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誘餌
作者:紅場唐人      更新:2020-04-24 18:05      字數:4273
  “郭先生?!”聽到兵士的稟報,趙雲不由皺起了眉頭:“哪個郭先生?”

  沒等兵士答話,堂外就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還能是哪個郭先生,當然是郭某我了!”接著,手持羽扇的郭嘉,就悠悠然地走進了大堂。

  看到郭嘉去而複返,趙雲不禁喜出望外,他很清楚韓湛對郭嘉的器重,是因為對方的謀略過人。如果郭嘉在這裏,那麽要對付李傕、郭汜二人,就要容易多了。

  郭嘉就坐後,對兩人說道:“嘉在途中,聽說你們為李郭二人之事犯愁,便命張遼和他的部下率百姓繼續北行,嘉回來祝你們一臂之力。”

  聽到郭嘉這麽說,趙雲和徐庶對視了一眼,都從對方的目光中看到了驚喜。趙雲連忙起身,朝郭嘉深施一禮,說:“若是能得到先生相助,那麽李郭二人必死無葬身之地。”

  郭嘉搖著手裏的羽扇,不緊不慢地說:“李郭二人手下都是騎兵,來去如飛;而我軍基本都是步卒,就算擊敗了他們,隻要他們逃走,也是追趕不上。”

  “奉孝先生所言極是。”郭嘉的話剛說完,趙雲就附和道:“若他們都是步卒,我們早已將其殺的片甲不留了。”

  “當初李郭二人交戰時,城外還有無數的村莊,他們可以從那些地方搜刮糧草,補充兵員。”郭嘉淡淡地說道:“如今村莊裏已空無一人,二人想搜集糧草和補充兵員,已經基本不可能了。”

  “奉孝先生,”徐庶補充說:“李郭二人曾經吃過我軍埋伏的大虧,因此想再用埋伏之計來對付他們,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城西的地形,就算我們想設伏,也沒有合適的地點。”郭嘉笑著對徐庶說:“我們可以將設伏的地點換到其它方向啊。”

  “其它方向?”趙雲好奇地問:“奉孝先生,不知是哪個方向?”

  郭嘉看到在趙雲麵前的桌案上,有一張手繪的輿圖,便起身走過去,指著城東的方向說:“李郭二人在等時機,等我們帶著百姓全部撤出長安時,他便帶兵隨後追殺。我們的兵士因為要保護百姓,自然不可能全力和他們拚殺,到時說不定會遭來大敗。”

  對於郭嘉的這種說法,趙雲和徐庶兩人都表示讚同。一旦所有的百姓都離開了長安,到時長安就是一座空城,李傕、郭汜的兵馬可以自由出入。假如他們再尾隨追擊,負責保護百姓的兵士們,勢必無法全力迎戰,就算到時候是趙雲親自督戰,也一樣有打敗仗的可能。

  “城中肯定有李郭二人的探子,我們可放出風聲,說因此軍糧不足,最後兩批百姓可能要暫時留在長安,等從鄴城方向運來了糧草再出發。”郭嘉對兩人說道:“隻要李郭二人知道了這個消息,勢必會率兵去斷我等的糧道。到時我們就將計就計,在城東方向設下埋伏,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奉孝先生此計甚妙。”徐庶聽郭嘉說完之後,不禁連連點頭,說道:“城外的村落早已沒有了人煙,就算李郭二人想搜集糧草和補充兵員,也是無計可施。若是他們知道我們有大批的糧草要運到長安,勢必會派人去劫糧,我們就可以在路上將他們殺個片甲不留。”

  計策定好之後,趙雲、徐庶等人就在城內放出風聲,說因為糧草不足,為了防止百姓在遷移途中挨餓,決定暫緩離開長安,等鄴城方向的糧草送到之後再出發。隱藏在人群中的探子,得知這個消息後,連夜混出城,向李郭二人稟報此事。

  別看李郭二人前段時間打得難分難解,但如今卻是同舟共濟,郭汜依舊像從前那樣,唯李傕馬首是瞻。當他聽到探子的稟報之後,便小心翼翼地對李傕說道:“稚然,如今長安城外沒有人煙,糧草補給困難,所需的糧草不得不從西涼方向運來。如今我們的軍糧隻夠維持兩天,若不想辦法的話,軍中可能會斷糧。一旦斷糧,就會軍心不穩。”

  對於郭汜的這種說法,李傕心裏是非常讚同的,但城外的村莊早就在他們二人混戰時,被洗劫一空了,如今連人煙都沒有,到那裏去補充糧草。他望著郭汜問道:“阿多可有什麽良策?”

