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三陣
作者:千江花火      更新:2020-05-03 01:42      字數:10157
  國古代陣法

  許多剛進入部隊的新兵對於部隊進行隊列訓練十分不理解,認為現代戰爭中部隊整齊的隊列在實戰中根本沒有任何作用,尤其是對於思想活躍的,學曆能力比較高的新兵更是如此。而帶隊的基層軍官也往往說不清楚隊列訓練的意義何在。所以出現了訓練不積極等一係列負麵效應。下麵我就詳細講講隊列是怎麽產生的。。。

  隊列不是憑空產生的,隊列的出現是有著實戰意義的。。。如果溯源的話,現代隊列的遠親應該是冷兵器戰爭時代的“陣”,一提到“陣”,我們可能往往想到“楊家將”、“水滸傳”等評書,舊中所描繪的什麽“天門陣”、“八門金鎖陣”、“二元混一陣”。戰鬥時,隻要敵將一衝入陣中,陣中就會飛沙走石,黑霧彌漫,喊殺陣陣,從而被困入陣中。總之,在我們普通人看來是玄了。。。實際上這是家把古代軍陣神話了,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胡謅八扯。。。

  “陣”是存在的,陣法是一種戰鬥隊形的配置,在古代戰爭短兵接戰的條件下,為著要求戰場上統一的指揮和協同動作而產生的。中國古代很講求陣法,代有傳書。按照我國對古代軍陣進行鑽研的軍事學博士金玉國對“陣”的定義如下:所謂“陣”,就是軍隊在投入戰鬥時,根據地形條件、敵我實力等具體情況而布置得戰鬥隊形,從基礎的一兵、一伍、一列開始,一直到全軍,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縱橫”。換句話說,陣就是各種戰鬥隊形的排列和組合。最早的陣應該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活動之中。在我國奴隸社會中所使用的陣,在今天已經大多數湮沒在歲月的流逝之中,我們僅能通過古代典籍來對當時的陣進行模擬、研究。。。下麵筆者就介紹一些典型的或者機在比較詳盡的陣法。。。

  戰國時期集先人之大成,將春秋以前的古陣總結為十陣。這“十陣”分別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等。水陣和火陣講的是水戰和火戰的戰法,不是單純的戰鬥隊形,所以孫臏十陣實際上隻有八種基本的戰鬥隊形。。。

  方陣:方針是冷兵器時代,軍隊戰鬥的最基本隊形。大的方陣都由小的方陣組成,這就叫“陣中容陣”,孫臏認為方陣應該“薄中厚方”,就是說方陣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間兵力少,可以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禦敵人進攻,方陣是一種攻防比較平衡的陣型。指揮等金鼓旗幟一般部署在方陣的後方。

  圓陣:圓陣是為了進行環形防禦的。金鼓旗幟部署在中央,沒有明顯的弱點。

  疏陣:疏陣即疏散的戰鬥隊形,方陣圓陣等均可疏開為疏陣。疏陣加大行列間距,通過多樹旌旗、兵器、草人,夜間多點火把,以少數的兵力顯示強大的實力。

  數陣:數陣就是密集的戰鬥隊形,集中力量進行防禦和進攻。

  錐形陣:就是前鋒如錐形的戰鬥隊形,錐形陣必須前鋒尖銳迅速,兩翼堅強有力,可以通過精銳的前鋒在狹窄的正麵攻擊敵人,突破、割裂敵人的陣型,兩翼擴大戰果,是一種強調進攻突破的陣型,錐形陣又叫牡陣。

  雁形陣:所謂雁形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者向後梯次排列的戰鬥隊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是一種用來包抄迂回的陣型,但是後方的防禦比較薄弱。而向後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則是保護兩翼和後方的安全,防止敵人迂回,如果兩翼是機動性比較強的騎兵,則在靜止時,可獲得處於中央步兵的保護與支援,而又可發揮進攻騎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亞曆山大在印度進行的會戰就是近似於這樣一種隊形。

