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零 潘名器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1-03-05 01:25      字數:4130
  “分蛋糕?法國人什麽都不用做就能分享殖民地嗎?”白敬宇小心問出聲。

  “自然,因為我也需要法國人來做‘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事情呀。”李君威神秘兮兮的解釋說道。

  作為李君威的少年時代的狐朋狗友,白敬宇對李君威多少還是了解的。他知道,在這位裕王殿下的心中,吃虧與占便宜根本就不在蠅頭小利上,更隻是著眼於眼前,他做事情,寧可吃些虧,也要拿住主動權,在國家戰略上,更是如此。

  大西洋中,遠征艦隊鐵甲機動支隊。

  “左舷二十七度,榴彈一發。”趙龍城對鷹號鐵甲巡洋艦的槍炮長下達了命令。

  槍炮長瞪大眼睛:“將軍,那是護衛艦支隊的方向啊。”

  “就是瞄準鐵壁號船首一百米,不然這群混賬永遠不會遵守我的編隊命令。”趙龍城用佩劍的劍鞘頂著槍炮長的胸口,惡狠狠的說道。

  炮塔之中,所有炮手都愣住了,槍炮長雖然被逼迫,但考慮到誤傷友軍要上軍事法庭,不由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中年男人。這個男人看起來三十歲的樣子,一身筆挺風衣,卻不是海軍打扮,頭發梳的一絲不苟,正與兩個助手在板子上寫寫畫畫,他也是聽到趙龍城的命令才抬起頭,見槍炮長詢問自己,他輕輕搖頭:“按他說的做吧。”

  這個男人名叫潘名器,是遠征艦隊的首席技術顧問,而他與趙龍城也是舊相識,十年前,潘名器是青島造船廠的機械工程師,那個時候帝國海軍給海軍艦艇加裝小型蒸汽動力的舵機和錨機,而潘名器就是負責這項事務的,趙龍城當時擔任北洋艦隊一支巡航艦隊的司令官,艦隊改造期間,他就是總監造長,兩個人同事兩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趙龍城被潘名器的學識和認真所折服,而潘名器呢。

  潘名器知道趙龍城是一個無所畏懼的英雄,身為將領的他做事粗暴,尤其是對屬下,他會用佩劍敲打用皮靴踢人,甚至親手執行鞭刑,別說現在用線膛炮了,就是滑膛炮時代,他也是那種敢用炮彈警告麾下艦船的狠人。

  隨著槍炮長一聲令下,船首炮塔內立刻在蒸汽驢的帶動下轉動起來,這種炮塔裏有兩門25倍徑的305毫米前裝線膛炮,因為炮管比較長,已經完全伸出炮塔,所以隻能轉到特定的角度才能裝填炮彈。

  待角度調整完成後,左側火炮低下了炮口,布設在炮塔外,露天甲板下麵的裝彈機把十三斤重的發射藥包與二百多公斤重的榴彈推入炮膛,炮塔轉動調整射角,槍炮長貼心的打開了炮塔頂上的蓋子,所有人捂住了耳朵,但仍舊無法阻止震耳欲聾的炮聲傳進耳朵。炮彈射出,黑色的硝煙籠罩了大半個船身,炮彈筆直的射向了護衛艦支隊艦首方向,在領航艦鐵壁號前炸出了巨大的水花,落下的海水潑灑了鐵壁號的半個艦首。

  “真他媽的壯觀!”趙龍城哈哈大笑起來。

  潘名器卻是波瀾不驚,卻被硝煙嗆的咳嗽起來:“趙將軍,如果你想以旗語下達命令,應該去航海艦橋,那裏寬敞些咳咳。”

  “老潘,你可是給我帶來了好玩意,我先處理一下,待會咱們好好聊聊。”趙龍城用力拍了拍潘名器的肩膀,大笑著離去。

  走出鷹號炮塔的趙龍城登上了高處的航海艦橋,這裏視野最為寬敞,可以清楚的看清楚艦隊的全貌。與三個月前愛爾蘭海戰時候,用蒸汽動力商船在鐵甲機動艦隊裏濫竽充數不同,現在的機動支隊裏多了很多艦船,能稱得上鐵甲艦的就有八艘,當然,在去年,帝國海軍重新製定了命名規則,為鐵甲艦采用了不同於風帆戰列艦時代的命名,把鐵壁級這種小噸位戰艦稱之為護衛艦,而鷹級這種排水量超過五千噸的則稱之為裝甲巡洋艦。

