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六五 大決戰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3      字數:4146
  陳平聽了這話,思緒翻湧,五味雜陳,舊事在心中不斷閃爍,他最終感慨說道:“殿下,您已經是一個真正的男人了。”

  李君華拉著老友走進了帳篷,卸下披掛在身上的鎧甲,陳平幫他整理著,當發現太子竟然有傷在身,且是舊傷未愈,新傷又添,實在感覺心疼,偷偷扭頭,撇去眼角的淚水,李君華說道:“你來的正好,又帶來了這許多兵馬和物資,我們就可以繼續追擊,這裏是烏裏雅蘇台,沿著烏裏雅蘇台河進入下遊的紮布噶河段,順水就可以進入科布多河流域,滿洲人肯定在那裏休整,到時候就可以大破滿洲了。”

  “殿下,您有傷在身,還是謹慎行事的好,八旗雖受重創,但骨幹猶在,窮寇莫追啊。”

  “不可能,必須追!在翁金河畔的時候,我還不想與偽清皇帝玄燁一較高下,可如今追到了這裏,距離成功就隻有一步了,我怎麽會放棄呢?你來的實在太是時候了,如果沒有你這些兵馬支持,我隻能止步於烏裏雅蘇台,最多南下謀取紮薩克圖汗部,可你不僅帶來的支援,還收服了紮薩克圖部,後路無憂,我可再長驅直入。

  陳平,你不用再勸我了,你在父親身邊多年,應該知道勝利的意義,河蚌的殼子已經打開,我不會在享受肥美蚌肉的前一刻放棄!”李君華揮舞著拳頭,發表著自己的決心。

  陳平當然知道這一戰的真實含義,在皇帝身邊的時候,他就不止一次聽皇帝講述過大陸方向的宏圖偉願。中國曆史上,自衣冠南渡起,文明和經濟的中心都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以南的地區,但這絲毫沒有改變北方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原因很簡單,從白山黑水到天山南北,有數十乃至上百萬的控弦之士,誰控製了這股力量,都會對中原文明造成巨大的威脅,即便是帝國已經把中華這個近乎純粹的陸地文明改造、發展成了海洋與陸地並重的文明,但來自大陸的威脅仍然要解決。而把敵對的力量逐出漠北高原,就能確保帝國核心區域的安定,解除北部邊防帶來的巨大壓力,陳平知道這些,也理解這些,他隻是不想讓太子冒險。

  “可是滿清的實力依舊足夠強大,並不是我們這支小部隊能輕易解決的。”陳平認真的提醒道。

  李君華並不否認這些,他追擊了數千裏,真正打擊八旗的也隻有兩仗,都未曾讓八旗傷筋動骨,至少現在這個血脈來源駁雜的滿洲之中,還能拉出上萬戰士來,雙方的兵力旗鼓相當,而帝國一方的火力、技術優勢已經很少了。

  “所以我們必須盡可能短時間內集結所有能獲得了力量,我已經派遣士兵沿著杭愛山南麓返回翁金河畔,聯絡西路軍的追擊部隊,告訴裴成義,讓他從速趕來,參與對清軍的決戰,我的侍衛會告訴裴將軍,無論如何我都會追擊下去。”李君華認真說道,也再次表明了自己的決心。

  陳平知道這些話的分量,特別是對於裴成義將軍而言,帝國的太子已經不顧一切的追殺下去,那裴成義的西路軍就再無理解遷延了,想來裴成義接到消息的那一刻,一定會不顧一切的支援。

  “問題是,西路軍距離我們有多遠,我不清楚,為了避免滿清逃遁,我們必須盡快追擊,所以還是要著眼於紮薩克圖汗部。”

  陳平連忙解釋說道:“殿下,在北上的途中,我已經讓紮薩克圖力所能及的提供了戰馬和物資,他們。”

  “我需要紮薩克圖汗提供士兵,而且,我不希望他是力所能及,而是傾其所有!”李君華攥著拳頭,說道:“我已經想好了,立刻派遣使者前往紮薩克圖汗部,封紮薩克圖汗為帝國的喀爾喀親王,與察哈爾親王並列,封給他相應的草場、牛羊,甚至部眾,隻要他能在這個時候拿出我想要的東西。”

  陳平聽後,大吃一驚:“殿下,敢問陛下可有聖旨示下?”

