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零一 分封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2      字數:4374
  後藤小五郎站在阿海的身邊,惹來一眾大名的豔羨,他們多麽希望自己的兒子也站在那裏呀,但送到君前的子侄服從有餘,膽量不足,終究還是被一農民之子抓住了機會。

  阿海在眾人麵前,向來是威嚴有餘但文氣不足,不過長期身居高位,上位者的威嚴也比涵養有用的多,他落座之後,讓人把那柚木薄板製成的地圖放在地上,對周圍人說道:“諸位,打了那麽多仗,死了那麽多人,如今該是分收獲的時候了,都坐下吧,擋住了燈光,帶回弄出錯漏來,可是不要怪我老眼昏花了。”

  眾人原本有些局促不安,聽阿海這般說,氣氛鬆快了不少,分別落座,左手邊為首是外樣大名的首屈一指的島津光久,右手邊則是三本槍之首的河原田兵衛,眾人言語歡快,麵帶喜色,唯有島津光久臉色陰鬱,原因很簡單,他知道自己是當不成這個征夷大將軍了,但從內心深處,島津光久又有些慶幸,幸好這次倒幕軍不產生一位新將軍。

  當初九州亂戰,島津藩就是平定九州所有反抗勢力的主力,登陸本州島後,總裁決命令各藩率精銳出戰,一萬石出一百人,島津家原本隻有七十多萬石,丟了琉球隻剩下六十萬石了,原本隻需要出六千人的,但是島津家得到了合眾國關於琉球的補償二十萬石,當即就決定出兵八千,而隨著戰線推移到關原,為了維護後方秩序,外樣大名再次征兵,島津一族又出了七千人,總兵力一萬五,除合眾國之外,以其為最。

  島津光久以為,憑借這麽些兵力,若再有戰功,便可奪取征夷大將軍之位,但關原一戰徹底讓這個想法覆滅,鬆尾山上的大名軍是倒幕軍中表現最差的,別說上國陸軍了,就連三本槍都是不如,島津光久慶幸,如果以戰功爭將軍,與合眾國親厚且戰功卓著的三本槍比自己要強的多。

  “快些分領地吧,我已經按捺不住了!”當即便是有一個大名叫道。

  後藤小五郎當即嗬斥:“住口,倒幕一戰,聯軍得勝,是殿下之武略,上國之慷慨方才有的,今日裁決,理應以上國利益為先。”

  那大名被小五郎這麽個年輕人訓斥,臉上掛不住,也知道自己得意忘形了,不敢再說,坐了回去,阿海微微點頭,一擺手,後藤小五郎放下大印,抽出一份文書,宣讀起來,這文書是以天皇、將軍和總裁決三人的命令,大意便是今日一切事物由上國總裁決一言而決,在宣讀完命令之後,便是宣讀了合眾國與德川幕府達成的條款。

  謝罪、賠款、開國、割土!

  四大總則,七十餘條款宣讀完,眾人的臉色都是變了,這些條款他們早有耳聞,但今日宣讀出來,就是為裁決劃定一個範圍,有些利益和權力,也隻能想一想了。

  而今日的裁決,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德川幕府答應的利益給拿到,由德川幕府給的自然由其負責,但也有許多是眼前這些人要給的,其中首要是貿易,其次是領地,蝦夷地已經是合眾國之土,鬆前藩需要遷移,同樣的情況還有對馬藩。

  “此次倒幕,上國不取用本州、四國、九州一寸土地,但需石見、長崎、堺、名古屋、德島、廣島、下關、姬路、神戶九城自治,自治城市所在領地原屬在座諸位的,此次裁決會予以補償,原屬幕府或失敗大名的,則直接征用,各城自治地域不少於一千平方公裏,海岸線不低於五公裏。”小五郎宣讀道。

  眾人相互看看,長州藩的毛利藩主問道:“殿下,這自治城市是何物?”