  鉤形陣,鉤形陣正麵是方陣,兩翼向後彎曲成鉤形,保護側翼的安全,防止敵人迂回攻擊後方指揮金鼓之所在。

  玄襄陣:這是一種迷惑敵人的假陣,隊列間距很大,多數旗幟,鼓聲不絕,模擬兵車行進的聲音,步卒聲音嘈雜,好像軍隊數量巨大,使用各種辦法欺騙敵人。

  而令人汗顏的是,在這方麵的研究,確是日本人占據領先地位,在許多日本所出的三國遊戲和影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孫臏十陣影子。。。

  三國時期諸葛亮入蜀主政平定南蠻之後之後,蜀軍的主要作戰對象主要是曹魏的步騎兵聯合部隊,作戰地域主要為山地,而蜀國缺乏馬匹,於是諸葛亮排練“八陣圖”。

  八陣實際上是三國時代以前早已存在的陣法。孫子有八陣,孫臏在中也有篇,到了東漢作戰訓練中普遍使用八陣。諸葛亮從蜀國步兵為主力等實際出發,在原有的古八陣基礎上創新真的陣法,繪製陣圖,最終形成“八陣圖”,用以訓練蜀軍。

  所謂陣圖,就是將陣法繪製成圖形,畫在錦上、紙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觀的實物,這就是陣圖。諸葛亮紀錄陣法的文字沒有流傳下來,八陣圖在唐代就已經失傳。但是據說諸葛亮曾經壘石作八陣圖,據說魚腹江邊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遺跡,就是諸葛亮所遺留的八陣圖,結合關於諸葛亮八陣圖的隻言片語,進行合理模擬,現代兵家認為八陣是一種集團方陣,每個八陣都具有八個小陣分布在中央的中陣四周的八個方向上,八陣的中央是大將,金鼓旗幟,以及直屬的兵馬,這就是中陣。每個小陣都有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等代號。這就是中的“陣數有九”的說法,所以宋代還有將八陣叫做九軍陣。

  而每個方向的陣編組為六小陣,中陣編組為十六小陣,整個大方陣共有六十四小陣,正好符合魚腹江壘石遺跡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的數量。大方陣之後可能還有遊騎構成的二十四小陣,一共是八十八小陣。這些小方陣可以是

  騎兵、步兵、車隊,由幾十到幾百不等組成,前排為弓弩手、中間為長兵器手、後排為短兵器手八陣為了遲滯敵人進攻,發揮蜀軍弩兵的威力,在防禦時還設置衝車、鹿角、鐵蒺藜等障礙。

  諸葛八陣屬於防禦性陣型,好處是沒有部署上的弱點,任何方向遭受攻擊,整體大陣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變,一處遭到攻擊,兩翼相鄰的陣可以自動變為兩翼,保護支援遭受攻擊之陣。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首先就是,這樣複雜的諸葛八陣需要大量時間進行訓練,而且機動性較差,為了保持陣型的完整,前進時不允許奔跑,後退時不能猛跑。這就是中的“以前為後,

  以後為前,前無速度,退無遽走”。所以說八陣是一種防禦性質的十分保守陣型。無大敗,取得大勝同樣也很困難。諸葛亮六出祁山,薑維同樣多次攻打魏國,無大敗也無大勝,不能說和蜀軍采用八陣進行作戰毫無關係。

  但是個人認為以上僅僅是諸葛八陣的基礎或者原型,因為依靠這樣一種僵化的陣型,以蜀國薄弱之力與曹魏抗衡幾十年無大敗,就仿佛並不可能,而與其傳頌了千年的諸葛八陣地位也不相稱,而且作戰地域屬於山地環境,而八陣更適合於步兵在平原作戰。。。所以個人認為,諸葛八陣應該有許多變化,當陣地上有溝坎,林木等限製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而且行軍時,進攻時應該有各種變陣,不過由於資料所限,更加深入的研究諸葛亮八陣相當的困難。。。而且個人認為所謂諸葛八陣不僅僅是作戰陣型,而是通過“八陣圖”的訓練,將蜀軍作戰指導思想、編製、訓練等滲透給蜀軍。。。

  而唐代的李靖則是在諸葛八陣的基礎上,編練六花陣。。。所謂六花陣,就是像“六出花”的陣型。中軍居中,中軍周圍分布前軍、左軍、左虞侯軍、後軍、右軍、右虞侯軍,據記載,六花陣有圓陣、方陣、曲陣、縱陣、銳陣等陣型,這五種陣型各有五種變化,共有二十五種變化,大將可根據不同的敵情、地形、攻防等需要采用不同的陣型。這也是我為什麽認為諸葛亮的“八陣”,還會有各種變化的原因之一。。。

