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中更使齊
作者:樗木      更新:2020-04-22 12:36      字數:3540
  回到驛館,顧道遠又來到了趙青兒那裏。

  雖然天色已是很晚,但他卻是想要趙青兒第一時間知道蕭坤會幫忙救蕭槿的事情。

  顧道遠相信趙青兒知道此事後,定會對她的身體恢複有些好處。

  果然,趙青兒知道此事後似是明顯的鬆了口氣。

  她不知道該如何去謝顧道遠,便掙紮著在榻上向顧道遠磕了一個頭。

  對於趙青兒行此大禮之舉,顧道遠雖是受之無愧,但也是吃了一驚。

  他連忙又寬慰了趙青兒幾句就告辭離開了,畢竟夜已經深了。

  次日,顧道遠和方恒心等人收拾好了行囊便離開了東京,同行之人中自然是多了趙青兒與小瑩二人,但與他們來東京時幾乎無人理睬所不同的是,為他們送別的人中除了客卿蕭坤外竟然還有儲君蕭子碩。

  秦國人擁立蕭子碩為儲君,縱然動機並不光彩,但客觀上來講也對蕭子碩幫助頗多。

  特別是那日在與楚軍交戰之時,若沒有三萬秦軍助陣,恐怕那場仗也不會如此輕易的勝出了。

  東京城東十裏鋪,距離秦國大軍所駐紮的地方僅僅隻有半個時辰的路途,所以送別的儀式便在這裏展開了。

  雍叔召先期回國,顧道遠便代表秦國使團與蕭子碩和蕭坤一一作別,而蕭子碩也算是知恩回報地對顧道遠信誓旦旦的表示,齊秦兩國將會同舟共濟,和睦相處。

  至於蕭坤則絲毫沒有提說昨夜之事,他隻是對著顧道遠等人說了一番不舍難離的官話虛詞後就退到了蕭子碩的身後。

  隻是當他遠離了蕭子碩的視野範圍後這才遙對著顧道遠微微搖了搖頭。

  顧道遠看在眼裏心中自然明白,這是蕭坤在向他表明自己對於蕭槿的事情已是盡了力,可結果卻不盡人意。

  所有的儀式做罷之後,顧道遠等人剛想要告辭離去,蕭子碩卻突然向著秦國使團的馬車走去。

  待他來到了那駕載著趙青兒的車邊時他才停下了腳步。

  顧道遠和方恒心等人相互看了一眼,各人眼中都閃現出了一絲異色。

  看來,這齊國的儲君早已經將哪駕馬車上坐著的是誰摸得一清二楚。

  “青兒姑娘,是要回去了嗎?”

  蕭子碩輕聲說了一句後,便抬頭看向那垂下了窗簾的車窗。

  “我該叫您子碩哥哥還是儲君呢?”

  不久之後,那車窗內傳出一個讓蕭子碩為之魂牽夢繞的聲音,讓他的臉上瞬時生出了笑意來。

  雖然,那聲音聽上去冷冷冰冰,更充滿著怨恨。

  “自然喚我子碩哥哥便是了,你以前不是這麽喚的麽?”

  蕭子碩像是毫不介意趙青兒的冷淡,說話間依然帶著笑意。

  “以前青兒是隨著蕭槿這樣喚您的,現在您卻以儲君的身

  份將他捉入獄中,青兒便再也不知道蕭槿的子碩哥哥還在不在世間了。

  您若還記得蕭槿和我不久前還喚著您子碩哥哥,若是還記得蕭槿在您落難時救過您,您便放了他吧。

  從此,您的世界便再也沒有蕭槿,可好?”

  趙青兒說話的語氣充滿著哀傷,蕭子碩自是聽的出來,隻是他卻似是毫不在意般的輕笑一聲,對著車內之人說道:

  “青兒姑娘,子碩哥哥有一言相勸。

  那蕭槿隻不過是一介布衣,當不起你這貴胄千金的青睞,

  這天下是我等貴族的天下,青兒姑娘切莫自誤啊。”

  此話一出,蕭子碩便等待著車內的趙青兒回話,但他卻等了半天也未聽得車內傳出隻字片語。

  蕭子碩微微一笑,若有所思的又看了看馬車一眼,便想要轉身離開,卻突然聽到車內的聲音再次響起。

  “子碩哥哥,青兒也請你記住,當你殺蕭槿之日,便是我趙青兒讓你身敗名裂之時。

  朗朗乾坤,昭昭日月是容不得忘恩負義之輩苟活於人世的,子碩哥哥三思而行吧。”

