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零三 運河的‘意向合同’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12-02 21:41      字數:4235
  “你以為這樣就可以嚇住我嗎,裕王殿下,你我此刻都代表著各自的國家,現在我們應該.........。”侯賽因依舊保持著強硬,但是李君威卻說道:“我沒有想要恐嚇你的意思,你知道嗎,當你們奧斯曼國完成政權更迭之後,我最擔心的是科普魯律與近衛軍發生內鬥,現在軍隊都在前線,顯然沒有發生。

  第二個擔心就是科普魯律家族發生內鬥,主要你是你和你的兄長,原本以為當他同時擁有大維齊爾的職銜和軍權,你們就是一條心的,但是現在看來完全不是,侯賽因閣下,請你想一想,去過西津兩次,一次談借貸軍費,一次談爭權奪利,你我都相談甚歡,為什麽偏偏這一次就連談判的意向都沒有呢?

  你變了,還是我變了,還是我們身邊的人變了?”李君威反問道。

  侯賽因聽了這些話,陷入沉思之中,他堅信自己沒有變,而眼前這位帝國親王也沒有變,他還是那麽的狡猾,狡猾到仍然討厭。可為什麽這次就不行了呢?侯賽因沉下心來,仔細思索,而李君威卻沒有再下逐客令,反而安靜的等待著他。

  侯賽因回憶對比了三次與帝國進行外交談判的經曆,很快就明白過來,前兩次,他都做了充裕的準備,這個準備最重要的就是與兄長法佐進行深入的討論,特別是一些涉及到國家利益的條款,法佐每次都不厭其煩的講解?什麽是不能犧牲的核心利益?什麽可以用來交易,可這一次不同?法佐以前線軍情緊急為理由?全權托付,什麽都沒有說。

  一開始侯賽因是得意的?雖然他為了大局,沒有競逐大維齊爾之位?維持了科普魯律家族的權力穩定?可並不代表他是閑雲野鶴,侯賽因總是覺得,自己年輕,法佐年長?他的能力也不遜色於自己?自己總有機會,可是現在看來並非如此,法佐是年長,可他是有兒子的人呀。

  這很有可能就是法佐的陰謀,借助與帝國談判奪取自己的權柄?完全執掌科普魯律。侯賽因越想越覺得合理,畢竟法佐對自己對眼前這位中國親王都非常了解?而蘇伊士運河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別的不說?自己竟然在對方口中認識到這條運河現在對奧斯曼更有意義,而這麽重要的事?法佐提也是沒有提。

  “好吧?裕王殿下?今天暫且停止吧,我這就告退,祝您在加拉塔玩的愉快,有什麽需要,可是隨時找我,任何麻煩我都可以為您解決。”侯賽因起身,選擇暫時退避。

  而在接下來的十天裏,李君威在加拉塔周邊遊玩,甚至扮作陸軍軍官參觀了伊斯坦布爾城,領略了這座曆史名城的風采,而侯賽因與法佐卻利用信使,在貝爾格萊德和伊斯坦布爾之間進行了頻繁的通訊。

  侯賽因耍了一個小手段,他故意告訴法佐,與李君威的談判非常的順利,雙方已經簽署了意向條約,侯賽因相信,假如法佐真的針對自己,那麽他一開始授予自己全權就已經決心不讓自己成功,而麵對要簽約的情況,法佐要麽回來,主導談判,分享果實,要麽就讓人搗亂。

  很快,侯賽因就從猶太人約瑟那裏得到消息,法佐請求蘇丹下令,讓掌管海洋貿易的維齊爾和一些商人代表參與到談判之中,而那位維齊爾則是剛剛從近衛軍中退出的將領,這是要用眾口難調的陽謀破壞談判了,原因就在於前線戰事緊張,法佐真心走不開。

  而侯賽因在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做了兩件事,一是從商人和外交官之中擇取優秀的人才收為己用,以幕僚身份為蘇伊士運河談判建言獻策,這是聽了李君威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與這些人討論之中,侯賽因才知道自己錯的有多離譜。