  宋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而自身又缺乏足夠的數量與質量的騎兵,為了在平原上以步兵主力抗衡遊牧民族的騎兵。所以,曆朝曆代中宋是最重視陣的朝代了。。。不過,宋代實行的是“將從中禦”,每次將領出征,皇帝必然“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製便宜,主帥遵行,貴臣督視”。。。為了更好的控製領兵出戰的將領,往往在出兵前授予將帥陣圖,在深宮中規定前線的具體戰法。所以,北宋統一之後於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大多以失敗而告終。。。而自宋以來,陣型的發展逐漸趨於保守。記載,宋軍常用的陣型主要有常陣、平戎萬全陣、和本朝八陣。。。

  常陣:北宋軍隊征戰,往往把部隊分成前鋒、後衛等各個部分,由各個部分分別組成的陣型,被稱為“常陣”。換句話說北宋軍隊征戰,往往將部隊根據戰術目的分成各個部分,組成“常陣”,然後組合在一起,進行戰鬥。它包括以下諸陣:先鋒陣、策先鋒陣、大陣、前陣、東西拐子馬陣、無地分馬、拒後陣、策殿後陣等。

  先鋒陣,是由前鋒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前鋒部隊類似於現代的前衛部隊。前鋒的任務是“禦奔衝,陷堅陣,擊銳師”,因此北宋也同曆代一樣,“選精兵,置先鋒陣”。

  策先鋒陣,是由策應先鋒的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置陣在先鋒陣後”。此陣由“騎將一員統之”。當“先鋒抗敵或兵勢不支,則策先鋒為應援”,以製敵“奔突”。

  大陣,亦稱中軍陣,是由主力馬、步軍所組成的戰鬥隊形。一般成長陣或方陣。排陣時,“以步軍槍刀手在前,雜以旁牌、標槍,當陣麵聯布、木拒馬,或間以大車,謂之‘陣腳兵’”。而強弓勁弩在其後排列。同時,“一陣開四門,騎兵居其中,候出戰,即開門放戰隊出”。總之,主力是以“車營”的形式,排成四麵防敵“戎馬突馳”的陣勢。需要出戰時,四麵開門,放“戰隊”出戰。

  前陣:

  是部署於“中軍大陣之前”的奇兵。說,“當敵以正陣,決勝以奇兵,前後左右俱能相應,則常勝而無敗”。。。還引述風後握奇圖和遼軍布陣之法,認為奇兵數應占大陣兵數1/3左右。

  東西拐子馬陣:

  這是直接保護大陣的一種布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之所以置此陣,是鑒於“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麵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陣,以為救援”。此陣兵力數目,也是量大陣兵的人數而為之,且臨時抽揀而成。

  無地分馬:

  是中軍大陣所控製的機動部隊。布置在“大將軍營陣”的四周,“備緩急驅使”。其兵由各指揮所組成的戰隊裏抽調。機動部隊的多少,“臨時分置,無定數”。

  拒後陣:

  亦稱“殿後”,是由後衛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布陣於中軍大陣之後,以防敵人從後麵襲擊。宋人認為,在“軍陣之製,糧道居後”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糧道斷絕”,布拒後陣很有必要。說,宋太宗對遼幾次作戰的失敗,都與“糧道”被敵“斷絕”有一定關係。因此,從真宗開始,則注意置“兵殿其後”,以便“緩急用之,無腹背受敵之患”。

  策殿後”陣:是由策應殿後的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它在拒後陣與主力之間布陣。

  平戎萬全陣:

  是宋太宗趙光義親自製作並授予大將軍的,所以頗受重視。平戎萬全陣是由前後左中右五軍組成,約十七裏見方的正方形大陣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陣勢的中央,加強戰車,組成三個車營增強步兵的防禦能力與攻擊能力,把騎兵部署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中央大陣。。。這是一種保守的防禦陣型,達到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可在平原對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目的。

