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餐桌之上
作者:落筆詩      更新:2020-03-03 14:54      字數:3343
  #天邊夕陽再次映上我的臉龐,再次映著我那不安的心,這是什麽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涼,那無盡的旅程如此漫長……#

  寧夏從皇宮出來,差不多到了後世的六點左右,緩緩走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隨意哼唱著《故鄉》這首別有意境的歌曲,也許此刻的心情也隻有它可以傳達吧。

  鹹陽的傍晚,風景格外入眼,火燒雲燒紅了半邊天,紅雲之下,一人字形大雁向著天邊漸行漸遠。

  一聲聲雁鳴響徹恒宇,悲婉而不失方向,痛苦卻又飽含希望,或許它們也在為這人間鳴不平,替百姓訴疾苦吧。

  街道四周寧靜異常,這裏沒有工業的喧囂,沒有人群的喧嘩,也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

  行人忙忙碌碌,來來往往,都朝著家的方向趕。臉上雖然掛著擔心,不過卻也伴隨歡聲笑語,遇到熟人,也會說說笑笑……隻是不知道,這樣的寧靜祥和能持續到何時,戰亂之地又是怎樣的“人間地獄”……

  當權者間的戰爭,卻要百姓來買單,在這個世界能活著就是最大的夢想,而天下太平則是奢望。

  寧夏搖搖頭,眼神中透露著堅毅,一個想法在心中漸漸萌芽。

  “既然要有所得,那必會有所失,這個世界我想改變”!

  堅定了信念,有了目標,並為之付出不懈努力,這就是寧夏身上特有的品質,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世界真的會因他而有所改變。

  ……

  蒙府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雖然距離鹹陽宮有些遠,不過好在四周沒什麽彎彎繞繞,偌大個建築群,寧夏一眼就能認出。不然,他可能還會迷路。

  “公子,您回來了,將軍請您去正屋”。

  來到門口,蒙府的侍衛便主動上前打招呼,他們都接到了蒙武的命令,對寧夏不得為難。

  “嗯,多謝侍衛大哥,我這就過去”。

  大門的正方向,北麵建築麵積的盡頭,就是正屋所在的位置,坐北朝南便是這個建築的特點。

  昨晚他剛去過一次,隻要進門沿著路度過風屏一直朝北走就可以抵達,這點自然是難不住寧夏。

  “公子”

  “公子”

  ……

  走在路上,家丁丫鬟紛紛向著寧夏打招呼,寧夏也一一點頭回禮。隻是他有些疑惑,到底是發生了什麽事,居然讓他們對自己的態度轉變了這麽多,現在對自己的熱情和早上看到自己的懼怕完全就是天與地的差別。

  “你回來了?還沒吃飯吧,快過來坐”前腳剛跨進門,就聽到蒙武的招呼。

  此時大家都各自盤坐在屬於自己的食桌前,也僅僅是坐著,桌上沒有擺放任何吃食。

  看樣子他們都在等自己,而且好像已經等候很久了,因為桌子邊上的小丫頭都餓哭了,哭喊著要吃東西。

  古人對於地位區分很嚴格,吃飯時,男女不可同桌,一人一桌,分而食之,且坐次也有嚴格要求。

  在座的都是這個家庭的主要成員,除蒙武以外,還有兩個女人,一個孩子,而蒙氏兄弟不在。

  年歲較大的應該是這個府邸的女主人,也就是蒙武的夫人,蒙恬兩兄弟的母親,二人坐於上桌位於廳堂正中,蒙武位右,女人在左;

  正在哄孩子的女子,看起來年歲不過18,寧夏猜測她是蒙恬的妻子,因為曆史上的蒙恬和秦王在同一年出生,算起來現在也差不多21左右,娶妻生子在正常不過。反正肯定不會是蒙武的小妾,這一點寧夏絕對可以肯定。而哭鬧的小丫頭便是他們兩的孩子,二人則坐於下左。

  ……

  也許大家會有疑問,古人不都是男尊女卑,男左女右,左為尊右為卑的嗎?那為何兩個女人都坐於左邊,而不是右邊呢。

  其實,實則不然,古人有“尊左”思想不假,但卻有時代區分。

  在我國先秦以前官製其實是右尊左卑的,《禮記?王製》中有所記載:殷人學國老於右學,學庶老於左學。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在商朝,大學是一種學府,是官宦人讀書的地方,有錢人的孩子上大學,沒錢的就不上學。古人以這樣的對比來襯托出“右尊左卑”的思想。

  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也有記載: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藺相如功勞很大,被君王拜授為上卿,地位比廉頗還高。至於無出其右的成語,更足以說明中國也曾有尊右傳統。

