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新型弩機
作者:懶貓不瘦      更新:2020-05-10 22:45      字數:4572
  前段時間魚不智在戰區發現全鐵箭,威力驚人,但價格昂貴。

  考慮到成本問題,以及討伐董卓戰役結束後,全鐵箭的供給渠道中斷,魚不智通知留守的副城主易風,詢問領地能否自製全鐵箭。易風找到蒲元,具言此事,蒲元認為技術上沒有太大問題,研製並取得成功。

  全鐵箭製成,蒲元卻一點兒都高興不起來。

  易風找他造箭時,曾經有提及領地一直造不出弩,為提升對敵之威懾,對飛軍毒箭依賴度很高。易風本是無心之言,誰都知道製弩技術非常高端,玩家領地造不出弩是正常情形,能製弩的領地,現在是一個都沒有。

  但蒲元上了心。

  蒲元加入領地時間已不短。

  加入領地越早的逐鹿鄉民,對領地的感情越深,大家都是高薪資高福利的受益者,在一個能否活下去都象是奢望的亂世裏,逐鹿領為鄉民提供的安定和優裕生活,彌足珍貴。

  和普通逐鹿人相比,蒲元對領地多一份感恩之情。

  他被逐鹿軍從8級山寨中救出來的時候,逐鹿領還隻是一個二級村莊,村莊級領地攻打滿兵力8級山寨,跟送死沒有太大區別,逐鹿領做了。被送到領地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蒲元都對奇跡般的脫險感慨不已,如夢似幻。

  他對領地有著強烈歸屬感。

  對那些直接參與過營救他的逐鹿人,蒲元更是充滿感激。

  徐庶如是。

  魚不智如是。

  禽迪和招鋒亦如是。

  蒲元是一名鐵匠,他回報領地的方式,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賣力工作。他表現出了驚人的實力,進步飛快,成為鐵匠之首。

  為讓領地更好屹立於亂世,他願拚盡全力。

  沒有弩箭成為製約逐鹿軍戰鬥力的瓶頸,看來問題很嚴重。作為一名優秀鐵匠,任由這種情形繼續困擾領地,簡直是瀆職!

  蒲元決心攻克製弩技術。

  全鐵箭給了他些許信心,既然全鐵箭能仿製成功,弩為什麽不能?

  隻要能吃透原理,再結合鐵匠技藝逆向反推,破解思路就是如此簡單!

  仿製,先要找到實物。

  弩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經數百年發展,民間製弩在某些地方有傳承。隻是受材料、技術和人才限製,民間弩質量比較差,威力、射程大打折扣,弩的故障率很高,難堪大用。

  領地沒有官辦作坊造出的弩,不過,夷民用的土弩數量不少。

  譬如說白竹弩,賣給玩家是紫色裝備,在賨人手中就是實打實的利器。不僅賨人部落有弩,很多夷民部落有製弩狩獵或打仗的傳統。由夷民組成的無當飛軍就有土弩,多由竹木所製,射程僅數十步,穩定性也差強人意,因此隻是個別飛軍習慣性攜帶,實戰價值不高。

  土弩質量雖然不好,用來借鑒參考卻是夠了。

  蒲元決定找夷民借弩一觀,剛好全鐵箭也需要找夷民幫忙。

  領地製作全鐵箭是為供應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皆夷民出身,入伍前多在山中打獵,慣於使用毒箭,全鐵箭也是如此。讓裝備中心製全鐵箭沒問題,可要讓他們打造全鐵毒箭,著實超出其能力之外,有些強人所難。好在夷人毒箭技術來自獵人們代代相傳,逐鹿領夷民眾多,易風找了些夷民老獵人配合蒲元。

  蒲元提出借弩,夷民欣然從命,竹弩和木弩送來好幾副,不帶重樣的。

  蒲元開始研究竹木弩。

  弩機的原理並不複雜。

  弩機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按張弦的方法不同,漢代弩可分為臂張弩、踏張弩和腰張弩等,戰國時還有能連發的弩,但裝填非常麻煩,發射速度慢嚴重影響其實用性,現階段已沒有連弩用於實戰,接近失傳狀態。