  趙青兒說話間的語氣雖輕,但字字卻如千鈞巨石打在了蕭子碩的心中。

  隻是出乎趙青兒意料之外的是,蕭子碩雖然聽罷麵色驟變,但他卻終是再未說什麽,隻是在前呼後擁中轉身向著東京方向走去,臨走時也未和顧道遠等人再多說半句話。

  顧道遠和方恒心見蕭子碩趾高氣揚的模樣,便麵帶憂慮不約而同的搖了搖頭。

  “當真是判若兩人啊。”二人齊聲感歎道。

  當初廉閔率領五萬河東齊軍南下追擊逃亡的楚軍時,便令剩餘的齊軍返回了河東據守,畢竟邊塞防備空虛可不是鬧著玩的事情。

  隻是當秦軍來到偃城後才發現,當初運送自己過來的船舶中,載量最大的那些船卻連一個都沒有了。

  渡口上全是一些隻能乘坐十數人左右小船密密麻麻的停在波濤洶湧的水麵,這讓方恒心大怒之下當即就要領兵再去東京討一個說法來。

  要讓這些小船在波濤洶湧的黃水中逆流而上談何容易,齊國這是擺明了不願讓他們安安心心的返回秦國。

  顧道遠阻止住了方恒心的衝動,他知道齊國這樣做定有目的,即便是方恒心領兵去了東京恐怕也無濟於事,隻能平添些外交風波罷了。

  況且就算是齊國答應送些大船過來,那一去一返間又要耽擱多少時日。

  無奈之下,全軍隻好沿著黃水步行而返,隻是原本預計走水路隻需半月的路途,可能另要再加上半月才能回到秦國了。

  好在顧道遠思慮周全,在他的籌備之下,三萬大軍的軍糧並無欠缺,隻是此事留給眾人心中惡心與怒意卻是永久地留在了心裏。

  大軍

  離開偃城向東走了一日後,顧道遠又突然發現趙青兒不見了蹤影。

  但她卻留下了一封書信,信邊還有張字條,寫明請求顧道遠將信交給她的父親趙之海。

  顧道遠這才明白,趙青兒是知道蕭坤無法說服蕭子碩後便想親自前去營救蕭槿,而之所以她會跟著自己回秦,多半的原因便是趙青兒想掩蓋自己的行蹤罷了。

  顧道遠雖然心急如焚,但他也確實沒有了辦法,總不能為了趙青兒再將兵馬調回東京吧。

  左思右想之下,他隻好派出些親兵折返回東京城去找尋趙青兒,自己則帶著大軍繼續回秦了。

  一個月後,顧道遠一行順利的回到了秦國。

  一萬秦嵐軍在鍾旭的帶領下回到了綏北,而兩萬河西軍則在江戶的率領下一進燮玉關便直接北上回到了上黨。

  顧道遠則和方恒心二人來到了西京複命。

  此次入齊,秦國雖然實現擁立蕭子碩為齊君的目標,但是並沒有想到這其中卻是一波三折,若沒有憑空出現的蕭槿的話,恐怕現在齊國已是蕭子堰為君了。

  所以顧道遠等人的臉麵上自然沒有什麽光彩。

  況且蕭子碩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完全沒有當初在秦國為質時的謙卑與恭讓,這是讓秦國人始料不及的。

  但是,對於秦國來說在客觀上讓齊楚兩國交惡的目的也算是完美的實現了。

  不僅如此,楚國的令尹被抓,十萬深入齊國的大軍怕也都是凶多吉少。

  依著楚國一貫的強勢,齊楚之間爆發大戰隻是時間問題,到那時若是蕭子碩不想亡國,自是會求到秦國人頭上。

  再有一個多月便是齊國新君的繼任大典了,由於楚國不可能會派使團前去恭賀,所以秦國便決定派出使臣攜帶重禮去向蕭子碩表明支持齊國的立場。

  原本雍叔召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在臣子中他是右更,百官中的爵級最高者,在公室裏他是當今國君的叔叔,德高望重,所以齊懷公的喪禮便由他代表秦國前去吊唁。

  但此次出使,趙之海卻破天荒的主動要求赴齊,雖然雍叔召和方元恒都覺得有些詫異,但見秦公點頭,二人也都沒有再說些什麽。

  雖然三人平日裏爭權奪勢,但彼此之間對於對方的能力和對秦國的忠誠卻是沒有一絲懷疑的。

  趙之海要去齊國,自然有他去齊國的理由,雖然二人始終覺得蹊蹺,更不明所以,但他們仍舊給予了趙之海最大的尊重。

  此次出使,自是不可能再像上次那樣派兵深入齊國,但必要的震懾還是要有的。

  方元恒當殿承諾將派河西八萬大軍以及朔方四萬大軍全部調往上黨一線,陳兵十二萬在黃天渡口蓄勢待發。

  而距離東京更近的燮玉關一線,雍叔召也

  從守衛京畿的十萬大軍中抽出一半,與五萬守軍合兵一處,為趙之海出使搖旗助威。

  當距離蕭子碩登基隻有一月之時,趙之海便帶著顧道遠、趙之梁、鍾旭、王敏等人領兵五千,正式東出燮玉關,進入了齊國境內。

  使團一行在齊國走了十餘日,沿途各地官員也都以最高的規格接待著秦國來使,隻不過讓趙之海有些困惑的是,齊國河東郡的守軍似乎並不太多。

  雖然他們事先早就已經知曉原本河東郡的守軍中有五萬人馬隨著廉閔南下了,但一路所見下,隻有一些頗大的府縣還駐紮著不多的兵馬,其餘的小縣城竟然組織起了地方百姓在守衛城池,這讓趙之海等人還是覺得有些詫異。

  在與地方官員的一番詢問之下,趙之海等人這才知曉,原來齊國在之前的一個月間竟然舉國都在追殺楚國人。

  據說與楚國相鄰的瀘雲、通南兩郡的百姓竟然在一個月的時間裏被殺了數萬,而兩郡有近百萬百姓在巨大的恐怖中相繼逃入了楚國和天子王畿。

  楚國因令尹羋梟被抓,十萬兵馬盡隕齊境,原本打算再派二十萬大軍北伐,但卻因為齊國百姓南逃而變成了收容難民的主力,北伐之事則在短時間內無法實施了。

  但是齊國卻因為楚國陳兵北境,便調集了全國的大軍南下與楚國對峙。

  所以河東以及北川等郡的兵馬也於不久之前被盡數調去了南方二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