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李二決定親征遼東
作者:龍虎三條尾      更新:2021-01-02 10:55      字數:2204
  “其一,大唐若直接出兵討伐百濟,會使得高句麗有足夠時間做好準備,加強防禦,加建工事,堅固城牆。”

  李積輕輕幹咳一聲,分析著。

  “其二,百濟與倭國關係良好,許多百濟王族、貴族成員與倭國皇族聯姻,若大唐直接出兵征討百濟,倭國不會置之不理,定會出兵支援。到時,我大唐軍隊或許會陷入高句麗、百濟與倭國圍攻之中。”

  “其三,百濟二麵環海,若直接出兵征討,必須有大量水軍、戰船。大唐水軍相對較弱,又甚少海上作戰,必須提前做好訓練才行。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不能短時間內出擊百濟。”

  “綜上所述,若貿然直接出兵征討百濟,恐怕不會取得應有的效果。相反,若直接出兵征討高句麗,所取的效果大很多。若滅了高句麗,百濟不攻自破!”

  聽了李積的分析,李二讚成的微微點頭。

  有不少大臣也點頭讚同。

  “陛下,英國公所言不無道理,但臣認為若先滅百濟,有新羅協助,不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至於倭國,不足為患。”李在古看了一眼李積,然後看著李二,又出聲說道,“據臣所知,倭國內部四分五裂、民生調蔽,大部分民眾沒受到教化,其一心仰慕大唐之威,仰慕大唐文化風俗,不敢與大唐作對。若倭國敢與大唐作對,便趁勢將其滅掉!”

  “齊國公勇猛過人,我等皆知,可是倭國與百濟唇亡齒寒,絕對不會眼睜睜看著大唐滅掉百濟而無動於衷,換言之,倭國絕對會出兵支援百濟。”李積據理力爭。

  “至於趁勢滅掉倭國,更不可取。倭國雖弱,但其遠離大唐,有大海相阻隔,目前大唐水軍戰鬥力不足,甚少渡海作戰經驗。即使渡海作戰成功,攻入倭國,將其滅掉,但難以馴服。大唐軍隊不可能長時間駐守倭國,若大唐軍隊離開倭國,其國民必反。”

  “倭國與大唐文化風俗不一樣,即使暫時攻占,也難以長時間統治。齊國公方才也提到,倭國如今仰慕大唐之威,仰慕大唐文化風俗,還不如遣使繼續與其交好,同時令其派出使者來大唐學習大唐文化風俗。大唐可教化倭國,令其實行大唐文化風俗、行政,等蕩平高句麗、百濟之後,倭國便會臣服。”

  “英國公所言雖有一定道理,但我堅持己見!”李在古不以為然道。

  李在古與李積所說的話各有各的道理。

  兩人的意見雖然不一樣,但並沒有因此怪罪對方,也沒有因此結怨。

  兩人的心胸不會如此狹窄,更何況,兩人都明白,彼此所提出的意見,都是站在大唐這方,都是為大唐著想。

  意見相左,並沒有影響彼此關係。

  兩人沒有繼續爭辯,而是看著李二,等著李二定奪。

  其他大臣也滿眼期待地看著李二,都等著李二的最終決定。

  李二沉思片刻,朗聲道:“朕心意已決,不日出兵征討高句麗!”

  最終,李二還是選擇接受李積的建議。

  李二也認為先滅掉高句麗,百濟便會不攻自破。

  褚遂良看到李二心意已決,唯有不再出聲。

  畢竟,支持出征的李在古和李積所言也有道理。

  不趁機收複遼東,拖延下去,恐怕日後更難有機會。

  忽然,李二站了起來,朗聲道:“朕要禦駕親征,親自收複遼東!”

  李二此言一出,在場的大臣臉色大變。

  大家你眼望我眼,頓時不知道該說什麽才好。

  李二看到大家不出聲,淡淡道:“諸位為何不說話,是不相信朕?”

  還是沒有人接話。

  大殿中一片安靜,氣氛也有些尷尬。

  在場的大臣心裏都明白,李二之所以有親征的想法,主要是為了證明他。同時,也是為了證明他對征討高句麗的堅定決心。

  有大臣一開始是質疑的,但很快變成了感慨。

  他們看到如今的李二已是兩鬢斑白,眼角的皺紋和說話的氣力都不複當年。

  李二登基當皇帝已經有二十年,這二十年來,他沒有親自帶兵打仗了,如今的他還能夠馳騁疆場?

  “朕當年統一天下,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都是朕的手下敗將,還能害怕一個泉蓋蘇文?”李二繼續道。

  大臣們還是一片安靜。

  李在古本想出聲勸說李二不要親征,可他還是了解李二的。

  李二之所以提出親征,自然是經過深思熟慮,不會隨便改變主意。

  就在這個時候,褚遂良打破了沉默:“陛下,高句麗雖罪行嚴重,陛下若要討伐,可派幾員猛將便可!以陛下的天威,不用親征,也可以打敗高句麗。況且,太子繼位不久,若陛下遠離國土去遼東征戰,會令朝廷上下擔心,令百姓擔心。臣懇請陛下三思!”

  李二瞥了一眼褚遂良,板起臉來:“如今大唐盛世,萬國來朝。曾經實力強大的突厥、吐穀渾、高昌、伊吾等國都成了大唐國土;吐蕃、焉耆、於闐、龜茲、林邑、婆羅門等國都臣服於大唐;契丹、回紇、靺鞨等部都拜在朕腳下;甚至連遠在極北的結骨國國王也親自來到大唐要求加入大唐,做大唐臣民。如今大唐設在異族部落的羈縻府多達八百多個。可高句麗竟敢破壞盟約,不將我大唐放在眼裏,不將朕放在眼裏,朕一定要親自將其滅掉!”

  “陛下,臣……”

  “朕心意已決,無需多言!”李二打斷褚遂良。

  褚遂良嘴角動了動,有話要說,但還是忍住。

  李二瞥了一眼褚遂良,想到褚遂良也是為自己好,神色和語氣有所和緩道:“朕知道諸位是為了朕著想,可朕之所以決意親征高句麗,並不是一時之氣。高句麗的問題,朕不希望留給下一代。”

  聽到這,沒有大臣再反對。

  大臣們頓時明白,李二是認為心立的太子李治性格懦弱,擔心百年之後李治沒有完成收複遼東的能力,所以才力排眾議,決定東征高句麗。

  從南北朝到隋唐,高句麗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李二希望這個心病在他這一代能夠解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