  唯獨現在承擔實驗任務的鷹號不同,這艘擁有兩座雙聯炮塔,以305毫米重炮為主炮的戰艦,雖然稱為一等裝甲艦,但叫戰列艦更為合適。

  鷹號、隼號、鵟號、鷂號組成了巡洋艦隊,鐵壁號、金湯號、鐵馬號、銅牆號組成護衛艦隊,此外還有元利亨通四艘武裝蒸汽商船,這就是機動支隊的全部,也是此次遠征美洲的前鋒。此時此刻,海麵無風,一根根粗壯的煙筒噴發出濃煙,讓艦隊依舊以八節的經濟航速前進著。

  新組成的機動支隊訓練並不理想,趙龍城隻能讓艦隊一邊訓練一邊前進。

  “長官,是鐵壁號的舵角指示儀出現了問題,她在西濱船廠更換了最新的平衡舵,但舵角指示儀卻沒有調整,所以出現了失誤。”乘坐小船到鷹號上的蘇靖對趙龍城匯報說道。

  趙龍城問:“平衡舵的效果怎麽樣?”

  “哦,很不怎麽樣,現在蒸汽動力前進效果很好,但是一旦采用風帆動力,就差很多。好在我們在大洋航行,不需要轉彎。”蘇靖說著,但是眼睛已經忍不住打量腳下這艘炮塔巡洋艦,作為鐵甲艦的狂熱份子,他早就對這類戰艦夢寐以求了,雖然不是早在佛得角群島就已經見過了,但蘇靖還是第一次站在這艘船上。

  趙龍城對蘇靖的驚詫沒有表示不滿,身為海軍,最喜歡的就是大艦巨炮,誰能抵擋的住鷹號的誘惑呢?

  “長官,卑職聽說鷹號隻有代理艦長,卑職願意請調。”蘇靖忍不住說道。

  趙龍城對蘇靖一直很滿意,特別是這個家夥在愛爾蘭海戰之中立下大功,但趙龍城仍然說道:“你還是別想了,這艘船隻是臨時編入艦隊,代理艦長是潘名器博士,這隻是一艘炮塔實驗船,你難道不知道嗎?”

  “我當然知道,身為海軍,誰會不知道潘名器博士的大名,泰西號的總設計師,海軍造船委員會的總工程師,一個與太上皇陛下吵架,卻被賜予爵位的男人,而且是拒絕爵位的家夥。”蘇靖說出了潘名器的一係列的稱號,繼而他臉色微變,說:“如果不是他,或許我們會擁有一艘萬噸鐵甲戰列艦!”

  “好了,不要說了。早晚這支機動支隊會交給你,到時候你可以盡情的參觀這艘戰艦。”趙龍城見潘名器走上航海艦橋,立刻提醒道。

  蘇靖的不甘心是有的,但誰也說不清楚到底該不該潘名器要為此負責,但誰又願意相信他沒有責任呢,畢竟與他產生爭論的人是帝國的太上皇,一個無人敢指責,被視若神明的男人。

  潘名器是平民出身,其父輩僅僅是浙江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在一家造船廠工作。但潘名器自幼聰慧,從小就對機械表現出了濃鬱的興趣,二十二歲就從帝國國立大學畢業,之後一直從事船舶設計與機械動力相關的行業,其一鳴驚人是帝國二十年,在太上皇李明勳舉辦的第三屆船舶動力大賽上,潘名器親自設計的使用螺旋槳的蒸汽動力船先後贏得了競速、拉力和效率賽的冠軍。之後進入南洋動力院工作,與聯合船廠合作,先後參與了幾種蒸汽動力船隻,並且參與了獵豹級與鐵壁級別鐵甲艦的設計。

  而潘名器的成名作則是泰西號郵輪,這艘郵輪長超過兩百米,寬三十六米,擁有超過九米半的吃水深度,采用兩套明輪和一套螺旋槳推進,擁有六根桅杆滿載排水量超過兩萬五千噸。而這艘郵輪已經於帝國二十七年初下水,震驚了整個世界,被帝國國內稱之為世界工業奇跡。

