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初捷
作者:樗木      更新:2020-04-22 12:36      字數:3468
  大周曆五八九年,秋,九月底。

  方元恒大軍七萬盡出玉山,兵鋒直逼海烏縣戎人的四萬鐵騎。

  海烏城南十裏外的一處平野之地,方元恒將七萬大軍排成自己極為擅長且熟悉的玄襄陣,左右兩翼由江戶、鄭瀘各領兵兩萬,中軍由方元恒親自領兵,前陣列出一萬,後軍兩萬。

  但與以往所不同的是,方元恒在全軍陣前另外布列戰車兩千台。

  而這些戰車正是導致方元恒直到此時才出兵的重要原因,也是方元恒想以此為憑借來擊敗戎人騎兵的奇招。

  終於,雙方排好兵陣後,戎人的四萬大軍在吹響的號角聲中開始向著方元恒步陣緩步行來。

  在方元恒大軍每一位兵士眼中,對麵緩緩而來的是三萬鐵騎和至少十五萬的馬匹。

  此刻,數十萬隻馬蹄上下翻飛,如同憑空而現的巨型浪潮向著自己一方七萬人馬席卷而來。

  方元恒大手一揮,身後兵士連忙揮舞令旗,片刻後隻見中軍後方緩緩出現了一支約在萬人上下,身著玄甲的騎兵,這些騎兵不同於趙之海麾下那些傳統騎兵的裝扮,雖然也著黑甲,但方元恒手下這支騎兵無論是從馬匹還是裝備來看都更為精良。

  他們的頭盔上都插著一支黑色的羽毛,隨著馬匹前行而前後輕擺。

  “玄甲騎。”

  遠處戎人中軍位置的蕭錦行微微一笑,聽著留守在中軍的阿魯剛說完玄甲騎的名號,就對身旁眾人說道: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們也曾領教過玄甲騎的厲害,那時蕭關外的玄甲騎隻有三千,就能斬殺我方的萬夫長一人。

  現在對麵可是有萬餘玄甲騎,你們切不可大意。”

  阿魯聞言對蕭錦行說道:“單於,這段時日我們向投來的那幾百玄甲騎也學到了些戰法,此番作戰他們想重蹈昔日覆轍可是並不容易。”

  蕭錦行點了點頭,繼續向遠處看去。

  隻見那些玄甲騎並未直接與三萬戎人騎兵相對奔去,隻是向本軍左側高地方向迅速疾馳。

  蕭錦行立刻就知道了他們想要做什麽。

  這些玄甲騎是想占據側翼高地,待自己大軍進攻遲滯之時,再全力從側翼殺入自己大軍陣列中製造殺傷和混亂。

  但蕭錦行仿佛並無擔憂之色,也不理那些玄甲騎,隻是點頭讓阿魯等人離開中軍,回到自己所領人馬之中。

  片刻後,戰場上三萬鐵騎距離秦軍主陣千步時突然兵分三路,分別由阿花奴,別木爾、博爾突三人率領,全速向秦軍主陣衝殺而去。

  其中阿花奴攻擊秦兵中央方向,別木爾和博爾突分擊左右,分別對上江戶、鄭瀘所部。

  三萬騎兵轉瞬即至,但快要衝到秦軍中央的阿花奴大軍卻發現,秦陣前的那些戰車雖然

  並不會對自己人馬造成損傷,但卻橫亙在前,擋住了自己衝鋒的路線和勢頭。

  那些戰車緊密的排在陣前,兩車之間的空隙隻能容下四五匹馬同時通過,阿花奴明白,如果要硬闖則定會降下馬速,實不容易對秦兵再造成殺傷。

  在此時刻,阿花奴突然打了一個呼哨身旁的令兵立刻搖旗,就見一萬戰騎在秦兵陣前百步時冒著射來的秦軍箭雨向左右分散,與秦兵陣列平行飛馳,同時數千支箭矢瞬間就回擊了出去。

  看到此刻,方元恒臉色微微一變,他看的清楚,這正麵的戎人騎兵此時所用戰法竟然同玄甲騎如出一轍。

  他頓時明白,定是當初方恒心領去的三千玄甲騎中有被俘者,將玄甲騎的一些戰法教給了戎人。

  戎人控馬本就天下一絕。

  那些戎人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小即在馬上長大,所以要論禦馬,戎人自己說第二,天下沒人敢說第一。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玄甲騎將一些戰法教授給他們後,他們就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並用於實戰當中。

