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咎由自取死不足惜
作者:龍虎三條尾      更新:2020-12-25 11:35      字數:2288
  李承乾六歲未到,李二便安排儒學大家陸德明教導他。

  李承乾十二歲時,李二便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其處理政務的能力。

  李承乾年歲漸長,越來越叛逆,甚至不遵循法度,李二煞費苦心地試圖將他引回正道,因此委派了多位大臣輔助李承乾,甚至知道李承乾因為自己寵愛魏王李泰而擔心儲位不穩之後,即刻任命魏征為太子太師以表示他沒有廢儲立其他皇子的想法。

  直至最後,李承乾犯下了謀逆不遂的滔天大罪,李二痛心失望之餘仍要絞盡腦汁保住李承乾的性命。

  李二身為大唐皇帝,身為天可汗,為了李承乾,基本做到了作為父親該做的一切。

  或許,有人認為造成李承乾的淒慘下場,要怪李二的過於寵愛,讓李承乾承擔太大壓力,也使得他的內心較為脆弱!

  這種觀點其實是替李承乾的自私、脆弱開脫罷了。

  有些人做錯事就覺得自己是個例外,喜歡把責任推給別人。犯錯的人很多,承認自己做錯的人很少。做錯事後,把責任推卸給別人的人就是自私鬼,就是懦夫。

  李承乾的下場看似無奈,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他寵幸男寵,與宦官玩樂,引進突厥群豎,殺弟弑師,逼宮謀反,每一件事都荒唐至極,完全就不是一個儲君該有的做法。

  若李承乾真的繼承帝位,以他這種性格,到最後也會成為一名暴君或昏君。

  李承乾的命是保住了,但慫恿他起兵逼宮,試圖謀反的侯君集、李元昌、杜荷和趙節一一被處死。

  李二念及侯君集曾經為大唐立下的功勞,本想饒其一命,但是群臣一致反對,都進諫要嚴懲侯君集,將其處死。

  群臣認為,侯君集所犯之罪,乃是天地所不容,必須處死,否則大唐律法成了擺設。處死侯君集,也是要給其他文臣武將一個警醒,不是因為你立功多大,隻要謀逆,隻有死路一條!

  甚至,有不少大臣諫言,要求李二株連侯君集整個家族。

  這個時候,沒有人站出來替侯君集求情。

  就連當初幫助過侯君集的岑文本也不再吭聲。

  岑文本不但沒有站出來替侯君集求情,反而與其他大臣一起聯名上書,極力要求誅殺侯君集。

  沒有人知道岑文本為何會這樣,當初據理力爭要保存侯君集,如今卻落井下石。

  具體原因,也隻有他自己才知道。

  掉在井裏的侯君集沒有看到救命草,隻看到一塊塊石頭往下扔。

  李二念及侯君集在玄武門事件中幫了自己不少忙,又念及他為大唐開疆辟土中立下過功勞,便親自到獄中見侯君集最後一麵。

  侯君集跪在地上,老淚縱橫。

  他知道,他落到這個田地,都是咎由自取。

  要怨就隻能怨自己私心重,野心大。

  “君集啊,朕念及你曾經是對國家有過大功之人,本想饒你不死,奈何群臣進諫,說你所犯之事,實屬天地所不容,不殺你不行。”李二看著侯君集,神色傷心。

  “臣自知罪孽深重,不求陛下原諒,唯求陛下念及臣為陛下、為大唐立過功勞,乞求留下一子送終。”侯君集涕淚橫流,磕著頭道。

  “朕答應你!”李二不假思索道。

  很明顯,李二早已做好決定,不打算將侯君集一家人全誅殺。

  “謝陛下!”侯君集磕了幾個響頭。

  李二回去後,下旨赦免了侯君集的夫人和小兒子。

  這也算是給這個曾經追隨自己,為自己、為大唐立過不少功勞的老部下一個安慰,讓其死得瞑目。

  侯君集押上刑場的時候,表現得還算是一條漢子。

  在即將被斬頭之時,他十分平靜,沒有懼色,沒有流淚,也沒有呼天喊地。

  身為大唐猛將,本應死得更有意義,奈何侯君集選擇了一條歪道,最終窩囊地死在刑場之上。

  縱觀侯君集一生,本來能夠飛黃騰達,甚至位極人臣,奈何他不懂得珍惜,心胸狹窄,貪財好權,野心過大,而情商不足。

  侯君集的能力不差,可惜情商過低。

  遇到少少挫折就開始怨天尤人,認為自己能力大、功勞大,別人不允許辜負他。

  自己做錯事,沒有得到封賞,就開始埋怨同僚、埋怨聖上。自以為能力大、功勞大,朝廷必須重用他、封賞他,而沒有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

  心裏落差太大,令到他認為以他的能力就應該獲得更多、更高權力。

  因此,他有了謀反的野心。

  也正是他情商不高,隻認為能力大、功勞高,看不起別人,搞不好同僚之間的關係,從而到死前沒有大臣願為他求情。

  侯君集與李承乾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己做錯了事,把責任推給別人。

  生而為人,總有自私的時候。

  但是!

  過度的自私,不但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

  李二除了想饒侯君集不死,也想過饒李元昌不死。

  同樣的結果是,大部分大臣進諫要求賜死李元昌。

  以高士廉、李積等重臣為首,聯合其他大臣上書李二,要求朝廷必須賜死李元昌,以正典法。

  高士廉、李積等人的諫言用詞激烈,認為李元昌苞藏凶惡,圖謀逆亂,罪孽比燕王劉旦還要深重,挑釁陛下與太子關係比楚王劉英還要嚴重。李元昌的所作所為,是天地之所不容,人臣之所切齒。即使是用盡五刑也不足以抵其罪罰,死九次也不能贖其罪。

  若陛下不賜死李元昌,難以服眾。若李元昌不處死,大唐律法便成了擺設。

  李二唯有賜元昌自盡於家中,其妻妾、子女籍沒,國除。

  侯君集和李元昌被處死後,輪到了杜荷。

  杜荷沒有強大後台,也沒有立過什麽功勞,自然是死路一條。

  當初李二之所以將城陽公主下嫁於杜荷,完全是看在杜如晦的麵上。

  杜荷憑借其父親聲望而貴為駙馬都尉,隻要不惹事,必將安享一生。

  無論是對杜荷還是對他的英年早逝的父親,李二都沒有半點虧待。

  可惜的是,杜荷不愛惜自己,放著自己大富大貴的安穩日子不過,偏要與侯君集、李元昌等人慫恿李承乾謀反,自然是自尋死路。

  李二下旨處死杜荷之時,沒有任何猶豫。

  杜荷因謀反罪被斬首後,城陽公主改嫁薛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