  中軍大陣由三個方陣排列而成,是全陣的主力。。。每個方陣周長二十裏。每五步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車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無地分兵五千人居方陣中,每方陣共用步兵三萬六千六百八十人。三個方陣共十一萬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二百四十人,總共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

  前陣與後陣,各兩列騎兵。。。前列騎兵六十二隊,每隊五十騎,共三千一百名騎兵。後列六十二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騎兵。兩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騎兵,另加探子四十名騎兵,總共五千名騎兵。前後兩陣共一萬名騎兵。。。

  東西稍陣,各兩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名騎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騎兵;後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騎兵。每陣共一萬名騎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騎兵,總共二萬零六百五十名騎兵。。。

  平戎萬全陣,所用兵力共十四萬零九百零三人,另外還有用作車營防禦的大車一千四百四十乘。該陣中軍大陣的正麵寬約十七裏;前後兩陣每隊正麵六十五步,正麵共約一十一裏零七十步;左、右兩陣,每隊占地五十步,正麵共約十七裏一百三十步。。。

  本朝八陣:據記載,北宋所謂的本朝八陣,係指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共八陣。。。

  八陣所用的兵力和編隊參照了李靖陣法。。。即:每種陣均用馬步軍共一萬四千人列成。其中,步軍編為二百隊,每隊五十人,計一萬人;馬軍八十隊,每隊五十人,計四千人。每種陣,都按唐代軍隊那樣,區分為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後共七軍。各陣陣中“每十人為列,皆麵麵相向,背背相承”。“一卒占地二步,一馬縱廣二步”。“本朝八陣”除圓陣外,中均附有陣圖。各陣圖中兵隊的名稱,沿襲唐朝。。。圖中的“駐隊”,即北宋的“陣腳兵”;圖中的“戰鋒隊”、“戰隊”、“跳蕩”、“奇兵”,就是北宋的陣內戰兵及無地分兵。。。圖中的七軍名稱也是沿用了唐朝的軍事語匯,比如:右虞候、右軍,即北宋的先鋒、策先鋒將;前軍、後軍,即北宋的左肋、右肋將;左虞候、左軍,即北宋的殿後、策殿後將。

  北宋的本朝八陣名曰八陣,但因圓陣與車輪陣本是同陣異名,故實際僅有七種陣。綜觀這八陣陣名、七陣陣圖和所作的說明可以看出:八陣的陣名,都與前代沒有多大的區別,但在各種陣形的排列方法上,則與前代有本質不同。古八陣,都是軍隊主力排列方式的變化,而宋所謂的“本朝八陣”,除了圓陣與車輪陣以外主力總是列成對四周防禦的方陣,隻是以一少部兵力,在主力方陣的前後左右,作些象征性的變化,用以附會象征古意,這和古八陣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本朝八陣可以說是一種變了形的方陣。。。

  前代八陣雖然也有防禦隊形,但主要的還是進攻隊形,而宋的“本朝八陣”,從實質上看,通通變成了的四麵防禦隊形。也就是說,各陣的主力仍然未脫離單純防禦的模式,與其前代軍隊的進攻精神無一繼承。這種情形的出現,不能不說是與北宋采取單純防禦的的保守軍事思想有關。

  當然,這和當時所麵對的威脅也有關,因為宋代與前代不同,缺乏騎兵,而又麵臨機動性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騎士,所以兩翼和側後方向總是遭受威脅,方陣圓陣等麵向四麵防禦的陣型確實是防禦騎兵迂回包抄,而古八陣以主力設置為雁形、錐形等陣形,是一種麵向某一方向的進攻陣形,側翼的防禦大大減弱了,在缺乏足夠騎兵的情況下,使用步兵排列的陣形向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進攻仿佛並不可能,因為戰況不利的時候,騎兵可以隨時脫離戰鬥,或者迂回進攻側後方向,所以說,采取方陣或者圓陣的陣形在野戰中對騎兵進行防禦還是合適的。。。宋的本朝八陣錯就錯在不應該搞這麽多花點,如果方陣能夠奏效的花,幹嘛把事情複雜化,非得搞出個不倫不類的八陣呢。。。看來這也是脫離了實際戰陣文人的產物。。。當然也不排除的陣圖不準確的可能。。。

