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五章 滋味
作者:哼哈大王      更新:2020-05-11 09:29      字數:3146
  楊振從來沒敢奢望過要什麽有什麽,在明朝末年,尤其是崇禎十二年的時候,他怎麽可能還會生出這樣的想法呢?

  這一回,他從遼南勝利歸來,帶回來了這麽多滿韃子的首級,其實心中最渴望的,隻是能夠換來一些火器上的支援。

  如果王德化能夠說動崇禎皇帝本人,或者說動兵部尚書陳新甲,能把京師神機營裏多年不用的一些庫存貨,或者兵部武庫司的庫存貨,多少給他調撥過來一些,那就算是他燒對了高香了。

  當然了,大明朝這些年連番的天災**,連番的兵荒馬亂,不管是京師的神機營也好,朝廷的兵部武庫也好,到現在,估計也沒有多少東西了。

  但是老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京師五軍都督府和兵部武備庫裏的庫存就是再少,再不夠,可也絕對不會缺少了先遣營所需要的那一點東西。

  而且,楊振還知道,從崇禎九年開始,崇禎皇帝就已經專任耶蘇會士湯若望,在京師設廠,以西法鑄炮了。

  如今京師的西洋炮廠已經開辦了將近三年,朝廷雖然沒錢,鑄炮的進展較慢,可是怎麽地到現在也應該有了一批火炮了吧。

  這些火炮,若是最後仍舊交給京營鎮守京師,那就等於是拿肉包子打狗了,根本不會發揮什麽作用。

  眼下倒不如把它倒騰到自己的手裏來,少了他不嫌少,多了他也不嫌多,總之能弄來多少算多少,不管弄來多少,起碼算是用到了正經地方上。

  因為這些東西,落在廢物點心一樣的京營手裏,根本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崇禎十七年,流賊圍攻京師的時候,所謂的京營人馬一哄而散,京師的城門從內打開,所有這些槍炮軍械,全都沒有發揮該有的作用。

  湯若望也好,京師西法炮廠也好,連同大小火炮上千門,先是落到了大順軍的手裏,不久之後,大順軍倉促撤離京師,這些東西又落到了入關的清兵手裏,並且最終成為了清韃南下中原和江南的雄厚本錢。

  崇禎皇帝耗費了大量錢財鑄就的利器,平寇用不上,給遼東軍又舍不得,結果留給了京營那一堆廢物。

  他本想著用它們鎮守京師,結果不僅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反倒白白便宜了敵人,成為了壓垮大明朝的又一塊石頭。

  這一世,若是仍然如此的話,那可就太可惜了。

  且說楊振與楊朝進談話之後的第二天上午,遼東巡撫方一藻父子陪著朝廷欽差兵部職方司主事張若麒,從錦州回到了鬆山城。

  這一行人,在鬆山總兵府簡單吃了午飯,就被著急趕回京師報信的楊朝進催促著離開了鬆山城,在楊振的率隊護送之下,經娘娘宮到小淩河口,乘坐著袁進返航覺華島的船隊,走海路返回寧遠。