  泰西號的大噸位設計既有客觀的市場因素,也有主觀的政治因素。原本這艘郵輪的設計噸位在一萬五千噸左右,是專門用於申京至美洲的航線,專門為移民服務。其要求就是能夠一次性把兩千五百名移民運到美洲,全程采用蒸汽動力。

  因為帝國對移民美洲有著財政補貼,四十歲以下的女性移民美洲都可以為自己和兩名家屬得到免費的二等船票,而郵輪本身需要一百八十名以上鏟煤的工人,這也相當於免費的船票。因此大噸位的郵輪很有利潤空間,在泰西號之前,聯合船廠已經建造了排水量在七千噸的郵輪服務於太平洋航線。

  但是泰西號在完成初始階段之後剛剛是帝國二十四年末,當時蘇伊士鐵路已經開工建設,蘇伊士計劃是從蘇伊士灌渠、蘇伊士公路、蘇伊士鐵路、蘇伊士運河的順序進行,按照施工期論證一期的規劃,在鐵路建造的時候,蘇伊士運河就應該開始前期論證。

  因為奧斯曼帝國是投資方之一,為了控製投資成本,也為了限製蘇伊士運河帶來的戰略挑戰,奧斯曼一方要求蘇伊士運河水深不能超過九米。而帝國方麵提出,蘇伊士運河的水深應該在十二米才能滿足使用。而奧斯曼代表直接提出,九米水深已經足夠所有已知商船、軍艦通過了,除非帝國建造出無法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船隻,否則隻能按照九米深度來建造,而恰好,在論證階段的泰西號吃水超過八米,考慮到安全,是無法通過計劃中的蘇伊士運河的。

  但考慮到奧斯曼人的傲慢與較真,為了避免泰西號出現後,奧斯曼僅僅把水深提升到十米,帝國政府詢問聯合船廠是否能建造更大吃水深度的船隻,於是泰西號就誕生了。

  年輕氣盛的潘名器接下了這個重大的任務,最終誕生了泰西號,而在實際操作中,潘名器還使用了一些小手段,在進入蘇伊士港之前,泰西號在亞丁港停泊,裝滿了燃煤和貨物,達到了最大的吃水深度,而抵達蘇伊士港口,潘名器命令調整了燃煤的裝載位置,讓其重心稍稍靠後。

  泰西號之所以采取兩個明輪外加單螺旋槳的動力設計,除了保證安全和低故障率,還為了吃水深度指標,大直徑的螺旋槳需要更大的水深,而在重心靠後之後,螺旋槳距離水麵更低了,奧斯曼官員測量之後,發現泰西號的螺旋槳距離水線超過十一點四米,這個深度,即便是帝國要求的十二米水深都無法保證其安全通過蘇伊士運河。

  憑借泰西號的成功,年輕的潘名器擔任了海軍造船委員會的總設計師,專門負責鐵甲艦的設計和論證工作,但是出身世家的潘名器在一年的任期之中過的非常不愉快,他遭到了很多的挑戰,在船舶設計上,他是科學派實驗派,主張用更先進科學的實驗設施和測試辦法論證船隻數據,但這與海軍設計部的那些經驗派的設計師格格不入,這可不是理念上不同,如果按照潘名器製定的規則來設計船隻,那些沒有專業知識的設計師就要失業了。

  而潘名器的另外一個挑戰則是來自於帝國太上皇李明勳,在鐵壁級鐵甲艦下水加入帝國海軍艦隊之後,長年賦閑在家,以舉辦各種蒸汽動力大賽為樂的李明勳忽然要求加入海軍造船委員會,擔任顧問身份,他的私心就是在自己死之前,一定要讓自己親手創建的帝國建造出不遜色於原本時空之中定遠號的鐵甲艦。

  當時的海軍因為改革風雲飄搖,太上皇的加入給了大家一根主心骨,因此得到了所有人的歡迎,更不要說有太上皇在,海軍更容易爭取到充足的軍費了,但是問題很快出現了,李明勳可不隻是在海軍那邊掛了名字那麽簡單,他是實實在在的要參與船舶設計,而他第一個手筆就讓所有人大吃一驚,設計的戰艦指標太高,高到就連以激進著稱的潘名器都認為根本建造不出來,但問題是,根本沒有人敢懷疑,去置疑,潘名器本著科學的精神想要去勸解,卻被所有的同僚阻礙,而太多的忍耐造就的是最後的爆發猶如鍋爐爆炸,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