  宋軍中騎兵十分缺乏,隻占全軍總數的七分之一,騎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無馬。。。最高曾達十之**無馬.如劉光世軍五萬二千人,僅有三千多戰馬,可見宋軍缺馬到何種地步。。。另外宋馬體形較小,一般約1.36米,按現在的標準也不算大馬.韓世忠曾向高宗獻馬一匹,“高五尺一寸,雲非人臣敢騎”,約合1.58米,而這已是宋朝罕見的大馬了。。。為了對付遊牧民族騎兵,宋代在陣形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企圖在野戰中以步抗騎。。。兩宋時期個人認為有兩種陣形值得一提。。。那就是宋代的弩陣和疊陣。。。

  弩陣是一種發揚蹶張弩威力的陣形。。。分成三列,從後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進弩,第三排瞄準射擊。。。運用時,第三排射擊後,則通過兩列之間的空隙,回到第一排身後上弦,第二排進弩之後,進入瞄準射擊狀態,如此循環反複。獲得持續的較密集的遠程打擊能力。。。

  疊陣是宋代四川吳氏兄弟創立,見於,也是分為三列,刀槍持長兵者居前,弓在後,最後為神臂弩或者為踏蹬弩。。。這是接近實戰要求的,作戰時,全軍跪坐,當敵接近至100步時,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神臂弓手俱發.敵接近至70步時,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平射弓手俱發。。。當敵至拒馬,則槍兵與之肉搏。。。如此,使用遠程打擊武器層層攔截防禦,削弱敵騎兵迅速機動的能力,使野戰中步抗騎成為可能。。。

  下麵再來談談明軍陣形。。。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時代較為密集的隊形會造成較大的傷亡。。。而東南沿海地帶,平原較少,山地較多,大型陣勢展不開。。。而麵對倭寇在我東南沿海劫掠的威脅,倭寇中有不少是屬於流浪武士,單兵作戰能力強,使用武士刀等兵器,尤其善於“跳戰”之法,采用較為鬆散的陣形,明軍在遇到凶悍的倭寇時,往往陷於被動。。。所以戚繼光發展了一種小集中,大分散的鴛鴦陣,由大陣變小陣,由密集變為疏散,這是陣形的一種創新。。。

  戚繼光鴛鴦陣:12人為最基本的戰鬥單位,這一陣形,最前為兩個牌手,分別是長牌手、藤牌手,然後是跟著狼銑手兩名、再次是四個長槍手,最後是兩個短兵手。。。作戰時以藤牌防護遠程射擊兵器,以狼銑為進攻主力,以長槍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敵人進身,或者長兵疲憊時進攻的。。。鴛鴦陣的再抗倭戰鬥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鴛鴦陣是最基本的陣形,還有許多變化。。比如

  成兩伍縱隊的鴛鴦陣,這是基本陣;

  由鴛鴦陣變化的兩儀陣;

  大三才陣橫隊,就是把兩伍並列的隊形變成橫隊,隊長持牌居中,左右各一

  狼銑,狼銑左右為兩長槍擁一牌,短兵在後。。。這是為了在比較寬的橫路上戰鬥運用的;

  小三才陣橫隊,“狼銑居中,左右各一長槍,長槍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這是在窄路上采用的陣形;

  一頭兩翼一尾陣,把參戰部隊分成四部分,最前者為頭,是正兵,主要的進攻部隊;兩翼為奇兵,保護頭的側後方向,在適當時機進攻敵人的側翼,尾是策應部隊,隨時準備增援任意方向。。。

  清代軍陣,在清代軍陣中值得一提就是太平軍的各種陣法。。。

  牽線陣:這是一種行軍的戰鬥隊形,類似於現代的行軍縱隊。。。行軍時,必下令作牽線陣行走,每個兩司馬執旗一麵,後隨二十五人;一百人則張卒長旗一麵;五百人則張旅帥旗一麵;二千五百人則張師帥旗一麵;一萬二千五百人則張軍帥旗一麵。。。一軍接著一軍前進。寬路則分雙行,狹路則單行,魚貫以進。。。在行軍中,一旦發生遭遇戰,首尾蟠曲鉤連,頃刻聚集,結成圓陣。如果戰事不利,統將敲鑼為信號退卻,仍守牽線陣戰鬥隊形,這時按照路寬,分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魚貫而退,牽線陣急趨,敵往往追趕不上,即追上了,見隊伍不亂,也不敢窮追。。。

