些織戶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召集了城裏大量織戶、織工,一同去稅收所進行打砸。各處稅卡皆被衝擊,打死稅官數人,罪魁禍首李金忠也送了命。

  這場□□發生在鄉試大考前幾日,發生後地方官員當即出麵,將帶著織戶鬧事的幾個人抓了起來,並查明事情原委,上報朝廷。

  隻是當地官員辦事不出效率,等這份奏疏往京城送來時,正是蘇州貢院開考的日子。緊接著又發生蘇州貢院士子罷考之事,兩份奏疏竟是前後腳送到京城。

  喜歡家養小首輔請大家收藏:()家養小首輔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