  第二就是告訴法佐,自己領會錯了裕王的意思,談判很失敗,對方在玩以進為退,要繼續談判下去,為了配合這個消息,侯賽因還勒令帝國陸軍教導團限期離開,不再允許中國商人進入伊斯坦布爾城活動。

  因為這些,伊斯坦布爾城一片渾水,想著渾水摸魚的侯賽因與李君威想到了一塊,二人在加拉塔的猶太人會堂進行了新一輪的會麵,以往以狡黠著稱的李君威好像忘卻了之前的不愉快,根本沒有上一次侯賽因的愚蠢和傲慢,以一種歡迎的姿態重啟了談判。

  侯賽因進行了充足的準備來應對李君威的挑戰,但是第二次談判開始,他就已經失敗了。

  雖然雙方都有意開通,而且是盡快開通蘇伊士運河,但是都想在其中占據利益,奧斯曼人想要帝國投資,自己吃現成的,而帝國則想要管理權和通行費,所以侯賽因提前和自己的幕僚團隊籌備了諸多條款,甚至準備把蘇伊士運河以外的合作加入進來,以達到利益的均衡,但李君威從一開始就不給他這個機會。

  “.......你我代表各自的國家,所以談判主動要為國家爭取更多的利益,但是結合我們以往的合作履曆,這麽大的合作項目,涉及到這麽多國家,我認為我們必須考慮到可行性這個問題。”李君威一開始就占據了主動性,對侯賽因說道。

  這可讓準備了一肚子條件、話術的侯賽因栽了一個大跟頭,他皺眉問道:“殿下說的可行性是什麽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們答應投資兩千萬兩來挖掘蘇伊士運河,並且從中獲取運河運行一定比例的收入,貴國與我國都同意,但是開挖之後,我們拿不出兩千萬來,怎麽辦?半途而廢,還是加入更多的合作方?

  以你們舉例,運河在蘇伊士與塞得港之間,顯然開挖運河的主要人力必然來自於埃及,你準備的條件裏,肯定要以此為籌碼,要求一定的利潤分成,那麽奧斯曼帝國組織不起充足的人力,又該當如何?”李君威為了表示尊重,以兩國最主要的籌碼,資金和人力,各舉了一個例子,讓侯賽因無言以對。

  侯賽因也明白了李君威的意圖,今日的唇槍舌劍必然是要為本國爭取更多的利益,但是雙方不是傻瓜,利益除了交換就隻有付出,而蘇伊士這樣一個大工程具體需要多少人力、資金,麵對多少難題,誰也預料不到,今天就算爭取到了充足的利益,做不到的情況下還是要拿出去,而兩個人麵對的困難不同。

  侯賽因所代表的一方付出的是主權、人權,前者是蘇丹乃至奧斯曼全體的尊嚴,後者則是生命,而帝國付出的是資金和技術,失敗了,也就賠錢,而蘇伊士運河這樣的大工程,如果失敗了,科普魯律家族的政權肯定丟失,甚至還有可能會滅國。

  而僅僅對兩個人而言,今日談判的結果對二人前途也不同,李君威爭取的利益多寡並不影響他的權勢,甚至說,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本身就是曠古爍今的不世大功了,在商業利益上,多一點少一點,不會有太多人注意,而在管理權、駐軍權上,也不用太在乎一朝一夕,日後慢慢爭取也是可以的。

  但侯賽因卻不同,他如果為奧斯曼爭取不到充足的利益,他的權柄隨時可能喪失,而侯賽因恍惚間意識到一個問題,他獲得蘇伊士運河談判的主導權本身就是法佐的陰謀,失敗了不行,成功了,哪怕沒有大賺特賺都不行,自己從一開始就入彀了。

  想到這裏,侯賽因無奈苦笑,忙活了十幾天,全都是無用功,談判的主導權已經被對方奪走了,自己甚至還要乞求對方在條件上有所讓步,讓自己可以保住權柄。

  “請繼續吧,裕王殿下。”侯賽因隻能讓李君威繼續介紹說道。

  李君威則是說道:“閣下,在商業合作之中,有一種稱之為意向合同的契約,我想我們現在要談判,最終簽訂的條約也應該如此,一些東西不必規定的特別死,給雙方操作的空間,付出越多,回報就越多,不是很好嗎?”