  陳平很清楚紮薩克圖汗的疑慮,他不想跟著暴虐的滿清了,但又擔心在帝國那邊得不到相應的待遇,不過後者在有了太子的保證之後就不再是問題了,就算拿不出封賞的聖旨,太子一言九鼎,他許下的一切,將來帝國也不會不承認,但關鍵問題在於,太子是否有如此權限。

  對於陳平,李君華沒有任何隱瞞的,他直接搖頭表示沒有,陳平見太子直言沒有,悻悻點頭,又問:“那陛下是否授予您便宜行事之權?”

  李君華依舊搖搖頭,手不由的摸向了胸口,那裏藏著一封剛剛收到的書信,正是皇帝親書的。在李君華引兵追擊的時候,皇帝是斷然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兒子竟然能幹出這麽一番大陣仗來,原本皇帝隻是覺得,讓太子參與前線戰鬥,見識一下戰爭的殘酷,了解一下軍隊也就是了,西進過程中,占領庫倫就能有驅逐滿洲之功,進駐和林,也是踏破敵巢,援助翁金河畔,那是馳援友軍,這些功勞既容易宣傳,又是唾手可得,說白了就是讓太子到前線刷刷履曆,順便學習一下。

  可以想見,皇帝如此想,自然也不會讓太子無所顧忌,也不會許其太多的權柄。

  可李君華卻下定決心,鉚足了勁的追了下去,幾番血戰,每戰皆勝,越是勝利越是堅定其畢其功於一役的決心。塔米爾河渡口之戰的消息傳到了皇帝的行營,李明勳才意識到太子玩真的了,彼時那個不擔心太子安危的皇帝完全變了個模樣,皇帝太知道戰爭的危險了,特別是這種深入敵境千裏,四麵八方全是敵軍的情況,更何況,太子是鐵了心要和滿清餘孽決戰了,李明勳可不敢想這種戰役中會有多少危險,立刻派人來聯絡,但前線戰況不明,為確保軍心士氣無虞,皇帝並未下撤軍的聖旨,而是送了私信,結果被李君華秘而不宣,堅持原有的戰略。

  “那絕對不能這麽做,您是太子,如何能僭越皇帝權柄,萬萬不可,就算皇上那邊不說什麽,別人也會拿這個做文章的。”陳平到底是親近之人,直接把話挑明了。

  太子卻好像沒有抓到重點,問:“你也覺得父皇不會在乎這種事,那我就更加放心了。”

  “殿下,萬萬不可啊,您知道有多少人盯著您呢,他們巴不得等你犯錯呢!”陳平咬牙說道。

  “隻要父皇不認為是錯就可以了,以我對父皇的了解,若我可一戰破敵,他就不會在意這件事。”李君華滿臉堅定。

  陳平是看著李君華長大的,對他實在太了解了,他認定的事情絕對是自己勸不動的,李家似乎人人如此,太子也不例外,無奈之下,陳平隻好從命,但他做事更認真起來,一麵也派遣通訊軍官向東聯絡西路軍主力,毫不客氣的告誡西路軍將領這件事的重要性,再次要求其不顧一切的西進,盡快與大軍匯合,另一方麵,親自趕往了紮薩克圖汗部,連哄帶嚇,費盡一切手段,把整個紮薩克圖汗部掏了個空。

  當一切準備就緒,西進軍團從烏裏雅蘇台出發,沿著烏裏雅蘇台河西進,經過兩次加強,西進軍團數量達到了一萬兩千人,以陳平為先鋒,烏以風領左翼,而紮薩克圖汗的長子巴巴圖爾管右翼,而李君華親自壓陣中軍,西進軍團騎兵眾多,就連步兵也有駱駝或戰馬為坐騎,速度極快,經過四日行軍,於帝國七年四月二日抵達了科布多地區。

  而接下來的發現的一切就有些枯燥了,在科布多河兩岸平坦的草原地區,西進軍團和八旗軍進行了大規模的遊騎作戰,就像是兩群搶奪獵場的狼群,在寬闊的土地上不斷的試探、攻擊和保護,一方麵想要偵查出敵人的動向和信息,一方麵還要保護自己的輜重或者部落所在地,斥候騎兵的鮮血染紅了這片草地,在生命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雙方都得到了想要的消息。