  踏張弩和腰張弩威力巨大,更適合歸入攻城器械類型,而非單兵裝備。蒲元比較務實,認準主攻方向是相對簡單、並且適合單兵裝備的臂張弩。

  揣摩多日,總有所得。

  隨後就是找裝備中心的木匠幫忙,製作部件、組裝、調試、改進……

  多次失敗,多次推倒重來。

  蒲元終於推出第一個弩機版本:弩機1號。

  蒲元研製出來的新型弩機結構比較簡單,尺寸偏小,弩機射程僅50步,比手弩和竹弩略強,遠遜官辦作坊生產出來的常規製式弩機,甚至不如普通弓手射程,威力也很一般。

  乍一看,新型弩機一無是處。

  可實際上,這種弩機有兩個非常突出的優點。

  其一:結構穩定。

  弩機靠機括發射,發射前箭矢長時間固定在弩身上,從弩箭被裝填並固定在弩身那一刻開始,弩身機件一直處於受力狀態。這便使得弩身結構容易因受力疲勞出現問題,即使官辦作坊出來的製式弩機,故障率也比較高,經常需要返修。

  戰鬥中弩機陸續出故障,不是什麽冷笑話,而是鐵一般的事實。

  結構穩定,是蒲元研製弩機的重要前提。

  蒲元初生牛犢,沒有思維定式。他對弩臂弧度作出微調,肉眼看不出差別,但機件結構變得更加穩定,高強度試射結果顯示,弩機1號故障率,大約是官辦作坊成品的一半。

  其二:裝填迅速。

  最常見的製式弩和弓相比,弩有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命中率更高、對使用者要求也比較低等諸多優點,不過弩發射後重新上弦既耗力又費時,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擊發頻率慢,實戰中往往需要靠幾組射手輪流上陣,才能保持與弓手相近的射擊頻率。

  弩機1號裝填要容易得多。

  蒲元大膽調整弩臂傳統弧度,目的不僅僅是讓弩機結構更穩定,還在於讓裝填變得更加容易。試射結果顯示,在熟練操作者手中,弩機1號與弓手射擊頻率比約為2:3,也就是說,弓手射三輪,弩手可以射兩輪。

  結果令大家感到震驚。

  如此快的擊發頻率,足以改變弩手常規戰法!

  僅憑這兩大優點,弩機1號完全有資格被稱為驚豔之作。

  當然,弩機1號存在顯而易見的問題,射程和威力滿足不了實戰要求,但蒲元推敲出來的新型弩機結構,解決了弩機最讓人詬病的兩大難題,堪稱製弩技術的重大突破。隻要堅持這個方向繼續研究下去,開發射程更遠、威力更強的新版本,新型弩機前途一片光明。

  提高射程和威力並不難,加強弩的拉力即可。

  傳統製弩經驗早已證明,提升材質強度、擴大機件尺寸,都能強化弩的拉力,從而提高射程和威力。當然,實際操作不會那麽簡單,畢竟弩機1號並非迷你尺寸,加大弩機尺寸的同時要考慮適合單兵使用,蒲元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

  弩機1號實戰價值有限,升級是必然趨勢。

  官辦作坊的製式弩機,可以給蒲元一些參考。

  漢代比較著名的青銅弩機,按射程和強度共分為十個等級,從1石到15石不等,其中以六石弩最常見,大約可射260米了。史料將10石以上弩稱為“大黃”,說明力較大的強弩都可稱為大黃弩。其中,《戰國策》記載,12石弩可射六百步。

  魚不智返回領地後,第一時間見到了蒲元。

  他對新型弩機的革命性突破,給予了高度評價。

  蒲元受寵若驚,麵紅耳赤。

  看著站在自己眼前顯得無比緊張和激動的蒲元,魚不智不禁心生感慨:哥領地居然有這麽厲害的人物,可你敢不敢再害羞一點?

  稱讚之後是期許。

  逐鹿領主對蒲元的要求很明確:優先開發出適合單兵作戰的新型弩機。

  魚不智語重心長道:“蒲大師,新型弩機要想成為逐鹿軍製式裝備,射程和威力至少不能比弓手差啊。”

  蒲元一個勁地點頭,表示會加緊研製,爭取讓新型弩機盡快列裝。

  弩機的研發進度需要足夠耐心,但新型弩機原始版本的優良性能,讓大家對改良版本滿懷期待。

  新型弩機代表製弩技術的一次飛躍,蒲元晉級大師級鐵匠順理成章。

  蒲元晉級還解決了一個困擾逐鹿領很久的難題:頂級鐵匠鋪可以用了。

  一直為此事焦頭爛額的易風終於鬆一口氣,不用再擔心領地各項建設進度達標,卻因為缺少大師級鐵匠,領地無法升級的極端情況出現。

  前段時間,領地將寶押在討伐董卓戰役上。

  飛魚領和逐鹿領先後遇襲,魚不智始終沒有召回出擊軍團,有提前作出布置和對逐鹿軍有信心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易風最清楚,領主始終不願輕易召回出擊軍團,就是不想輕易放棄全國戰役,夢想著在戰役中獲得急需的高級人才晉級圖紙,人為催生出一位大師級鐵匠。所幸蒲元自然晉級,消除了逐鹿領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巨大隱患。

