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四章 可惜
作者:哼哈大王      更新:2020-05-11 09:29      字數:3180
  楊朝進終究沒能從楊振這裏得到他想聽到的話,這讓他內心有點失望。

  雖然這一點,並不是他這一次關外之行的重點,甚至都不在既定的計劃之內,但是他仍然悵然若有所失。

  對於楊振所說的東虜可滅,遼東可複之類的話,楊朝進也隻當做楊振有銳意進取之心,肯擔當,肯作為,但卻並不當真。

  他與張若麒不同,張若麒是一個讀書讀多了有點愣的主戰派文官,而他,雖然是個去了勢的公公,卻有一副心憂天下的肝膽,算是一個有著自己想法的太監。

  遼事敗壞多年了,朝廷投入越來越大,可是東虜不僅未平,眼瞅卻也日益壯大,皇帝花了無數的冤枉錢,甚至不惜激起關內各地的反叛,但卻始終收效甚微,隻是白白養大了一批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宮內太監堆兒裏,但凡是有一些見識的,都在私底下重提當年王在晉的說法,對此,楊朝進極為讚同。

  可是他人微言輕,根本沒有在皇帝和朝臣麵前進言的資格,於是他就想著,能不能說服王德化,說動了王德化,也就距離說動崇禎皇帝不遠了。

  然而,楊朝進在王德化麵前的冒險進言,卻隻是換來了這麽一次來遼東的機會。

  王德化聽了他的隱晦進言,隻是覺得他楊朝進多少懂一些遼東軍事,至於拿了他說的那些話去向天子進言,那是門兒也沒有。

  王德化能混到今天這個地位,靠的可不是向皇帝進諫什麽逆耳忠言,他靠的是擅於揣摩上意,百般逢迎上意。

  讓他冒著風險向皇帝進諫,而且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諫言,那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楊朝進在王德化那裏無從下手,就隻好借著這個來遼東的機會,從楊振的身上入手了。

  因為,他知道,崇禎皇帝也好,王德化也好,原本對於遼東軍已經很失望了,對平滅東虜也有點灰心,甚至動搖了,可是楊振的出現,卻讓他們心生希望。

  如果他能從楊振這裏得到他想要的說法,他回頭告訴王德化東虜十年八年平不了,再通過王德化的嘴,把這些話,傳遞到崇禎皇帝的耳朵裏,也許他的想法就能迎來轉機。

  可惜的是,楊振並不配合他,反倒是因為接二連三的勝利,眼下心氣正盛。

  楊朝進倒也不是不希望楊振能夠在遼東有所作為,他當然希望看見楊振在遼東不斷取得勝利。

  然而,即便是他親眼見證了楊振渡海出擊帶回的重大戰果,他也隻是覺得,滿遼東將領之中,唯有楊振一個精神可嘉而已。

  不過,也僅此而已。

  楊朝進與張若麒的看法不同,他不認為楊振當下取得的這些勝利,能夠改變整個遼東的大局。

  他仍然覺得,滿韃子在遼東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的局麵,不會因為楊振的敵後出擊,而發生什麽改變。

  與此同時,對於楊朝進心底的失望,楊振能夠理解,但是他卻不準備迎合他,這倒不是因為楊振覺得他的策略不正確。

  相反,若是這樣的策略能夠得到堅決的執行,那麽大明朝大有希望能夠得救。

  但是,楊振很清楚,這個策略雖然正確,但是在大明朝堂上,尤其在崇禎皇帝那裏,不可能得到堅決的執行。

  因為自從王在晉當年提出這樣的戰略之後,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就從來沒有間斷過。

  平白放棄山海關外四百裏的疆土,這個決定任何人都不敢做出,也沒有人敢承擔這個責任,包括崇禎皇帝本人。

  楊朝進有想法,楊振很欣賞,但是他卻不支持他這麽做,因為這麽做等於白費功夫,而且徒勞地置自身於險地。

  所以楊振與楊朝進談到最後,隻是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戰略供他斟酌,並請楊朝進返回京師之後轉告給王德化王督主。

  楊振的戰略,不是楊朝進從王在晉那裏抄來的堵塞守關,而是毛文龍當年行之有效的敵後遊擊。

  楊振將自己的這一套戰略打法,概括為先內後外,海攻陸守,向楊朝進解釋了一番,並請他務必轉告自己的世叔秉筆太監王公王督主。

  楊振希望,如果有機會的話,能夠通過他的手,重建東江鎮,以遼東半島兩岸的那些荒島為跳板,繼續襲擾滿奴的後方。

  然而,可惜的是,楊朝進隻是敷衍了事地告訴楊振,他會把話帶給王德化,其他的則什麽也沒有說。

  楊振略一想,也就明白了楊朝進的心思。

  他自己心心念念想要重建東江鎮,從海上進攻滿奴後方,可是要這麽做,則需要大量的糧餉。

  當年東江鎮為什麽不廢而廢了呢?