  螃蟹陣:這是一種三隊平行配置的戰鬥隊形,中間一隊人數少,兩翼的人數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陣。這一種陣法,極為靈活,還根據敵情變化極多。。。如敵僅分左右兩隊,就以陣的中隊分益左右翼,也成兩隊。如敵前後各一隊,就合左右翼的前鋒為一隊,以左右翼後半與中間一隊合而平列,以為前隊接應。如敵左一隊兵多,則變偏左陣。右一隊兵多,則變偏右陣。如敵出四、五隊,也分為四、五隊次第迎擊。。。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陣尤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陣與敵交戰,後出大陣包圍,或詐敗誘追,伏兵四起,將敵包圍。。。螃蟹陣變化雖然複雜,但損左益右,移後置前,運用之妙,在於統將根據敵情,臨時指揮。。。其進退開合的疾徐,隻須幾個大旗手嫻習,全軍望大旗向那裏就向那裏奔赴。所以一軍用了幾個大旗手,便可以指揮萬眾,略無參差,提綱挈領,深得以簡馭繁的妙用螃蟹陣,又稱為荷包陣,也稱為蓮花抄尾陣。)。。。

  百鳥陣:這是一種使用疑兵的陣法。特別適合平川曠野與敵作戰,以二十五人為一小隊,把部隊分為一百幾十隊,好似天空散布繁星那樣,使敵人驚疑不知人數多少,每隊人數都同,又不知應先攻何處,傍徨不進,每因此被打敗。。。

  伏地陣:又名臥虎陣,每遇敵人來追時,退卻到水窮山阻的地方,由統將發令,忽地一麵大旗仆倒,千旗齊仆到,瞬息萬人幾千人都貼伏在地上,寂不聞聲,積蓄士氣。。。敵軍追到,看不見一個太平軍,正在詫異徘徊,疑神疑鬼的時候,太平軍一聲號令,忽地一麵大旗揚起,千旗齊起,萬人幾千人風湧潮奔,呼聲雷吼,轉麵急趨,向敵猛撲,轉勝為敗。太平軍曾在長沙、南昌、武昌等地屢用這一個陣法大敗清軍。。。而個人認為,這一戰陣也特別適合冷熱兵器交雜的時代進行正麵作戰。。。因為伏地可以減少正麵投影,減少敵人遠程火器的殺傷。。。

  太平天國用兵運用這些陣法,在當時的條件下,曾經發揮了它巨大作用。太平天國幾乎覆滅清朝統治,確實有獨到之處。。。這幾種陣型前無古者,而且特別適合當時的軍事技術條件,可見太平天國之所以有那麽大的氣候,其中必有能人所在。。。

  古代軍陣的指揮大都使用金鼓、旗幟、號炮、號角、傳令兵構成。。。旗幟個人認為古代軍旗分為四種:大旆、號旗、將領之認軍旗、供辨識的旗幟以及其他。。。

  大旆,又叫旄旆。旄音毛,指用犛牛尾巴做裝飾的旗子,也可以泛稱用動物皮毛、羽毛裝飾的貴重旗幟。旆音佩,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幟,以燕尾狀居多。這種旗幟往往由作戰一方的身份高貴的全軍統帥才會擁有。。。統帥作戰時,往往建大旆與身旁。。。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在評書裏舊裏,往往會發現有不少根據有沒有建大旆而判斷其主帥是否在陣中。。。而這個大旆,也往往是敵軍集中進攻的目標,往往全軍將士總是關注與大旆在哪裏。。。大旆是否存在,甚至會影響戰鬥的勝負。。。

  將領認軍旗:我國與西方公民社會不同,軍隊缺乏軍團榮譽感,士兵大都作為將領的附屬而存在。。。大都沒有軍團旗,但是有繡有將領姓的旗幟來作為部隊辨識。。。如果主將的身份不夠高貴,也可能用帥旗或者認軍旗代替大旆。。。

