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驟雨前
作者:樗木      更新:2020-04-22 12:36      字數:3446
  四日後,玄武殿上。

  秦公依舊如同前幾日一樣,耷拉著腦袋頗為沮喪的坐在首席。

  他已經得信知道徐斐確已行將就木了,禦醫直言,這位輔佐三朝的老臣估計所剩時日也就是幾日而已。

  想起自己從小便拜徐斐為傅,這位老人也是看著自己長大,而為了自己的基業,他這些年來嘔心瀝血,所做頗多。

  但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卻被雍欒、顧道遠等人先後叱責、羞辱,一氣之下才臥床不起。

  一位快要耄耋的老人,因為忠於自己而被活活氣死。這不僅僅是對徐斐的羞辱,也是對自己的羞辱。

  但此時,除了那永遠都摸不清底細的鄧子汶外,朝中大局又掌握在了雍欒、方元恒、趙之海的手中。

  這半年多來,秦嵐郡被攻占,趙之海的領地綏北被占,而方元恒方家在河西郡徐昌城的基業也被叛軍摧毀,二人又都領兵在外,重奪大權似乎已經唾手可得了,尤其是將雍欒調去燮玉關後形勢更加樂觀。

  但自己終究是小瞧了三家的實力,明裏暗裏的反擊下,自己便稀裏糊塗的敗下了陣來,還賠上了自己在朝中最大的依仗。

  這個秦公做的當真是無趣啊。

  頗為厭惡的看了看殿內眾臣後,秦公繼續低下頭去,不再理會眾人。他此刻的想法,隻是等待每一件事項爭論結束後,自己早早下令退朝而已。

  在殿內眾人近一個時辰嘈亂紛雜的爭論過後,秦公便下意識的說了聲“準奏”,便麻木的站起準備離席而去。

  可這時,玄武殿最外處一個聲音突然響起,猶如洪鍾般將亂哄哄的大殿鎮的寂靜了下來。

  “稟君上,微臣有事稟奏。”

  秦公見說話之人位於外殿,便皺了皺眉頭沒有理會。

  這朝議都結束了,這些小官卻也想來煩擾自己,所以秦公便沒來由的一陣煩躁。

  而眾臣見說話之人位小權低,除了幾人皺著眉頭頗為不悅外,其他的人中竟然有人笑出了聲。

  “君上,昨夜朔方郡瀚海城來報,朔方將軍稱左將軍軍中有戎人內應,還請君上定奪。”

  那人見秦公繼續想走,便一著急大聲說道。

  “嗯,準奏,準奏。嗯?什麽?”

  秦公對此人的奏稱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但轉瞬間他便明白了此人所說之事的嚴重性,猛地抬起頭來,看向說話那人。

  此人名叫於讓,是司馬徐斐府下一名小小的侍郎,原本他沒有資格參加朝議,但因為徐斐病重無法上朝,大戰之時司馬府又不能缺席,所以他便代徐斐前來朝議。

  昨夜,他接到朔方將軍發來的信件,看後便覺得此事事關重大,但他又沒有資格直接去麵見秦公,縱然覺得此事公然說出似乎並不妥當,但眼見朝堂

  之上的秦公將要離去,他便鼓起勇氣大聲說了出來。

  當於讓說完後,朝堂之上果然一陣寂靜,眾人都紛紛看著殿內最下首這名三十餘歲開外,麵貌有些陌生的官員。

  “你是何人?報上名來。”

  秦公自然不傻,聽到這樣重要的事情,便也知道不能讓他公然講出,但他也不知道這個陌生青年是誰,便隨口問道。

  “微臣司馬府下侍郎於讓。”

  那於讓聽聞秦公問話,便向秦公施了一禮回道。

  殿內眾人都驚訝的看著於讓,但他們驚訝的並不是於讓本人,而是他說出的那句駭人聽聞的話語。

  “大庶長、宰塚九卿和於卿家留下,其他人退下吧。

  方才所聽之言,眾卿家決不可泄露半句,違命者斬之。”

  秦公似乎想要將幾日來的積怨爆發出來,最後一句說的斬釘截鐵頗有氣勢。

  而離席眾臣也知事關重大,便紛紛應喏而去。

  但秦公知道,恐怕這個消息不到半日,便要滿城皆知了。

  所以見眾人走後,他頗為不滿的對於讓說道:“朔方將軍的信在哪裏?呈上來吧。”

  於讓趕緊從袖中取出信件,交給了前來取信的宦官。

  秦公拆開信件,越看越是心驚,因為介鴛的來信將朔方軍叛國以及張仁之事說的詳詳細細、明明白白,而且對於張仁與江戶的關係,也分析的頭頭是道。

  介鴛也直言,所有的猜測終究隻是猜測,大戰當前猜忌一名統兵數萬的副將,並不是件好事,一個不好便會產生極其惡劣的後果,所以介鴛建議,將此事暗自告知方元恒,如何處理讓左將軍自己定奪即可,千萬不能打草驚蛇。

  秦公將信又看了數遍,他的額頭上已經落下了汗珠。隨後,他將信交給了鄧子汶,而鄧子汶便將此信宣讀了出來。

  與秦公的反應幾乎一致的是,殿內的十數人聽罷信上所言便一時鴉雀無聲起來,倒是方燮、淳於湄二人一聽自家主公危險,便滿麵急色,看著秦公。

  果然,秦公見眾人都不答話,便問方燮、淳於湄二人道:“江副將軍平日可有什麽異動?”

