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零四 蘇伊士運河傳銷化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12-05 21:55      字數:4218
  而整個蘇伊士運河的問題也由此變的複雜,想要了解成本,就要想好要修築什麽樣的運河,帝國在這方麵的訴求是這條運河必須可以通航五千噸級別的船隻,這也是木質帆船能造的最大噸位,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帝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就可以出現在了地中海和北大西洋上,要知道,帝國海軍現役最大的一級戰列艦的噸位也就在三千五百噸左右。

  當然,李君威作為一個已經被父親托付了全部秘密的人,他知道未來會出現上萬噸乃至十萬噸的大船,但在他看來,通過順利開挖蘇伊士運河的方式,把手伸進埃及地區,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完全掌控這一地區,畢竟運河也是可以開挖複線的,更是可以疏浚和擴張的。

  奧斯曼帝國的訴求就沒有這麽大,現在主流的海洋貿易船隻還在千噸以下,即便算上蘇伊士運河要服務的洲際貿易船,其噸位也不過在兩千噸左右,完全可以不用挖掘這麽大的運河。

  麵對侯賽因提出的要求,李君威直接給了一個備選方案,索性就不要挖掘運河了,直接修築一條溝通南北的蘇伊士鐵路就行,李君威還給出一個優惠的條件,奧斯曼帝國什麽都不要出,什麽都不要管,等蘇伊士鐵路修築完畢投入使用後,每年產生的利潤可以給奧斯曼百分之三十五。

  談判到了最後,不僅侯賽因頭大,就連李君威都感覺有些力不從心。雙方被迫停止談判,約定在蘇伊士港重啟新一輪的談判,而各自回去準備籌碼。

  事實上的談判持續了兩年之久,在這個過程之中,奧斯曼也從英國、荷蘭等水運發達,且擁有修築運河經驗的國家請了工程師勘探蘇伊士地峽,而得到這個消息李君威立刻提出抗議,因為在此之前奧斯曼已經提出由帝國負責運河的所有技術工作,以提前獲得百分之十的股份。

  但奧斯曼人的勘探仍舊持續著,但李君威的抗議隻是一個計謀,他秘密安排趙銘德暫停蘇伊士水渠的修建,當時開羅到蘇伊士港的水渠已經修築完畢,但是北上塞得港的支線卻還在籌劃之中,之所以暫停水渠就是為了避免奧斯曼帝國利用水渠發現一個重大秘密。

  果然如李君威所料的是?奧斯曼人的勘探結果錯的離譜?他們勘探出來,紅海的海麵竟然比地中海高出了十米還多?這意味運河必須修築水閘才能運行?而這種規模的水閘是目前的技術所完全無法達到的。

  但是李君威父子卻很清楚,後世的蘇伊士運河完全就是一條明河?直接在沙漠之中挖出一條河流就能通行,根本不需要船閘?這也是為什麽李君威一開始就提出願意為運河開通的技術風險擔保的原因?其中百分之十利潤完全就是白賺的。

  奧斯曼人的勘探沒有給其帶來多大的收益,反而導致了奧斯曼帝國做出了很多對其本國利益錯誤的決定,將百分之十的股份讓給帝國方麵僅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方麵,為了避免蘇伊士運河失敗?奧斯曼人要求帝國要修築一條連同塞得港與蘇伊士港的蘇伊士鐵路?以作為這條運河的備份,因為鐵路技術是帝國所獨有,蘇伊士鐵路公司完全由帝國承擔修建,隻不過因為奧斯曼帝國提供了土地,所以占據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

  由此?蘇伊士運河的計劃變成了漸進方案,先挖掘水渠?再通鐵路,最後再挖掘蘇伊士運河。對於新的計劃?帝國方麵也選擇了同意,因為來自後世的李明勳知道?後世那條運河動用了一百萬多勞工?死了十幾萬?動用了海量的機械設備最終才得以通行,即便現在挖掘的運河沒有那麽龐大,也不是尋常能承擔的。

  蘇伊士運河想要開通,必須有一個國家主導本地勢力,奧斯曼控製不了帝國,隻有帝國來控製埃及,而水渠、移民路線和鐵路,就是帝國一步步控製埃及的台階,最終還是帝國來主導蘇伊士運河。