  號旗,就是信號旗,是用來指示傳遞命令的。。。

  辨識軍旗,是用來辨識敵我雙方的。。。這種旗幟往往最多。。。

  除了旗幟在作戰中,往往以金鼓、號炮、號角等可以發出巨大聲響的器物指揮三軍。。。“聞鼓而進,鳴金而退”,就是說擊鼓時進攻的信號,敲鑼是退兵的信號等等。。。

  戰陣是士兵士氣的源泉,尤其是對於單兵作戰能力弱於對手的一方來說,更需要重視保持陣型。。。隻有保持陣型,才可發揮出集團作戰的威力。。。這一點上,我國古代要比西方認識的明確的多。。。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一樣,最大的傷亡和戰果不是在有組織的對抗中,而是在破壞了敵軍有組織的戰鬥之後。。。而陣則是組織作戰的外部表現形式。也就是說,破壞了陣型之後才是屠殺的開始。。。所以說,當實力相差不大,雙方互相對峙的情形下,戰鬥雙方往往想法設法破壞敵方的陣型的穩定性。。。比如派遣少量騎兵,不斷反複的衝擊,防止敵人布陣,比如春秋時期,楚國與晉國進行的一次交鋒中,楚軍就逼營布陣,防止晉軍成陣。而晉軍填平灶坑水井,撤掉營帳,最後撤掉柵欄成陣。。。而布陣過程中,往往派遣弓箭手占領控製一定地幅,使用遠程攻擊武器控製大片地域,用句舊或者評書中的話來說就是“射住陣腳”,防止敵人衝陣。。。在破陣時,或派遣強悍勇士為先導,破入陣中而大軍隨後進行強行突破,而成語中所說陷陣之士,就是指此。。。或引誘敵軍進入複雜地形。。。或迂回攻擊薄弱部位。。。

  這裏我們就可以說說古代將領擔挑和衝鋒的問題。。。有許多人對評書和舊裏大量將領單條的場麵感到懷疑。。。古代將領擔挑或者將領帶頭衝鋒是確實存在的。。。最早的記載應該發生在春秋時期。。。而在某些時期,由於軍隊缺乏基層,組織素質低劣,裝備薄弱,某些裝備精良的武藝高超的將領,就成了一支軍隊的核心,他的生死存亡決定著這支軍隊的成敗。。。比如說三國初期。。。將領單挑,或者百萬軍中縱橫馳騁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就是由於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耗費了大量的精銳軍隊。各個軍閥組織的軍隊缺乏基層組織、缺乏訓練、士氣低落,一旦遇到不可測的情況,比如襲營、中伏、斷糧、火攻,則很容易崩潰。。。三國時期發生過數次這樣以少勝多的情況就是因為此。。。以少數精銳善戰之軍擊敗多數缺乏訓練與整合的軍隊,比如說,官渡之戰,因為缺糧,而袁紹軍崩潰;赤壁之戰,因為火攻,八十萬曹軍覆滅;彝陵之戰,因為火攻,擊敗劉備川蜀大軍。。。但是,隨著三國鼎立形成,各國均對軍隊加以整編訓練,這時候,就以軍隊的集團作戰為主了,很少在出現一些將領單挑的局麵了,各國領軍將領也由原來的注重個人武力向著注重將領領軍與謀略能力轉化,比如說諸葛亮、司馬懿、陸遜、薑維、鄧艾等。。。所以說,在這種缺乏基層組織的情況下,將領單挑是很正常的。。。在有就是在對峙時,無論是圍城也好,雙方擺好了陣勢也好,最怕悶圍,如果什麽也不做的話,那麽士兵的士氣會大幅度下降,陣型也會出現散亂給敵人以可趁之機。。。這時候,派出武藝高強的將領向敵人挑戰,如果戰而勝之,就可以提高自己人的士氣。。。

  前麵所列舉的陣型都是我國古代典型或者記述比較詳細的戰陣,但是我國古代戰陣發展變化極為繁雜。。。以上所列舉的不過是掛一漏萬罷了。。。比如,春秋戰國車徒混合戰陣、鄭國偃月陣、魏舒方陣、吳國步兵大陣、秦代軍陣、韓信五軍陣、唐軍陣、明火器陣、武鋼車陣、等等都沒有詳細說明。。。而車陣、騎兵戰陣、水上作戰陣型等等也沒有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