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九一 裁軍良策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3      字數:4218
  日本的結局在德川綱吉死後就已經塵埃落定,雖然那日遇刺之後,身中四槍的德川綱吉沒有立刻死去,返回禦所之後還召集了幾個信重的人托付了後事,但一切都是無用的,因為這個花費十年時間建立中央集權統治的男人沒有子嗣,必須在近親支係中尋找合適之人繼承,而他生前玩弄了太多的平衡、製約的政治遊戲,重臣之間關係也並不好。

  對於德川幕府來說,最幸運的是,帝國支持島津光久成為將軍隻是一個美好的謊言,在沒有帝國方麵背書的情況下,島津光久顯然無法聯合充足的盟友,而在德川綱吉死後的一天,江戶城中傳出另外一個消息,刺客屬於島津家族,在這個消息傳開後,綱吉的幾個重臣難以控製局麵,武士們叫囂複仇,有人想要借戰爭奪權,當沒有人為和平而奉獻的時候,戰爭肯定會爆發。

  綱吉死於帝國八年的六月,這是一個很合適的時間點,想要往日本輸送糧食,隻能把目光向北投射,齊齊哈爾、黑龍江、吉林和寧古塔四個綏靖區和遼寧行省的糧食一下緊俏起來,把這些糧食運到日本,所賺的利潤遠遠高於交由當地的官倉,所以,在秋糧還在地裏的時候,它的主人已經開始改變主意了。

  這下不是帝國不想要糧食,而是商屯農場主們不想上繳糧食,而日本的戰爭不僅需要糧食,還需要武器,李君華通過反腐控製了帝國的兵工廠,理藩院也站在他這邊,能不能拿到大批量的戰馬和火器,全憑太子一句話,而這些籌碼都可以和商屯農場主們交換,同時打出的還有西北幾個綏靖區的屯墾權限,也把雲中綏靖區的事解決了個大概,當大部分商屯農場主選擇和太子交易後,其餘的人也就成了掀不起浪頭的泥鰍,再尋理由捉一兩個,殺雞儆猴,一切也就塵埃落定。

  而李明勳冷眼旁觀了太子在清理商屯中的一切做派,對他的一切行為隻有一個默認的態度,即便是主動挑起日本的內戰也是如此,實際上,李明勳的內心比看上去要高興很多,挑起日本內戰,轉嫁國內矛盾,使得禍水東移,這種無恥的行為正是政治的藝術,這至少證明,太子並非平日裏看上去的那麽溫和,也並沒有傳說中的道德潔癖,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

  也正因如此,李明勳在寫給河源田兵衛的書信中用了責備的語氣,替太子把事做的圓滿。

  在日本內戰爆發後,李明勳發布了幾道聖旨,表明了帝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地位,其一向幾個中國人聚集的日本自治城市派遣少量的海軍陸戰隊,以表示對帝國僑民的保護。其二向琉球、濟州、海參崴等靠近日本的城市增派艦隊,隨時準備介入或者撤僑。其三,把駐紮台北。澎湖等地的海軍陸戰第四旅作為首批裁軍的軍隊編製。

  顯然,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一項,這意味著帝國不會直接出兵日本。也就不會選擇支持任何一方,至少目前不會。

  而這也是帝國商人們所願意看到的,他們巴不得日本再進入戰爭狀態,各方把狗腦子都打出來,這樣就可以做兩邊的生意,兩麵下注,兩麵發財。

  與李君華在清理商屯上搞的風生水起不同,英王裁軍則少見成效,僅僅是常備軍數額問題,英王的裁軍委員會就和內閣扯皮了大半年,英王的意思海軍和陸軍至少保持八十萬的規模,而內閣認為六十萬就足夠了,顯然,爭端不僅在於財政的投入多少,還在於裁軍的難度。

  而在這個問題,李明勳還是傾向於內閣的,原因就在於帝國還有超過二十萬不花錢的常備軍,就是理藩院下屬的綏靖區的旗佐,那些蒙古、滿洲、女真等旗佐,每個佐領都要保證有五十個甲兵,一百個輔兵,這些類似於軍戶,根本是不用發給餉銀的。