  最終,所謂的蘇伊士運河計劃在短時間內更像是一個傳銷手段,雖然奧斯曼與帝國兩方就運河問題還未達成一致,甚至連運河開通的時間表都沒有,但雙方都有誠意操辦這件事,更有誠意宣傳這件事。

  帝國需要蘇伊士運河這個計劃開發西津乃至所有的邊疆區,為帝國在歐洲地區的外交政策提供解釋,而奧斯曼帝國更是直接,他們需要蘇伊士運河計劃來對歐洲的神聖同盟合縱連橫,事實上這確實很有用。

  蘇伊士運河最終是在帝國二十八年,也就是四年後才開始進行動工,一直到帝國三十八年,也就是下一個世紀的首年才算結束,隻不過那個時候,無論蘇伊士運河還是埃及,甚至奧斯曼帝國都已經物是人非。

  “其實我倒是覺得沒有那麽麻煩,現在奧斯曼與那麽多國家開戰,我們索性也加入戰場,來個落井下石,把西奈半島和蘇伊士地峽拿下來,還不是想怎麽開發就怎麽開發,何故看奧斯曼人的臉色。”裴元器在得到了消息之後,頗為有些不高興。

  而李君威則是說道:“如果是那樣的話,就破壞了我們的歐陸戰略,離岸平衡。雖然我們與很多歐洲國家接壤,現在可以可以說是一個地跨亞歐的國家,但還是沒有必要介入到歐陸的戰事之中。

  如果我們下場,背後給奧斯曼人來一刀,我很擔心這一刀捅錯了地方,直接把它捅死了,沒了奧斯曼帝國,天方教就沒了主心骨,誰來平衡基督教的勢力呢?俄國、波蘭是因為奧斯曼帝國的存在才與我們關係親密的,一旦這個國家沒有了,與我們相比,他們更為親近,而我們也會成為他們最大的威脅。”

  裴元器點點頭:“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實力不足。”

  “對,無論是歐陸的戰爭還是蘇伊士運河的開發,對西津乃至南洋地區都是極好的發展機遇,現在不需要做什麽,還是努力發展吧,手裏的牌多了,這牌局上才能遊刃有餘呀。”李君威笑著對好友寬慰。

  對此,李君威也頗為無奈,雖然帝國強大,而且在各個方麵都占據優勢,但終究還是處於地緣政治格局的邊緣位置,而歐陸國家不少強國,帝國的力量很難輻射到此地,畢竟在本地區擁有強有力的後盾才行,而西津地區就是重中之重,唯有西津地區的強大,才能為帝國在歐陸的利益擴張奠定基礎。

  “你是要回國,還是與我一起奮鬥?”裴元器直接問道。

  李君威說道:“我還是要回國,現在的歐陸情形,不僅對西津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對帝國來說也是百年難遇的戰略機遇期。在伊斯坦布爾的時候,侯賽因向我引薦了法國國王的使者,法國人提出,要我們在英、荷合並的問題上采取一致的態度,你知道嗎,這意味著一場世界大戰的即將開始。”

  裴元器一聽這話,瞬間明白了,如果說現在歐洲第一強權是哪個國家,那麽肯定是太陽王路易十四領導下的法國,在繼位之後他已經打贏了遺產戰爭和法荷戰爭,這兩場戰爭讓法國已經成為歐洲霸主,不僅是陸地第一,也是海軍第一,地中海和北大西洋上,法國的威勢一時無兩。

  而法國則是典型的封建王權國家,路易十四大權獨攬,甚至可以把全國的貴族控製在凡爾賽宮中,而國內名將雲集,國勢昌隆。

  現在中歐和東歐、南歐已經卷入了神聖同盟與奧斯曼的戰爭,假如法國因為英、荷合並的問題開戰,那意味著整個歐陸都會處於戰爭狀態,像是帝國這樣世界級的大國是無法置身事外的。

  “你準備走陸路還是海路?”裴元器問。

  李君威說道:“走海路,蘇伊士那邊倒也算是暢通,我已經和侯賽因說好了,黑海艦隊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行動,從西濱出發前往塞得港訪問,一來算是展示帝國海軍在地中海上的存在,二來也是告訴歐洲人,我們開發蘇伊士運河的決心。