  而這種“尊右”傳統一直延續到東漢結束,自那以後才逐漸形成“尊左”趨勢。

  這也就是為何兩個女人坐於左邊而食的原因。

  ……

  讓別人一家老小等自己吃飯,這讓寧夏心裏很是過意不去,也有些受寵若驚。

  “對不起,對不起,小子來遲了,小子向各位道歉”寧夏來到廳堂之中,麵向大家屈身行禮道歉。

  “哎,使不得,使不得,公子快快起身”。

  “是啊,公子莫要此般客氣”。

  在座的兩個女人,紛紛起身還禮,或許在這個世界決定一切的隻是地位吧。

  “好了,可以上菜了,你過來坐這裏,老夫有話問你”。

  蒙武發話了,作為一家之主,說話自是有其分量,下人得到指示,紛紛呈上今晚的吃食,兩個女人也都落座,準備起筷吃飯。

  其實,在這個時代,筷子不叫“筷子”,而被稱為“挾”,待秦王統一六國之後成為“箸”。“筷子”一稱,到了明朝中期才被普及叫法。

  而寧夏則聽蒙武的話,坐於他的下方,與女子和小孩所在那桌遙遙相對,看來男女之前確實有條分水嶺啊。

  晚飯很豐盛,有酒有肉,有菜有水果,還有酒。

  肉好像是羊肉,遠遠就能聞到羊膻味;至於菜的話,寧夏不認識,不過味道吃起來還可以,甘苦甘苦的;水果看起來像是荔枝,也有梨;酒的話,就像渾水那般,而寧夏雖然一直對酒不感冒,可還是嚐了嚐,感覺沒啥味道。

  滿滿一桌子食物隻是一個人的吃食,不過分量都不是很足,當然一個人足夠吃。

  “小家夥,老夫先敬你一杯,祝你日後加官進爵,平步青雲”。

  “小子謝過將軍,將軍請”。

  蒙武對自己的態度,似乎也改變了許多,不像昨晚那般強硬,相反還有親近自己的意思,隻是寧夏不知道是什麽事使得他有如此轉變,當然他也懶得猜。

  “小家夥,不知你能否幫老夫解答一下心中疑惑”。

  一杯酒下肚,蒙武撫摸著自己花白的胡須,輕聲試探著,語氣平淡,卻又給人毋容置疑的感覺。

  蒙武的神情異常嚴肅,眼神牢牢鎖定寧夏,好像在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對接下來要說的這件事情的重視。

  寧夏被他的眼神“灼傷”,有些呆滯,難道這是又要審犯人的節奏……

  在寧夏思考的空隙,蒙武接下來的話,讓他心中的不快頓時消減了不少。

  “小家夥某要誤會,老夫並不是責怪你,老夫隻是比較好奇,還希望你別和老頭子我計較”。

  “哦哦,將軍言重了,是小子誤會將軍意思了,小子自罰一杯”。

  寧夏拾起桌上的酒杯,便一飲而盡,這一切都被蒙武看在眼中,隨即滿意的笑了笑。

  對於寧夏而言,一向奉行的原則就是,人如何待我,我便如何待人。

  既然蒙武沒有要為難自己的意思,也放下了身段向自己道歉,那自己就放下之前的成見和他好好相處便是。

  酒喝也喝過,嫌隙解也解開,也是時候辦正事了“將軍請講,小子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好!你能否給老夫說說,你是如何知道“皇帝”的,這個稱諱老夫在這之前從未有所耳聞”。

  嗬,原來就是因為這啊,我還以為有啥大事呢?哎,不對,他是怎麽知道“皇帝”的,我記得之前他對秦王的稱呼都是王的啊。

  還有,剛才在回來的路上,遇到了幾個百姓,他們好像也提到過“皇帝”。隻是由於自己著急回家,所以才沒有停下來細聽。

  可之前,明明自己見過的宮女妃子都是稱呼秦皇為“王”的啊,除了安公公以外,自己還真沒聽過別的什麽人稱呼“皇帝”的。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不知將軍是如何得知“皇帝”二字的,又是如何得知此稱諱由小子提出”。

  寧夏想弄清楚,那件事是不是提前發生了,如果是,那可能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希望自己的猜測是錯誤的。

  可接下來蒙武的回答,讓他猶如五雷轟頂的感覺,這次麻煩大了。

  “你啊,老夫問你,你倒是又問起老夫來了。也罷,老夫告訴你吧。今日早朝之時,王上,不,皇帝陛下就宣告了一份諭令,大概意思就是,從此以後整個秦國都必須替換原來“王”的稱呼,改為“皇帝”。

  而且今早安公公帶來給你的諭旨中不也提到了,“皇帝”是由你進獻給皇帝陛下的,因此才對你封賞的,難道你忘了?所以老夫就尋思著,來問問你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因為現在整個朝堂之上都在為此爭論不休,文武大臣之間吵的不可開交,陛下為此也很是心煩氣躁”。

  完了,完了,還真是這樣的,實在是有些出人意料啊,接下來,可能有得頭疼了。

  還想著秦王隻是讓身邊親近的人這麽稱呼於他,讓他過一把幹癮而已,畢竟從自己第一次稱呼他為“皇帝陛下”的時候,他就對此流露出炙熱的向往。隻是沒想到他的心竟然這般大,現在就稱皇!

  在現在這種局勢中稱皇,實屬於不明智之舉。且不說以現在秦王的功績就想要比肩三皇五帝,那純粹就是天方夜譚,那些酸儒文臣不用口水淹死他都說不過去。

  再者,你若稱皇,六國又該如何自處,假如就因為此事而讓六國再次聯合,對抗蠶食秦國,那又該如何……

  哎,實在是操之過急啊,我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