  自治城市中,下關就屬於長州藩,因為長州藩最先問道,阿海說道:“自治城市即商業城市,在自治之後,就不在屬於各藩和幕府管轄,直屬於京都朝廷,但也隻是主權上,而此地的管轄權交由和議眾負責。”

  阿海選擇的自治城市多位於海邊,要麽就是重要的礦業城市,比如石見銀礦,而這些自治城市隻是在主權上屬於日本,阿海給這些城市成立了和議眾,這是日本的一種說法,相當於合眾國的議員,與合眾國一樣,繳納稅款達到一定程度才擁有選舉和議眾的權力,而到很高的程度才擁有被選舉為和議眾的權力,而本地的三大納稅人則自動成為和議眾,這三人中選舉出一人作為自治城市的奉行,即為行政長官或者市長。

  聽完了小五郎給出的詳細解釋,眾人明白了許多,而那些坐在大名身後的買辦商人直接臉紅脖子粗,看向阿海的眼神都變了,簡直要跪下叫爸爸。

  “謝上國殿下恩賞,我等我等感恩不盡呀。”一眾日本商人跪在了地上,泣不成聲。

  這些人感激涕零不是沒有原因的,要知道,日本從隋朝就開始學習中國,無論是文字還是政治製度,但唯獨沒有學習中國的科舉製度,要知道,科舉製度是中國普通百姓的進身之路,一個普通的農民,隻要好好種地,如果沒有災禍的話,兩三代人就可以成為富農,解放出一個兒子供其讀書,隻要考上廩生,就可以獲得朝廷補貼的米糧,減輕負擔,而考上秀才之後,就在鄉裏擁有特權,成為老爺,占據更多的土地,繼而出現舉人、進士、高官,雖然這條路很難,需要很多運氣,但總歸是有希望的,但日本則是不同。

  日本的特權階層是武士,是分封製度,出身就是一切,沒有出身什麽都沒有保障,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日本商人還能利用大名之間的鬥爭,夾縫中求生存,而幕府一立,商人的生存空間就沒了,所有的商人都必須依附於武士才能生存,就好比堺,在其最輝煌的階段,豪商組成的和議眾就是那個外貿城市的主宰,但隨著日本一統,那些豪商的輝煌就結束了。

  阿海設立自治城市,以繳納稅款為唯一的評判標準,向商人階層輸出權力,而且是得到幕府和天皇承認的權力,這種合法的權力必然帶來商人們的獨立自主,如何讓其不感激呢,當然,阿海此舉確實有拉攏買辦之意,但主要的目的還是讓日本開放。

  “起來吧,諸位都是有功之臣,可惜並非武士,無法分封領地,掌管自治城市,也算是我合眾國的一點謝意,希望諸位不要嫌棄。”阿海笑著說道。

  島津光久等大名見總裁決與商人之間如何熱絡,頓時有些心中懊惱,島津光久問道:“殿下,若是以納稅多寡決斷權柄歸屬,那我武士一族如果。”

  阿海道:“島津殿下的意思我明白,這麽說吧,和議眾的職位是向所有人開放的,武士不例外,我國商賈也不例外,當然,第一屆和議眾,武士、買辦和中國商賈三等分,下次選舉,就沒有這般規定了。”

  島津光久重重點頭,這才算是明白了,阿海又道:“九大自治城市是開埠口岸,也是對外的窗口,在幕府那邊也有開放城市,各藩也可以擁有自己的開放城市,當然,無論是自治城市還是各藩的開放城市,都要遵循關稅一致原則,隻可比統一的關稅低,但不能高。”

  “既然諸位無異議,那便說與我國相關的第二項。”阿海一招手,小五郎再次站出來。

  小五郎手持天皇敕書,宣讀道:“鬆前藩藩主鬆前高廣,移封和泉國,為從五位下和泉守,領和泉一國八萬石。對馬藩藩主宗義真,移封淡路國,為從四位下,淡路守領淡路、和泉十二萬石領地,島津藩藩主,島津光久,所屬琉球移交合眾國,補石高二十萬石於尾張,鬆前與宗氏可選一人為堺市和議眾,島津一門可擇一子弟為名古屋和議眾。”

  三位藩主紛紛跪地謝恩,鬆前藩在合眾國開發庫頁島的時候就與合眾國有聯絡了,在合眾國進入蝦夷地的時候,鬆前藩有過抵觸,但在中日達成租界協議後,鬆前藩很快沉醉在走私貿易的高利潤之中,多次為合眾國掩護違反租界協議的事情,此次倒幕之戰也派遣兵馬支援,遠道而來。