  當然,從海路回去,最重要的經停檳城、華城等南洋城市,最近南洋地區驅逐非法勞工鬧的越演越烈,與其驅逐他們,不如甄別之後送西津來,正常的移民已經難以改變西津對勞動力的需求,既然現在西津已經接納了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信仰東正教的烏克蘭人、白羅斯人、羅馬尼亞人,那麽接受一些緬甸人、暹羅人和越南人等佛教徒自然也不在話下,在南洋地區,這些人值得警惕,但是在西津,格格不入的他們隻能緊密的團結在我們周圍,不是嗎?”

  裴元器很感激李君威一直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他也說道:“確實,對於東方儒家文化圈,或者佛教徒等西津沒有的族裔,我們向來是來者不拒,其實朝鮮人也不錯,這些年也是邊疆區的主要移民之一,日本人也可以。

  如果不可避免的需要天方教徒,我建議是南洋爪哇人,爪哇人很多,而且他們信奉的天方教是經過改良的,可以祭祀祖先和印度教的神靈,這樣比較容易管理,信仰也不那麽極端.......。”

  “好了,好了,你有什麽要求大可向申京方麵提,我隻是捎帶著幫你一把,在南洋可不會胡來的。”李君威對好友的蹬鼻子上臉可是不給麵子。

  兩日後,李君威坐上了前往塞得港的黑海艦隊旗艦西津號,而隨行的還有一位客人,猶太商人約瑟,約瑟在艦長室內喝著咖啡,說道:“裕王殿下,我再次邀請您前往我的海法港。”

  “你的海法港?我去做什麽,給你撐場子還是讓你狐假虎威?”李君威淡淡搖頭。

  奧斯曼帝國的政權更迭之中,約瑟獲利最大,他成為了蘇丹倚重的特權商人,不僅擁有了爵位,還有擁有了一座港口海法港,當然,其中的交易則是約瑟要為蘇丹的奢靡生活買單,畢竟這位蘇丹沒有實權,國庫用於打仗,他得不到什麽好處。

  但約瑟並不隻是傍這一棵大樹,在另外一方麵他也努力的為科普魯律家族服務,侯賽因的談判代表團之中就有他推薦的成員,而且約瑟還不斷的與威尼斯共和國聯絡,代表奧斯曼帝國調停,也與熱那亞的猶太銀行家進行了聯絡,破壞神聖羅馬帝國的軍費貸款,而約瑟也把蘇伊士運河放在嘴上,不斷的宣傳,他已經完全綁在了奧斯曼的戰車之上,但是隻有少數人知道,他也是在為猶太複國而努力,在這方麵,他是帝國的同盟。

  約瑟小心說道:“是幾位來自荷蘭的朋友想要見您,在西津,您的侍從官拒絕了他們。”

  李君威搖搖頭:“我可不認識荷蘭的猶太人。”

  “不全是猶太人,有尼德蘭人,也有英國人。”約瑟說道。

  李君威問:“我已經見過了奧蘭治親王的代表了,我的態度已經表明了,我沒有他們想要的那種權限,自然也給不了肯定的答案。”

  “不,您誤會了,不是官方代表,是私人代表,他們來自幾家公司,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還有英國的西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等等。”約瑟隻能把實情說了出來。

  李君威笑了:“你們這些商人,真是會未雨綢繆呀。”

  英荷合並是現在歐洲的大新聞,雖然還未成行,但現在的英國國王倒行逆施,已經引起了新舊貴族的反抗,法國對其的支持更是讓他民心盡失,荷蘭與英國通過讓奧蘭治親王成為英國國王而形成合並,既是維護新教維護資產階級,也是國家利益得考慮,法國太強了,海陸兩方麵的崛起,不是英國和荷蘭一方可以對抗的,雙方的合並是必然。

  雖然三個國家都遠在歐洲,但兩國的殖民公司卻在帝國的勢力範圍內有廣泛的利益,顯然帝國是不會支持英荷合並的,如果站在了法國的對立麵,東印度公司們在東方的利益怎麽保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