  除了東江鎮各路人馬自身分崩離析,競相投靠了滿韃,使得皮島最終被攻陷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各島糧餉不繼,朝廷供應不起。

  當年尚可喜裹挾著長山島、廣鹿島、石城島等地軍民,渡海投降滿韃之後,這些海上島嶼,並沒有被滿韃派出軍隊進行實際占領。

  就連皮島被滿韃子攻陷之後,滿韃軍隊也隻是殺光了島上人口,毀掉了島上城池,然後選擇了撤軍。

  如果大明朝這邊有心重建東江鎮,或者隨便叫個什麽名字也行,至少在軍事上,應該沒有什麽難度,隻要從登萊或者南方各地抽調船隻軍隊,再次渡海過去,登島駐紮就可以了。

  可是為什麽大明朝沒有這麽做?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糧餉,既然沒有糧餉,那麽派出越多的軍隊,錢糧負擔就越重,到最後依舊要重蹈東江鎮的覆轍,甚至是白白給滿韃子送人頭。

  所以,自從皮島失陷之後,重建東江鎮的事情,就再也沒有人提起了,滿朝文武反倒是在錯誤的方向上,即遼西,一再用力。

  最終一直耗到大明朝徹底土崩瓦解,這個錯誤的戰略才算停止執行。

  兩世為人的楊振,每每想起這一點,就痛心疾首,惋惜不已。

  此時他見楊朝進對自己坦誠以待,他也就沒有保留,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了,可惜的是,楊朝進的回應並不熱烈。

  當然了,楊振也絕不會白白浪費了與楊朝進見麵的機會,既然楊朝進這麽關注糧餉問題,他當然要把自己先遣營所需要的糧餉軍資問題,拿出來與楊朝進討論了。

  在這個問題上,楊朝進倒是十分熱烈的回應了,答應了楊振的許多要求,比如酌情多增加一些餉額的問題,比如從京師調撥一批火槍火炮的問題,再比如往鬆山多輸送硫磺、火硝的問題。

  這一回,趁著從敵後大勝歸來的機會,楊振一股腦兒地全都提了出來,而楊朝進也沒含糊,全都答應轉告王德化,同意從中處理,運作兵部,優先撥給。

  對楊朝進來說,朝廷每年輸送到遼東的糧餉,多達兩百萬兩銀子,與其讓這些珍貴的糧餉物資,像肉包子打狗一樣,白白送給祖大壽麾下那些無所事事的遼東軍使用,還不如多給能打的征東先遣營一些呢。

  至少撥給楊振先遣營的糧餉軍械,能夠立竿見影地看到結果,起碼能很快看到他們對韃子作戰的斬獲啊!

  所以,對於楊振提出調撥軍械物資的請求,楊朝進十分痛快地拍著胸脯答應了下來,並且對楊振十分坦率地說道:

  “朝廷的糧餉軍械雖然有限,但是給誰不是給呢?!給了他人,他們能打滿奴嗎?!還不是白白浪費?!給了賢弟你,至少能換來一批滿韃子的首級,能換來聖上幾天的舒心快意!

  “說到這裏,賢弟你且放寬心!這一回,你部斬獲不少,其中還有滿奴宗室,戰果上呈天子以後,定有不一般的恩典下來!”

  到最後,楊朝進暫時拋開了那些煩心事,想起楊振他們這一回帶回來的巨大戰果,心情逐漸輕快起來:

  “你可知道?去歲冬天,滿奴破邊,劫掠山東,攻陷了濟南城,德王被戮,德王府上下十不存一!當時,聖上在宮裏,可是痛哭失聲,連著數日茶飯不進,還下了罪己詔啊!

  “前番你率部救援鬆山,不是說殺了滿奴一個宗室貝子麽,那個叫什麽洛托的!雖則後來說,這個洛托不過是滿奴的遠支宗室,可是消息傳到了宮內,聖上還是連呼痛快,開心了好幾天呐!”

  楊朝進說完這些話,那張原本陰鬱的臉上,此時已經堆滿了笑容:“賢弟啊賢弟,你想想看,這一回,你們斬獲了滿奴的固山貝子博洛,那可就不一樣了!你們不僅帶回了他的首級,而且人證物證俱在!

  “那可是老奴奴兒哈赤的親孫子!是當今滿奴所謂饒餘郡王阿巴泰的親兒子!那也就是說,他是眼下這個滿韃子偽帝什麽黃台吉的親侄子啊!

  “你想想,這要是聖上知道了消息,不知道該有多高興呢!聖上要是高興了,你還愁什麽呢?!那時候,還不是要什麽有什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