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之死
作者:就愛嗑瓜子      更新:2020-04-22 14:50      字數:4289
  劉妍在等來自廬江前線的戰報,實際上由鎮北將軍府簽發的正式戰報是在第一次廬江會戰失利後一個月才發出的。

  並不是諸葛亮畏罪,不敢發失利的戰報,而是這一個月的時間裏,發生了太多的事情,讓他來不及一一匯報。

  元月初一深夜,關興被俘的消息加急送進了鎮北將軍府,諸葛亮始知中了敵方的計,隻怕是壽春的荀彧發揮了餘熱。戰役失敗了,一瞬間愣神之後,他立刻進入了焦躁不安的狀態裏,恨不得插翅飛到前線去。

  諸葛亮不是擔心關興的安危,讓他不安的,是前線三萬多近四萬將士的安危,失敗不可怕,潰敗就太可怕了!

  然而,他現在人在襄陽,遠水解不了近渴,隻能隔空祈禱江東的那些舊臣們,本著愛惜生命的初衷,組織將士們有序撤退。

  等消息的過程是煎熬的,不過得到的結果卻讓他吃了定心丸。元月初三一早,蜀軍退後三十裏紮營的消息送到了他的手上,讓他慶幸前線有個自己的兄弟,諸葛瑾這次立了大功。

  接下來,就是思量著怎麽挽回損失了。對麵的計策讓人無從設防,卻也不是無懈可擊的。但是己方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點,就是張飛。

  諸葛亮認識到,這次自己真的是犯了一個大錯。張飛雖然武力值很高,但他的知名度更高,對麵曹氏的將領,包括出謀的荀彧對張飛都非常熟悉,當年皇叔在許都的時候,沒準他們還一起喝過酒。

  關興被俘後,張飛的反應,諸葛亮用腳指頭想就能想到,肯定是怒發衝冠,著急上火,而敵方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人在憤怒或慌張的時候會做出許多意想不到的舉動,情緒影響判斷。

  諸葛亮自己就吃過許多次情緒影響判斷的虧,之前履曆上所有的敗績都是鐵證。

  而今,他已經到了懸崖邊上,如果不能妥善處理這次危機,等著川內的長公主殿下來善後,隻怕自己要被她拉出去祭旗的。

  就算她寬宏大量,不要他性命,他也沒臉在她手底下討飯吃了,後半輩子隻能麵朝黃土背朝天了。

  一想到這裏,諸葛亮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不行,一定要想出辦法來,自己的政治生命能不能延續,就看這一回了!

  還別說,他遠在荊州,卻猜準了劉妍的心思,如果這次事情最後是劉妍派了別人來善後,那諸葛亮絕對是要被下野的,殺是不可能的,送去四川種地是輕的,送去四川修路那就慘了。

  存了最後一搏的心思,諸葛亮冷靜下來,仔細思量了一夜,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要一次把荀彧徹底封印。反敗為勝!

  元月初五一早,張飛出現在鎮北將軍府門口,被早已料定他會來的諸葛亮的書僮請進了書房並交給他一封信。

  諸葛亮本人則在當晚抵達長沙,去拜會了關羽的遺孀。

  關夫人並不知道兒子出事,諸葛亮一五一十對她說了之後,她當即淚奔,跪求諸葛亮搭救,諸葛亮便告訴她,眼下能救關興的隻有關羽。他問關夫人討了當年曹操封關羽為亭侯時存放在他家的聖旨並且授意關夫人第二天帶著女兒女婿外孫什麽的去關羽墓前哭墳。

  拿到聖旨之後,他連夜趕往夏口,於元月初八抵達夏口,會見前來負荊請罪的呂蒙,了解事發當天的一些細節。聽完之後,他安慰呂蒙,承諾關興被俘的事情不會牽連到他,更不會讓軍正記錄在案。

  呂蒙放心回去了,諸葛亮立刻安排軍中細作將手中的聖旨送到荀彧手上,並且通知諸葛瑾,讓他在前線放風。

  關羽是曹操通過獻帝封的亭侯,封號是最高級別的漢壽,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張遼和李典肯定知道,他們敢抓關興諸葛亮就敢拿關羽的身份做文章。