  一直到日本內戰爆發後,裁軍進程才開始提速了,雖然日本內戰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太子,但知道這是太子手筆的是一個很小的圈子,李君度恰巧就是這個圈子裏的人,他很清楚這神來之筆讓自己弟弟贏得了父親的很大歡心,也知道因為這件事,自己在父親那裏表現不如太子。

  但日本內戰的爆發對於裁軍來說也是好事,首先就是軍工廠再次獲得了巨額訂單,意味著兩三年的時間裏,這一部分不用裁減了,對裁軍工作減少了不小的壓力,而因為北伐囤積在各綏靖區和港口的軍械裝備和補給物資也統統有了去向,這部分東西,軍方已經付過賬了,拿出來就是淨利潤,可以用作裁軍事宜,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有了日本內戰,太子很容易的清理了商屯,沒有消耗太多的資金,這部分錢也可以挪移用作裁軍,國會和內閣也能調撥更多的資源來。

  李君度到禦書房的時候,皇帝正圍著一座沙盤轉悠,那是申京新城的模型,精致的模型惟妙惟肖的顯示著各路布局,皇城自然占據了重要的一塊,而五座王府在其中也很招人眼。

  “老大來了,正巧,申京那邊送來的,看看這幾座王府,你先選一座。”李明勳招呼兒子過來,很慷慨的說道。

  “還是讓君威先挑吧,兒臣的英王府全憑父皇做主。”李君度謙虛說道。

  李明勳點點頭:“也好,也好,反正大小都差不多,到時候給你挑個離皇城近一點的。”

  “謝父皇恩典。”李君度連忙謝恩。

  李明勳眼睛離不開那模型,端茶的功夫看李君度手裏有公文,於是問:“什麽事。”

  李君度這才說道:“是裁軍的事。”

  李明勳撿起一座宮殿的模型把玩著,隨口問道:“你和國會、內閣掰扯完了,留多少?”

  李君度搖搖頭:“還是沒定,但兒臣想了個兩全其美的法子,若是能成,留六十萬也能頂用。”

  “哦,那你說說吧,來人,給英王奉茶。”李明勳招呼道。

  李君度見皇帝一心撲在那沙盤上,也就把公文放一邊,自己介紹起來:“兒子已經把今年招考的軍校名額減了一半,已經入學的,學齡不到兩年的軍官都改入治安廳的治安官學校,然後把軍中殘疾、多病和年紀超過五十的將軍、四十五的校官,全都讓其交卸了軍職,然後按照軍功大小,確定了一批可以保留的番號,在遴選優秀軍官留任。”

  “拿你準備怎麽遴選?”李明勳喝了口茶問道。

  李君度道:“還是先讓他們自己申請退役轉業,國有企業和行政單位都需要這些人才,有衝勁的可以加入殖民公司或者前往殖民地,兒臣已經按照服役年齡和軍銜列了幾個檔,然後把能挑選的職位放上去,先申請的先挑,後申請的後挑,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這幾招下來,也就能把軍官裁減個七七八八,剩下的就要動些雷霆手段了。但兒臣覺得,軍官的裁減不算多大的問題,兒臣說的是兵卒。”

  李明勳點點頭,裁減軍官這些辦法他是很滿意,他說道:“你要求留八十萬常備軍的顧慮我是知道的,你總怕西北和藏地會出現戰事,未雨綢繆是好事,內閣和國會那邊想法和你不同,在他們看來,這兩地已經臣服,隻要帝國不挑事就不會有事,縱然有事也是小事,就算不是小事,也不一定用得著軍隊,就算用得著軍隊也未必需要那麽多。”

  “是,父皇一眼就看破他們的德性,兒臣自愧不如。”李君度低頭說道。

  李明勳把端來的茶水讓李君度麵前一推,說道:“說說你那兩全其美的法子。”

  李君度說道:“父皇早年創辦陸軍海軍,對軍中之事再熟悉不過,以帝國海陸軍目前的戰法和編製,需要訓練有素的士兵,若是臨戰再招募士兵,須得超過半年以上訓練才可勉強達到標準,畢竟大部分的士兵都出身農村,既不識旗號,也不知紀律,兒子想,若能有個法子,既不用花錢,就能讓一些士兵處於有組織的狀態,必要時候,稍加訓練和整合,就能送上戰場。”