  因著這幾個人要回寧遠商量奏報的事情,方光琛倒是沒有直接留下來,而是跟著遼東巡撫方一藻同回寧遠去了。

  與此同時,這一行人也帶走了那整整兩船眼瞅著就要腐爛敗壞掉的滿奴首級,預備著送往京師,作為報捷的證據。

  唯一令楊振感到遺憾的是,劉肇基他們一行護衛人馬在鬆山停留期間,自己始終沒有找到機會結交一番。

  不過,送走了方一藻、張若麒、楊朝進以及邱民仰、張鬥等人之後,楊振總算是有了一點自己的時間,可以仔細考慮考慮鬆山城裏的事情了。

  這幾天裏,他先後進出鬆山城好幾次,鬆山城四周的情況,他已經有所了解了。

  南城和西城的城牆、城門,在他率隊離開鬆山的那些日子裏,都已經被留在鬆山城裏的呂品奇所部、夏成德所部整修完畢了。

  原先被滿韃子重炮轟擊得坑坑洞洞、破爛不堪的地方,也有用青磚、條石、巨木一一修補一新了。

  包括西城內、南城內,原來的驛館房舍、民房商鋪被毀形成的廢墟,現在也都已經清理一空了。

  夏成德、張得貴指揮著留在鬆山城裏的人馬,利用從城外清韃大營裏拆解回來的大量木材,就在原地之上,依托現有的斷壁殘垣,搭建起了一排一排新的簡易棚屋。

  這些木頭、木板以及茅草蘆葦搭建的成排棚屋,既節省了鬆山城內本就不大的空間,而且也提供了大量可以讓各部士卒、民壯能夠棲身的營房。

  與此同時,鬆山城的四麵城牆之外,各部留守老弱開荒耕種的高粱穀子,已經長出了一片片鬱鬱蔥蔥的青苗。

  到了金秋十月,怎麽也能收獲一些高粱小米,就是豐收不了,高粱稈子總也能在危急時刻臨時充當戰馬的草料。

  糧食自給的問題,楊振在鬆山城裏根本做不到,所以他也不做此想,讓各部揀選精銳,區分老弱,不過是希望人人都有事做。

  好叫精銳敢戰的,放心去打仗,而那些老弱不能戰的,也能有一分力出一分力,不要在鬆山城白吃白喝,然後坐以待斃。

  楊振當初安排了這些事情之後,就率隊出海去了,原也沒敢奢望這個留守鬆山主持城防的副將夏成德,能把這些事情做得多麽紮實。

  不過這一回,他回來一看,情況還不錯,起碼超出了他的預想。

  這個夏成德之前事事推諉,不肯擔責,但是真做起事情來,還是可圈可點的。

  打仗作戰的本事怎麽樣且先不說,楊振也不曉得,但是就整修城池、清理廢墟、搭建棚屋,開荒種地等等這些雜事來說,做的還是可圈可點。

  比起楊振原來手底下的那些糙漢子們來說,可是要強上不止一點兩點了。

  這個情況,也使得他對夏成德父子及其所部人馬的態度,變得更加複雜了起來。

  且說這天下午,楊振送走了張若麒一行人後,回到自己的總兵府裏,就傳令召集鬆山城各路將領見麵聚議。

  除了路程稍遠一點的徐昌永沒有參加之外,到了下午未時三刻,其他各路將領全都齊聚到了總兵府大堂正廳之上。

  張得貴、呂品奇、張臣,李祿、仇震海、俞亮泰,這些人都是一派喜氣洋洋,熟悉的相互打著招呼,不熟悉的彼此介紹著彼此。

  之前籠罩在眾人頭頂上的那一絲陰雲,早已經隨著朝廷欽差兵部職方司主事張若麒對楊振的高度評價傳開,而煙消雲散了。

  光看張若麒、楊朝進這兩位欽差對楊振的態度,他們就知道,這一回,楊振和先遣營不僅不會被追究先前眾說紛紜的那些罪過,而且肯定又能得到朝廷的一番封賞。

  而且根據楊振本人以往的仗義做法,這一回先遣營上下,甚至鬆山城上下,頭頭腦腦們都會跟著沾光受賞。

  所以,這些人一來到總兵府裏,就是滿臉喜色,私下裏都已經嘻嘻哈哈,開始相互道賀了。

  他們都知道,隻要朝廷欽差回了京師,朝廷給他們封賞,可就近在眼前了。

  大堂裏麵的鬆山諸將之中,唯有祖克勇和夏成德兩個麵無表情,相隔甚遠在那裏孤零零地獨自坐著。

  祖克勇這個樣子,是因為他一貫如此孤傲高冷,自從加入到先遣營裏以來,除了公事往來,而且公事公辦之外,很少與其他將領私下交往。

  本來他就是祖家子弟,在先遣營裏不受其他人待見,別人又見他總是一副愛理不睬的樣子,也都敬而遠之,不往他前麵湊合。

  至於夏成德,則又與祖克勇不一樣了。

  他不是征東先遣營的部將,不拿征東先遣營的餉額,與先遣營諸將本來就關係淡漠。

  鬆山城裏的諸將之中,他隻與鬆山參將呂品奇熟悉,原本在對待楊振入主鬆山城,先遣營進駐鬆山城的問題上,他與呂品奇還是一條線上的人,頗能說些話。

  但是現在,呂品奇率部跟著楊振乘船渡海,往遼東半島方向上走了一遭之後,再回來鬆山城,已經完全變了個人一樣。

  夏成德以鬆山副將之尊,再去主動拜訪原本該當是他部下的鬆山參將呂品奇,兩個人就再也談不到一起去了。

  特別是一說到楊振,這兩個原本還能說到一起去的鬆山老將,現在簡直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已經尿不到一個壺裏去了。

  他明白,呂品奇已經明確地投靠到楊振那邊去了,這讓夏成德的心裏極其地不是滋味兒,同時也不住思考,自是要是在首鼠兩端,在這個鬆山城裏可就混不下去了。

  “各位!朝廷欽差已經走了,寧遠來的兩位特使也都走了!現在鬆山城裏剩下的,都是咱們鬆山自己人了!”

  聽說眾將到齊,楊振從總兵府後院來到前院大堂,一進來,就對眾人朗聲說道:“今天召集大家過來,一個是向諸位當麵通報一下這幾日的情況,另一個也是與諸位一起再議一議,咱們鬆山城接下來該做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