  關興作為後方一個不重要的非戰鬥人員,遭遇敵方大將點名照顧,讓人很難相信這是正常的戰損。

  諸葛亮讓諸葛瑾傳達出去的意思是:敵軍將領就是衝著關興去的,這是有針對性的偷襲,選擇關興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關羽的兒子,因為他比哥哥關平好抓,因為抓了他可以直接擊潰張飛,不戰而勝。

  曹賊自立魏王,已經顯露了他和他的擁躉們的不臣之心。而這次敵軍的行為更是昭告天下,曹氏欲去獻帝而代之。

  與之相比,長公主殿下為了助獻帝複國,甘守望門寡,有實力稱王卻循祖製稱侯的一係列舉動使得她猶如聖人般光芒萬丈。

  元月十一一清早,張遼被探子的急報驚醒,叫上李典一起登上角樓觀望,被眼前的聲勢驚呆了。蜀軍居然再次集結進兵並且又一次在他們的鼻子底下紮營了!

  更讓張遼和李典感覺遍體生寒的是,這一次,蜀軍除了蜀字大旗以外,隻舉出了關字旌旗。不但如此,目光所及,所有士卒的甲胄頭盔都塗黑了。

  他們一看這種情況,就知道壞事了,張遼否決了李典想要把關興抓過來綁在旗杆上的提議。開玩笑,這個時候對麵的部隊就是一座待噴發的活火山,關興沒準就是導火索,他出去,對麵非爆了不可。

  再說,如果讓關興看到這種陣勢,他會不會想想他爹,對比自己的熊樣,羞愧自殺,把髒水潑他們身上?沒準對麵營中的諸葛瑾就是這麽想的!

  關興和他們江東有半毛錢關係?隻要能收複廬江,犧牲掉關興又有什麽不可以?

  臥槽!這是中計了!探子說張飛離營往襄陽求救去了,這就是計啊!故意支開張飛,然後放出不死不休的風來,真是好狠毒的心腸啊!

  張遼和李典想到這裏,立馬就給敵營中的諸葛瑾定了個陰險狡詐,心腸冷硬的心理側寫。

  殊不知諸葛瑾此時內心忐忑不安,他憑一己之力將近三十萬大軍安全有序後撤三十裏,並將張飛哄去襄陽,已然是盡了全力。

  至於後來讓大軍以哀兵的姿態再度集結前線,那都是諸葛亮遙控指揮的,諸葛瑾最多就是個執行者。

  麵對這樣的情況,張遼和李典都傻眼了,敵人太狠了!根本不顧人質死活,甚至暗示人質自己去死,這反倒讓他們投鼠忌器,不敢妄動了。

  於是,張遼再次趕往壽春,去向荀彧取經。

  沒想到,這回等待他的,是黑白分明的靈堂,和披麻戴孝的家眷。荀彧死了,吞金自盡了。

  這就是那道聖旨的殺傷力,聖旨的內容是封關羽為漢壽亭侯,恰恰是荀彧親筆所書。諸葛亮用這道聖旨告訴荀彧,你裏外不是人,可以去死了。

  當年曹操為了表示信任和器重,把獻帝發的,猶如衛生紙一般廉價的聖旨全部都交給荀彧保管,每一道由許都發出的聖旨幾乎都是曹操授意,荀彧的手書,關羽手上這道也不例外。

  這道聖旨回到荀彧手中,等於是打了他三個耳光,一個是曹操打的,一個是獻帝打的,剩下的一個,是荀彧自己打的,受了這三個耳光,他當然不能活了。這就是諸葛亮的狠辣之處,一勞永逸,永絕後患。

  荀彧果然死了,張遼懵了,這老爺子上回見麵還好好的,這還沒過年呢,怎麽就沒了?

  還好,老爺子並不是什麽都沒有交代的,他托兒子給張遼留了份遺書,遺書上詳細交代了他的死因替關興安排了後路。

  荀彧是這麽解釋自己為什麽要去死的:出來混都是要還的,他用生命替張遼和李典還了綁架關興等同謀逆的債,也替自己還了為曹操工作這麽久,壯大了曹氏,卻使得獻帝越來越看不到自由的曙光的債,他死了,不欠任何人的了。