  “探子不是回報,說城中的冀州兵要等鄴城的糧草到了之後,再出發嗎?”郭汜對李傕說道:“我們可以在鄴城的這批糧草上打打主意。”

  然而李傕聽後卻搖搖頭,說:“冀州來的糧草,一般都是從東門入城,我們要卻劫糧的話,路途過於遙遠。而且每次押運糧草的兵馬,都在兩三千人左右,若是我們一時半會兒吃不掉他們,長安城內的援兵就趕到了。”

  “稚然,若我們不去劫糧,軍中的糧草一盡,到時兵馬就有可能散去。”郭汜見李傕拒絕了自己的提議,便特別提醒他說:“我們兩人的手裏沒有兵馬,到時就隻能是束手就擒。”

  李傕是個貪生怕死之輩,當初董卓被王允等人除掉後,他曾經向王允請罪,希望對方能赦免自己的罪過。在遭到拒絕之後,便立即起兵犯長安,並順利地擊敗了呂布,鏟除了王允等人,將朝政把持在自己的手裏。可惜好景不長,因為中了楊彪、朱儁等人的離間計,他和郭汜兩人自相殘殺,結果讓韓湛撿了一個大便宜。

  為了防止重蹈覆轍,他決定鋌而走險:“好吧,既然阿多這麽說,我們就多派出人手,到城東方向去偵察。一旦發現來自冀州的糧隊,我們就繞過長安,去奪取糧草。”

  按照趙雲和徐庶兩人的想法,打算準備一支假的運糧車隊,來引李郭二人上鉤。但他們的提議,遭到了郭嘉的反對:“不行,我們不知道李郭二人在附近有多少探子,一旦被他們發現城外的是假糧隊,那麽以後想讓他們上當,也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聽到郭嘉這麽說,趙雲的心裏不禁咯噔一聲,隨後試探地問:“奉孝先生,您的意思是用真的糧隊,來引李郭二人上鉤?”

  “沒錯,真是這樣的。”郭嘉想了想,繼續說道:“以嘉的估計,這兩日應該又有一支來自鄴城的糧隊,快要進入長安了,就是不知押車的是誰?”

  趙雲立即表態說:“這個簡單,趙某隻要派人去打探,很快就能知道是誰押運的糧草,然後我們再給李郭二人布置陷阱。”

  議事結束後,趙雲立即派出人手,沿著官道去尋找前來長安的運糧車隊。趙雲的使者在路上趕了兩天路,終於遇到了從鄴城來的運糧車隊。

  “郭先生?!”聽到兵士的稟報,趙雲不由皺起了眉頭:“哪個郭先生?”

  沒等兵士答話,堂外就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還能是哪個郭先生,當然是郭某我了!”接著,手持羽扇的郭嘉,就悠悠然地走進了大堂。

  看到郭嘉去而複返,趙雲不禁喜出望外,他很清楚韓湛對郭嘉的器重,是因為對方的謀略過人。如果郭嘉在這裏,那麽要對付李傕、郭汜二人,就要容易多了。

  郭嘉就坐後,對兩人說道:“嘉在途中,聽說你們為李郭二人之事犯愁,便命張遼和他的部下率百姓繼續北行,嘉回來祝你們一臂之力。”

  聽到郭嘉這麽說,趙雲和徐庶對視了一眼,都從對方的目光中看到了驚喜。趙雲連忙起身,朝郭嘉深施一禮,說:“若是能得到先生相助,那麽李郭二人必死無葬身之地。”

  郭嘉搖著手裏的羽扇,不緊不慢地說:“李郭二人手下都是騎兵,來去如飛;而我軍基本都是步卒,就算擊敗了他們,隻要他們逃走,也是追趕不上。”

  “奉孝先生所言極是。”郭嘉的話剛說完,趙雲就附和道:“若他們都是步卒,我們早已將其殺的片甲不留了。”

  “當初李郭二人交戰時,城外還有無數的村莊,他們可以從那些地方搜刮糧草,補充兵員。”郭嘉淡淡地說道:“如今村莊裏已空無一人,二人想搜集糧草和補充兵員,已經基本不可能了。”

  “奉孝先生,”徐庶補充說:“李郭二人曾經吃過我軍埋伏的大虧,因此想再用埋伏之計來對付他們,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城西的地形,就算我們想設伏,也沒有合適的地點。”郭嘉笑著對徐庶說:“我們可以將設伏的地點換到其它方向啊。”

  “其它方向?”趙雲好奇地問:“奉孝先生,不知是哪個方向?”