  那二人顯然心中已經思索良久,但卻並沒有發現或是聽說江戶有什麽異常之處。所以二人便同時搖了搖頭。

  這時,卻聽一名圓圓胖胖的老者出聲言道:“君上,介鴛來信隻是猜測而已,說不定朔方兵馬投敵隻是張仁一人所為,江副將並不知曉內情。”

  秦公看著這位圓胖老者,歎了口氣言道:“二叔所言,隻是寬慰我心而已,事若如此那便自然無妨,但寡人恐怕介鴛的分析才是正解啊,哎,左將軍危咦。”

  那圓胖老者乃是宗伯雍斯,是秦公的二叔,也是雍欒的二哥。

  但此人與雍欒

  不同之處在於,他並不沉迷權力,也從不參與朝中黨爭,平日裏隻是負責一些祭祀、朝拜之事。

  當初秦公想要重奪權力,便去找雍斯商議,但卻被其婉拒,所以此人在朝中,像是誰也不得罪的閑人一般,頗為瀟灑。

  聽秦公之言,雍斯便也是苦笑一聲,再不答話。

  其實他的內心裏也是早已篤定,江戶十有八九已經叛了大秦。

  最終,在顧道遠的建議之下,秦公還是聽取了介鴛的建議,發出密信秘報方元恒,讓他加以防範。

  同時,隨信發出軍令一道,命江戶以平定朔方郡為由,讓他領著本部兵馬一萬,離開秦嵐,重回朔方郡。

  隻要江戶離開方元恒,那便再借機奪取其軍權,押回京畿審訊。

  眾人對顧道遠的建議頗以為然,在不打草驚蛇的情況下調其離開本部三萬大軍,但又留給其一萬軍士讓他不會察覺有異,從而在行軍途中奪其軍權。至少從紙麵上來講,沒有比此計更為周全的了。

  為了麻痹江戶,讓他不會被突然而至的調令警覺,顧道遠還建議秦公再下一份旨意,讓介鴛來中樞代替徐斐擔任司馬一職,而將朔方將軍的職位讓給江戶。如此一來,就變得順理成章多了。

  江戶定會以為介鴛無兵,無法破敵,所以需要派自己這個熟知朔方軍事的人回去平叛,就不會輕起疑心了。

  而此時的秦公也是明白,顧道遠雖然與中更趙之海走的頗近,但他今日所提讓介鴛前來中樞擔任司馬的建議卻完全是出於時局考慮,並不參雜三家的權利鬥爭的心思。

  不然那趙之海的羽翼遍布朝野,接替徐斐的人能從玄武殿排到崇姚門,又哪裏輪得到介鴛呢。

  而且提出由介鴛來擔任司馬,不論明裏暗裏都對三方勢力並無損失。這樣一個不屬於任何一家的人來擔任司馬要職,至少在現在這個非常之局下,已是最合適的唯一人選了。

  同時秦公也或多或少的知道,介鴛與趙家、雍欒均有嫌隙,如此一來對於自己的日後籠絡人心也非常有利。

  隻是徐斐尚在人世,便讓人頂替他的職位,秦公還是有些心下不忍。

  他便抬頭看了看身旁的宗伯雍斯,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那雍斯竟然向他點了點頭。

  秦公在雍斯和殿內眾人並無異議的情況下,火速頒下旨令,當即派人同時將信發往了瀚海與淄川。

  就在大家商議已定,內心中的惶恐總算有了些依藉之時。卻見此時,從玄武殿外匆匆走入一人。

  從他的裝束上可以看得出,這人是名宦官。

  隻見他神色匆匆的在眾人的目光中走進殿來,先向秦公跪拜道:“君上,殿外有‘黑冰台’來報。”

  秦公一聽是“黑冰台”的來信

  ,立刻便起身讓他呈上。同時,他也一臉的憂慮。

  此時“黑冰台”來信,絕非好事。

  果然,見那宦官起身走到了鄧子汶的身邊,將手中的一封信和數枚鷹符交到大庶長的手上後,便又緩緩退下。

  鄧子汶此時與秦公想法相差不多,所以他並未著急拆開信件,而是皺著眉頭將浸染了血跡已然變色的鷹符放在案幾之上,並起身將信向秦公遞了上去。

  但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秦公卻並沒有伸手去接。

  “大庶長乃是黑冰台之首,此信寡人私拆於理不合。”

  秦公所說倒也不是推脫之言,當初設立黑冰台時,時任國君的秦穆公曾經定下規矩,“黑冰台”所報之事,必須隻經大庶長之手,再由大庶長報給國君示下。

  而設立這個規矩的初衷便是害怕權臣謀逆,一旦掌握“黑冰台”便會徹底葬送國君反擊的可能。

  當然,國君要想直接管理“黑冰台”那也隻是一句話的事情,畢竟這個國家都是他的。

  鄧子汶聞言也不再多說,便立刻拆開信件,將書信取出。

  但他方才看了一眼書信便“啊”的一聲,呆若木雞般的立於殿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