  另外,關興不能在前線呆了,必須立刻馬上往北送,隻有送去曹操那裏,才能保住廬江會戰的勝利果實,才能避免張遼和李典因為他的死事後被曹操懷疑。

  關興在前線,萬一出了什麽意外,無論是被救走還是死了,對魏國都是壞事,不但前線戰事會失利,還會引起曹操的懷疑,懷疑從頭到尾這就是一出苦肉計。

  到時候荀彧死了,關興也不在手上了,張遼和李典百口莫辯。

  看完信,張遼一個久經沙場的老爺們兒哭得站不起來,還是荀彧的兒子勸他說父親有遺言,將軍您不能在這裏久留,還請速速離去。

  張遼心裏明白,但情感上實在接受不了。他覺得是自己害死了荀彧。如果不是他綁了關興,老爺子不會吞金。老爺子當初說的是隨便綁個江東的或者皇叔的舊人,自己怎麽就不開眼,選了最不該選的呢?

  然而世上沒有後悔藥,再怎麽追悔莫及都是沒有用的。張遼帶著荀彧的遺書回到廬江前線,與李典合計著派人送關興北上。

  諸葛亮在得知荀彧死了之後,長出一口氣,吩咐下人收拾行李,打道回府。

  回到襄陽,張飛喜出望外,以為關興一起回來了。諸葛亮的情緒卻不高,隻是淡淡地囑咐他:“關興不會有生命危險,敵方不敢動他,還會好吃好喝地伺候著,你可以回去籌備第二次會戰了,到時候找個空子把關興偷回來便是。”

  張飛信以為真,樂顛顛地回去了。諸葛亮卻關起門來長籲短歎。他終於如願把荀彧弄死了,可他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反而還覺得特別難受。

  諸葛亮,徐庶,蔣琬,霍峻等劉妍手下的臣子,都是忠於漢室的。可是他們的“忠”和荀彧的“忠”有本質的不同。

  在他們看來,隻要老板姓劉,隻要他或她願意並且真的讓江山以漢室的名義繼續延續下去,他們就算是找對了人。不管這個“劉”老板是真劉還是假劉是男的還是女的,隻要這江山還姓漢,當權者承認自己姓劉就行了。

  荀彧卻不同,他尊崇的漢室是光武帝劉秀傳下來的那一脈漢室,他覺得隻有許都的那位皇上,才是名正言順的,才是他的老板。

  老爺子苦心孤詣,保著獻帝,他幫曹操,隻是以為曹操能幫獻帝統一天下。

  可是事實上,獻帝一直都在軟禁中,沒有人知道他的能力究竟如何,能不能坐北朝南。至少劉妍對徐庶提起這個疑惑的時候,徐庶的表情很無奈,他很客觀地表示沒把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荀彧是獻帝最後一名臣子了。現在荀彧死了,獻帝真的成為孤家寡人了。

  老爺子等了一輩子,盼了一輩子,也努力了一輩子,臨了還被人扣上形同謀逆的帽子,吞金自盡,實在是可憐極了。

  諸葛亮長籲短歎了一番之後振奮精神,寫了一封密信,命人快馬加鞭送往南陽,交給太守李嚴。

  他讓李嚴派龐德帶領細作在關興北上的路上埋伏,把人截下來。

  之所以沒告訴張飛,實在是怕張飛關心則亂,不能執行部署,救不了人反而鬧出更大的麻煩。

  龐德是馬超的副將,馬超病了之後,他和馬岱就是李嚴麾下的兩麵堅盾,護衛著南陽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馬超目前在長沙張仲景家中養病。老張最近忙著帶徒弟。十多年過去,他要寫的書寫得差不多了,劉妍就和他商量著辦郡醫,得到了老張的積極響應,

  郡醫和郡學雖說都是為了方便百姓才建立的,但都屬於政府機構,這就要求這兩個部門的負責人不但專業精通,更要懂得行政管理,老張做過太守,有經驗,讓他帶教劉妍放心。

  老爺子年紀雖然大了,但這些年閑下來之後保養得好,依舊紅光滿麵精神抖擻,劉妍念他年事已高,放棄了接他入川的念頭,讓向朗直接把郡醫的培訓機構就建在老張家邊上,第一家郡醫的試點就放在長沙,這也算是給老根據地百姓的一點福利。

  言歸正傳,諸葛亮寫完了密信,這才放下心事,找來陳震,商量怎麽寫戰報。此時距離第一次會戰失敗,足足過去了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