  郭嘉看到在趙雲麵前的桌案上,有一張手繪的輿圖,便起身走過去,指著城東的方向說:“李郭二人在等時機,等我們帶著百姓全部撤出長安時,他便帶兵隨後追殺。我們的兵士因為要保護百姓,自然不可能全力和他們拚殺,到時說不定會遭來大敗。”

  對於郭嘉的這種說法,趙雲和徐庶兩人都表示讚同。一旦所有的百姓都離開了長安,到時長安就是一座空城,李傕、郭汜的兵馬可以自由出入。假如他們再尾隨追擊,負責保護百姓的兵士們,勢必無法全力迎戰,就算到時候是趙雲親自督戰,也一樣有打敗仗的可能。

  “城中肯定有李郭二人的探子,我們可放出風聲,說因此軍糧不足,最後兩批百姓可能要暫時留在長安,等從鄴城方向運來了糧草再出發。”郭嘉對兩人說道:“隻要李郭二人知道了這個消息,勢必會率兵去斷我等的糧道。到時我們就將計就計,在城東方向設下埋伏,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奉孝先生此計甚妙。”徐庶聽郭嘉說完之後,不禁連連點頭,說道:“城外的村落早已沒有了人煙,就算李郭二人想搜集糧草和補充兵員,也是無計可施。若是他們知道我們有大批的糧草要運到長安,勢必會派人去劫糧,我們就可以在路上將他們殺個片甲不留。”

  計策定好之後,趙雲、徐庶等人就在城內放出風聲,說因為糧草不足,為了防止百姓在遷移途中挨餓,決定暫緩離開長安,等鄴城方向的糧草送到之後再出發。隱藏在人群中的探子,得知這個消息後,連夜混出城,向李郭二人稟報此事。

  別看李郭二人前段時間打得難分難解,但如今卻是同舟共濟,郭汜依舊像從前那樣,唯李傕馬首是瞻。當他聽到探子的稟報之後,便小心翼翼地對李傕說道:“稚然,如今長安城外沒有人煙,糧草補給困難,所需的糧草不得不從西涼方向運來。如今我們的軍糧隻夠維持兩天,若不想辦法的話,軍中可能會斷糧。一旦斷糧,就會軍心不穩。”

  對於郭汜的這種說法,李傕心裏是非常讚同的,但城外的村莊早就在他們二人混戰時,被洗劫一空了,如今連人煙都沒有,到那裏去補充糧草。他望著郭汜問道:“阿多可有什麽良策?”

  “探子不是回報,說城中的冀州兵要等鄴城的糧草到了之後,再出發嗎?”郭汜對李傕說道:“我們可以在鄴城的這批糧草上打打主意。”

  然而李傕聽後卻搖搖頭,說:“冀州來的糧草,一般都是從東門入城,我們要卻劫糧的話,路途過於遙遠。而且每次押運糧草的兵馬,都在兩三千人左右,若是我們一時半會兒吃不掉他們,長安城內的援兵就趕到了。”

  “稚然,若我們不去劫糧,軍中的糧草一盡,到時兵馬就有可能散去。”郭汜見李傕拒絕了自己的提議,便特別提醒他說:“我們兩人的手裏沒有兵馬,到時就隻能是束手就擒。”

  李傕是個貪生怕死之輩,當初董卓被王允等人除掉後,他曾經向王允請罪,希望對方能赦免自己的罪過。在遭到拒絕之後,便立即起兵犯長安,並順利地擊敗了呂布,鏟除了王允等人,將朝政把持在自己的手裏。可惜好景不長,因為中了楊彪、朱儁等人的離間計,他和郭汜兩人自相殘殺,結果讓韓湛撿了一個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