  蒲元離去後,易風繼續向魚不智稟報領地近況。

  首先是領地建築物進展。

  除頂級鐵匠鋪升級完成以外,馳道工程也宣告竣工。

  領地升級尚待完成的建築物還有兩個:初級兵工廠和二級石製城牆。

  初級兵工廠需要的雙係技能人才,領地很早以前就著手培訓,投入數十位中、高級技能人才學習第二技能,隻需要成功衝擊一次中級人才即可。到目前為止進展順利,先後有五名參加培訓的工匠第二職業達到中級水平,隻是並非“鐵匠+木匠”組合,相信要不了多久,會有更多參訓工匠突破。

  二級石製城牆隻是燒錢比較厲害,並無其他瓶頸。

  逐鹿領資金實力雄厚,石製城牆工程從未因資金原因停滯,建設進度每天都能看到變化,目前已完成大半,竣工隻是時間的問題。

  隨後,魚不智問起巴郡太守府的情況。

  趙部以響應號召共討董卓的名義,讓劉焉不便驟然對他下手,剝奪他巴郡太守職位,這是魚不智和趙部定計前能想到的結果。

  按魚不智原先計劃,趙部自然不可能真的跑去洛陽參戰,先扯起大旗,為自己爭取一些時間,然後潛入白虎山製造失蹤假象。兩人一致認為,至少在討伐董卓戰役分出結果之前,劉焉應會保持克製。趙部潛伏在逐鹿領,一則迷惑益州府,二則暗地裏為兵力空虛的逐鹿領加一份保險,有事則出,無事繼續窩著,等戰役結束再跑出來,隨便找個借口解釋失蹤的問題。

  最初想好的借口是路太遠。

  益州府肯定不願意接受,但路遠是事實……

  此番關東諸侯群起討伐董卓聲勢浩大,除非諸侯陣營大敗,否則劉焉要動趙部之前,一定會好好掂量一番。清算趙部很可能得罪所有關東諸侯,倒不如讓他繼續做巴郡太守,後麵再找機會徐徐圖之。

  這是趙部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趙部原以為,他可以安安穩穩躲到戰役結束,從他的角度看,逐鹿領實力如此強,敢虎口拔牙的應該還沒生出來。可他沒想到逐鹿領果然遇襲,逼得他從白虎山鑽出來。

  被迫現身,原來的如意算盤就敲不大響。

  消失這麽久,還道去討伐董卓了,結果還在巴郡,你好意思響應號召?

  正常情況下,趙部將被迫真的離開巴郡,率部開赴洛陽。

  無論他能否及時趕上大戰,無論戰果如何,再回巴郡隻能是妄想。

  好在武陵太守曹寅參與了對逐鹿領的圍攻,趙部有充足理由留在巴郡,調查“董卓黨羽越境偷襲舉事諸侯”事件,關東諸侯也公開發表聲明支持,讓趙部多了幾分底氣。

  不過,益州府主事者也不是省油的燈。

  劉焉非常擅長政治鬥爭,帶兵打仗未必比得上趙部,可要論政治鬥爭,絕對甩趙部十幾條街。盡管趙部以受害者自居,又有關東諸侯聲援,跟劉焉玩心眼,未必有好果子吃。

  情況的確如此。

  益州府宣稱,沒有確鑿證據表明曹寅進入巴郡是受董卓指使,該事件未見得是關東諸侯與董卓陣營之爭,或是曹寅私人行為,益州府和荊州府已達成一致,聯合徹查此事。益州府勸趙部以大局為重,即刻起程趕赴司隸參戰,表示州府將派兵進入巴郡境內,確保巴郡不會再受到曹寅襲擊。

  趙部斷然拒絕。

  益州府指責趙部有私心,陳兵邊境與巴郡軍對峙,氣氛一度十分緊張。

  魚不智苦笑不已。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趙部隻有死撐下去一條路,他也沒有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