  李明勳聽了大為點頭,李君度又說:“父皇,內閣和國會非要裁軍,說白了就是減支,減少軍費來減少財政壓力,若軍隊能自己養活自己,那麽。”

  “軍隊不能經商,這是多年的規矩。”李明勳敲了敲桌子,說道。

  軍隊不能經商是鐵律,在帝國建立其稅收體製後,這條規矩一直被不錯的執行著,很多人以為,軍隊不能經商僅僅是經商會腐化軍隊,其實不然,軍隊不能經商的最重要原因在於,如果軍隊能經商,就沒有商人的事了,軍隊有錢有兵有槍有炮,商人根本競爭不過,也不敢與之競爭。

  “不,兒臣不是讓軍隊經商,而是設法讓軍隊自己養活自己。”李君度連忙改口。

  李明勳道:“你說的是軍屯嗎?”

  “軍屯隻是其中一方麵,而且是很少的一部分,您知道的,軍屯之地往往地處偏僻,屯墾所得也無法轉化為金錢,依舊是賠本的。兒臣思來想去,成立一些建設軍團來承接行政單位或者軍方、皇家的工程,畢竟每年都會有大量工程交由民間組織來完成,這些錢原本就要花,為什麽不能花在軍隊上呢,或者索性不把這些作為軍隊,而作為國有企業來經營。

  父皇應該清楚,同樣是成立一支軍隊,把工人訓練成軍隊要比把農夫訓練成軍隊要容易的多,至少他們能接受命令和紀律,也習慣了集體生活。”李君度娓娓道來。

  李明勳認真聽著,越聽越覺得這個辦法很好,帝**隊並非世兵製度,而是典型的雇傭兵,先用短期合同聚來人馬,訓練結束,合格之後簽署長期的雇傭合同,一般是四年或者六年,而士兵也有一套士官晉升體製,成為士官就可以續約更長的時間。

  反正兵在自己手裏,隻能按照命令行事,讓其接受訓練準備打仗,防衛戍邊可以,讓其拿起錘頭鐵鍬,修橋鋪路也可以。也就是換個番號,從軍隊變成國有企業而已,接下來就可以左手交右手,皇室、國有企業和行政單位每年會有大量工程,完全可以交由這些建設軍團才承接,以此養兵。

  就算這個辦法最後證明意義不大,也沒有任何關係,最多四到六年,這批士兵的合同全都到期,就可以順勢解散歸鄉,也就完成了裁軍了,接下來僅僅就是裁撤士官了,就容易了很多。

  而轉換了建設軍團,在裁撤過程中也無需支付太多的遣散費用,對財政的壓力也小很多,士兵也可以學得一技之長,不至於說當兵幾年,除了學會殺人,啥也不會幹的好。

  “你可以試一試,先選一部分軍隊做個試點,看看反應,哦,對了科學院那邊已經拿出了第一批蒸汽機車的樣車,正在城外試運行,內閣和國會那邊已經打好了招呼,可以先行鋪設線路,嚐試運行。

  國會那邊一直想先鋪設南京到申京的線路,但這一路上架橋太多,唯恐橋梁不達標。我想過了,先鋪京津線路,要裁減的軍隊也多在北邊,你可以先拿這一項試驗,就成立個鐵路建築公司吧,把士兵變成築路工人。”李明勳想了想,給李君度出了個主意。

  李君度萬分欣喜,這意味著皇帝願意出麵和國會、內閣交涉,雖然不直接參與裁軍,但總好過自己隔空喊話的好。

  “裁軍的事你還是要抓緊些,北麵軍隊若是不穩當,我也不敢去申京去當皇帝,人人都道前明是天子守國門,卻不知朱明把京城安置在北方,也就是為了抓住最強的軍隊罷了,和宋朝沒什麽區別。”李明勳提點到。

  李君度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北宋時軍隊主力是禁軍,看起來拱衛京城,但因為沒有幽燕之地,黃河以北都不安全,禁軍也不過在戰線之後,這與明朝以長城為前沿,京城在其後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