  清廷弄清楚了來襲者的規模,而西進軍團也找到了滿洲部落的藏匿所在,但到了這個時候,雙方反而都猶豫了起來。

  對於滿清一方來說,西進軍團的軍力不弱,又都是騎兵,雖然因為有太多新歸附的藩兵,戰鬥力,特別是大軍團戰鬥力比較弱,但卻不是八旗無法一口吃下的,至少以滿清實力,無法一方麵護住滿洲百姓,一方麵剿滅敵軍,一旦顧此失彼,部落和軍隊哪一個損失都是不可接受的。而李君華得到的消息,滿清一方的反擊仍然足夠有力,或許等待西路軍援軍抵達更像是一個好主意。

  清軍大帳裏。

  玄燁抱著鐵盔,鄭重的戴在了腦袋上,他的麵前陪伴著的三個人,皇太弟福全,議政大臣索尼和將軍費揚古,玄燁看著憂心忡忡的索尼,說道:“索尼巴克什,現在您不再阻止朕與敵人決戰了吧。”

  索尼微微搖頭,神色安然,塔米爾河渡口之戰,烏裏雅蘇台兩藍旗被襲,都是他力主避戰的,現在,敵軍有一次追至,若不戰勝,必死無疑。

  “那就好,那就勞煩索尼護送福全渡河吧,有費揚古協助朕就好了。”玄燁年輕的臉上寫著鎮定,微笑對有些懵懂的福全說道:“福全,如果朕死了,滿洲一族的擔子就在你身上了,記住不要投降,也不要留在這裏,繼續遷移,像土爾扈特人一樣,穿過哈薩克的草地,繼續向西,找一片沒有漢人的土地,不要再想報仇,生存下去吧。”

  “皇兄,我。”福全有些不知所措。

  “福全,你也是愛新覺羅的子孫,我們永遠不向東番臣服,如果你真的受不了,那也請忍耐幾年,找個女人,生個孩子,讓索尼輔佐他,然後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玄燁知道自己的弟弟,他真的擔不起這個擔子,但現在隻有他了。

  說罷了,玄燁走出了大帳,費揚古一言不發的陪在他的身邊,跪在地上,托著尚且年輕的玄燁登上戰馬,周圍的旗幟在飛揚,春雨微寒,但在帳篷周圍,聚攏著八旗的士兵們,發出了山呼海嘯一般的萬歲聲。

  玄燁騎在馬上,眼睛從士兵們身上掃過,這些士兵有著不同的膚色,不同顏色的眸子,他們原來屬於各種種族,女真、蒙古、衛拉特、布裏亞特等等等,但現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滿洲!

  隨著他從北京城撤退到漠北的滿洲人並不多,這些年因為艱苦的環境死了很多,逃了很多,玄燁做了和他曾祖父努爾哈赤一樣的事情,兼並其他部落,選調忠誠的人入八旗,然後把這些人整合成了新的滿洲一族,那又怎麽樣呢,就連他本人的身上流著的大部分都是蒙古人的血。

  馬步騎兵在玄燁的指揮下匯聚到了科布多河的左岸,這裏已經用革囊搭建了一個浮橋,滿洲部落正帶著僅有的財產和牲口緩慢渡河,他們的任務是掩護他們,並且在這片選定的戰場擊敗追殺不止的敵軍。

  “殿下,我們得到了準確的消息,滿洲人準備撤退了,各旗部民正在向科布多河撤退,那裏搭建了浮橋,他們準備繼續逃亡。”最新的消息也送到了李君華的手中,在這一帶等待援軍許久的李君華知道,不能再等了,如果繼續等下去,就無法做到除惡務盡了。

  “他們渡口在哪裏?”李君華問道。

  衣甲上覆蓋著血塊的斥候走上前,在地圖上指出了一處水流和緩的地方:“在這裏,所有人都向這裏聚集了。”

  李君華略作思量,說道:“很好,敵人距離我軍不過一日多的路途,這麽短的時間必然無法全部渡河,我軍趕至,正是半渡而擊的好機會,立刻傳令,拔營向西北,連夜行軍,決戰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