  對馬藩一直以來為幕府操持日本對朝對華貿易,與合眾國關係很深,也派兵助戰,這二藩都是沒有功勞卻有苦勞的,對馬藩與鬆前藩都沒有確定的石高,但幕府以十萬石大名待對馬藩,以兩萬石大名對鬆前藩,考慮其功勞,而且移封還要拆居城、轉移領民,因此加封到十二萬和八萬石。

  為這二人選擇的封地也是極好的,和泉國位於近畿平原,堺旁邊,土地肥沃,淡路島則是四國與近畿平原之間的交通要衝,兩地加起來石高大致二十萬石,正好封賞。

  “接下來就是按照功勞分配領地了。”阿海笑了笑,對眾人說道。

  經過了前麵的事情,眾人已經不敢再放肆了,阿海說道:“既然諸位不說話,那便我說,諸位來看了,為了這八百萬石高的領地,這幾日我可以愁白了頭呀。

  河原田兵衛,此戰居首功,賜領地六十五萬石,進占佐渡之功,另賜十萬石,合計七十五萬,領伊予、讚岐兩國,另領近江國二十萬石。”

  阿海率先宣布了首功之臣的封賞,河原田兵衛總計得封七十五萬石,兼領兩國,外加飛地,兩國都在四國島上,飛地則在京都之東,與幕府所在的美濃相對,關原之側。這就是阿海的分封原則,首先,四國屬於三本槍,其飛地都在京都左近,一來控製天皇和朝廷,二來則是在下一次戰爭的前線,三來,近江雖然不是近畿平原,但也是富庶之地,這一國便是超過八十萬石,在所有的令製國裏也是罕見的。

  三本槍是合眾國一脈出身,與商人一樣,都是日後介入日本的重要一環,必然分封在關鍵之地,但也不能隻顧合眾國,不顧其自身利益,因此讓其擁有四國島這一穩固後方,在前線亦有利益才是根本。

  “島津光久,此戰居次功,賜領地五十五萬石,令補償琉球二十萬石,合計七十五萬,賜尾張一國,美濃二十三萬石。”阿海宣讀了第二個。

  島津光久是雖然戰功不顯,卻是促進此次倒幕聯盟的關鍵人物,重賞也算是千金買馬骨,而其新封地所在的尾張、美濃都在濃尾平原上,富庶是富庶,但卻是正兒八經的前線,也是無險可守的。

  “長州藩藩主毛利綱廣,後藤信誠,高澤平三郎,三位並論軍功第三,各賞領地五十萬石,且補償長州藩下關七萬石,賜毛利綱廣伊勢一國,賜後藤信誠阿波一國,令領近江三十二萬石,賜高澤平三郎土佐一國,近江二十八萬石。”

  毛利的新領地在伊勢,正好五十七萬石,也屬於濃尾平原,與島津光久並肩,而後藤與高澤二人在四國各自有一國,其餘領地在近江與河原田兵衛交界,接下來,阿海把伊賀、誌摩、三河分別賜給了來自九州島的外樣強藩大名,而與合眾國、三本槍交好的則分了近畿的領地,形成了三本槍護住近畿,外樣強藩頂在濃尾的局麵,但交好的大名之間領地也交界,除了避免內鬥,也讓其擰成一股繩,以免被幕府個個擊破。

  受封二十萬石的大名很快被阿海宣讀完畢,其餘的交由後藤小五郎宣讀,一開始就參戰的大名普遍分了二十萬石以上,登陸長州之後參戰的,多的二十萬,少的三五萬,而除了這些大名,一些在戰爭中戰功卓著的大名家臣、武士甚至於浪人都有分封,有些家臣得到的領地比藩主都多,顯然,阿海是按功勞來分的,而最少的一個足輕頭,出身浪人,因為斬殺武士七人,受封三千石,而受封名單中也有後藤小五郎,他因為讚畫之功受封五千石,還是在肥沃的近畿平原,京都左近,讓人不禁側目,因為很多人傳言是因為他在棋局中贏了總裁決才受封的,好在隻有五千石,也沒有人說什麽。

  但是隨著分封的進行,大名們感覺不對勁了,因為分到那些三五千石領主的時候,還有多達三百五十萬的領地尚且沒有主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近畿平原等肥沃之地,雖然阿海提前說了,要給天皇一些領地,以免其過的太慘,但總不會給這麽多吧,當阿海親口宣布,天皇禦料地增加攝津十萬石的時候,眾人才是問出那個問題,剩餘的三百萬石的石高,總裁決殿下要如何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