  “一分投入一分收獲?聽起來很美,但是如何操作呢?”侯賽因問道。

  “我們要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要素分配好份額,這份額將來作為蘇伊士運河回報的分配標準。運河的開通需要什麽要素呢,我們的優勢在於資金,帝國官方和私人的銀行肯定願意投入,然後從中分紅,而你們的優勢在於人力。但問題是,這隻是優勢,並非全部,我們也可以招募工人參與運河挖掘,而你們呢,也可以允許國內有錢人投資。

  現在的問題是,人力、資金在修築運河的所有成本之中占據多少,而且還有其他的成本要素,比如技術,侯賽因閣下,如果帝國願意為蘇伊士運河開通提供所有的技術服務,你認為憑此一項,我們可以分潤多少利潤?”李君威問道。

  侯賽因點點頭:“確實,挖掘運河需要技術,可是為什麽你們提供,我們提供不成嗎?”

  “可以,我認為僅僅是技術,就可以占據運河利潤的百分之十,可是,如果你們負責,必須要保證,技術支持可以讓運河能夠開通,順利開通,侯賽因閣下,你們能保證嗎?”李君威笑著問道。

  侯賽因一時語塞,奧斯曼雖然地跨三大洲,但核心區域卻是小亞細亞,水利工程上,灌溉水渠是可以的,但是修築運河,奧斯曼人卻毫無經驗,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證,他回答不出來,隻能把問題丟給李君威,他知道李君威有所準備,他自信奧斯曼可以做到中國能做到的一切,用同樣的方式,侯賽因問:“假設你們承擔這一項,你們準備如何保證?”

  “首先,帝國的水利局、皇家科學院和海軍、陸軍及官辦的水利、工程等學堂會參與進來,為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提供測繪、工程等技術,這一點我們相較於你們優勢很明顯。至於保證,就很簡單了,我們國家是有保險的,我們可以為蘇伊士運河投保,或者以主權基金的方式擔保,一旦因為技術問題導致運河開通失敗,所有的投資方都會得到賠償,而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麵。”李君威說道。

  侯賽因努力保持了冷靜,但卻知道,自己失敗了,奧斯曼沒有技術能力,更不可能為運河提供任何保障,保險公司是什麽,他不知道,但李君威的意思卻明白了,誰承擔風險,誰分享利潤,但是奧斯曼不能去承擔這個風險,因為他們承擔不起,但是反過來,合作方竟然願意如此承擔,那麽就是認定蘇伊士運河一定能開通,與要付出百分之十的利潤相比,帝國的誠意和信心更為重要。

  隻不過,侯賽因很不明白,為什麽帝國有那麽大的自信心,難道僅僅是因為在修築蘇伊士水渠的時候,他們偷偷測量過嗎?

  正當侯賽因思索的時候,李君威微笑對他說:“我們可以對外宣傳,技術和擔保條款,是您,侯賽因閣下為奧斯曼爭取的條件。”

  “哦,這........。”這幸福來的太突然了,侯賽因有些不敢相信,但完全可以這麽操作,而且他對個人來說,太有利了,完全可以說成侯賽因為奧斯曼爭取到了穩賺不賠的地位,那這會擊碎一切的非議。

  “好吧,裕王閣下,你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人。”侯賽因無奈說道。而李君威在談判中的理念也就展示出來,那就是以成本來決定利潤,而不是一開始就劃定好分配。

  而侯賽因緊接著提出人力成本占據所有成本的百分之五十,顯然這是奧斯曼的優勢項,但李君威則是笑了,緊接著提出了另外幾個侯賽因沒有預料到,但卻又無法避免的概念:風險成本、管理成本、時間成本、維護成本.........,顯然,這是一場繁瑣複雜的談判,已經不是兩個人能解決的了,必須要有一個專業的團隊。

  但李君威已經成功了,他製定了規則,奧斯曼人選擇遵守,製定規則得人總是可以獲得更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