  雖然在方元恒看來,這些戎人戰術還有提高之處,但與十年前遇到的戎人騎兵相比,真已是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方元恒立即下令,讓弓箭手對陣前的戎騎予以還擊。

  雖然戰車後的持盾長戈兵因為有戰車的阻攔,還不至於傷亡慘重,但這麽硬抗下去也不是辦法。所以方元恒就讓弓箭手與戎人騎兵對射了起來。

  “這就是你們敢和我正麵對戰的依仗嗎?太幼稚了。”方元恒看著陣後弓箭手的還擊,自言自語道。

  眼見中軍前的戎騎兵在秦軍陣前劃過一道弧線又折返回去後,兩側兩萬戎騎兵也遇到相似的情況。

  對於玄襄陣而言,左右兩個方麵陣列又各自形成單獨的個體,個體之前也有戰車阻攔。所以兩方兵士也和中軍一樣,互相對射數番後就由戎騎快速離去而宣告結束。

  此後一個多時辰的戰仗,最終以戎人機動性更強而稍微占據了優勢,但他們也沒有掉以輕心,因為還有一萬玄甲騎在側方虎視眈眈。

  方元恒見戎騎來來回回數番衝鋒隻是在陣前射箭掠陣,沉吟不久後立刻下令全軍前進向著戎人中軍位置靠近。

  軍陣內的六萬士卒在前方戰車的緩緩前行下,如同銅牆鐵壁般整齊劃一的向北行進。

  這讓遠處戎人中軍的蕭錦行看到眼裏都不由得稱讚不已。

  “難怪方元恒能夠聲名遠揚,不論齊國鐵騎還是大夏勇士都無數次敗在了他的手裏。能夠打造出如此紀律嚴明的軍隊,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

  見秦國軍陣向自己緩緩行進,蕭錦行下令讓三萬大軍再次出擊,他想看看行進中的秦兵是否還能像此前一樣

  守備的固若金湯。

  方元恒見戎兵又動,哈哈一笑,道:“反應倒是挺快的,不過這場仗恐怕就要到此結束了。”

  果然,正當阿花奴的騎兵衝到秦軍陣前,想要再次故技重施之時,卻見左側那萬人玄甲騎迅速出動,從後繞過博爾突騎兵,朝著阿花奴大軍後尾穿插過來。

  他們使用的是與戎人一樣的戰術,所以並不直接衝入戎人騎陣,隻是與阿花奴騎兵平行相錯,互相持弓對射起來。

  阿花奴眼見大軍腹背受敵,立時一驚,隨即立刻下令讓軍士停止射箭,全速向左右兩個方向疾馳,力圖快速衝出秦國騎兵與即將到來的步兵夾擊之中。

  奇怪的是,玄甲騎並未與之糾纏,在借著馬速施放了數輪箭矢過後,也就放任阿花奴大軍從左右撤離了戰場。

  但他們卻徑直朝著右路別木爾騎兵陣後掠去。

  就在此時,秦軍中軍步陣兵士在一陣令響之下,立刻不再理會那些戰車,大軍瞬間原地轉向,向著右側快速移動了過去。

  蕭錦行明白了,方元恒這是想要圍殲別木爾萬人騎兵。

  他皺了皺眉頭,立刻下令讓博爾突停止與左側鄭瀘部的糾纏,繞到秦軍背後,全力攻擊中軍後的萬人。

  方元恒見戎人這方反映迅速,知道左側戎兵脫離戰場奔著自己後軍而來的意圖並不是要襲擊自己,而是為了同時拖住左翼和中軍。

  他不禁在內心中為蕭錦行豎起了大拇指,雖然他到此刻還不知道對方的指揮者到底是誰,隻知道戎人中有一位秦人單於,至於是老是少,他都一概不知。

  方元恒權衡一番後,立即下令讓鄭瀘追擊左路戎騎,後軍萬人不計生死抗住戎騎進攻。他預計,在玄甲騎和自己前軍以及江戶大軍的包圍下,定能夠全殲戎人右路騎兵。

  為此,付出些代價也是值得的。

  而蕭錦行這方也非無計可施,他下令讓還未出戰的阿魯萬騎立刻加入戰局,但其目的並不是向著快要被圍的別木爾萬人隊而去,而是從北向南代替脫離戰場的阿花奴萬人隊攻擊秦軍中軍。

  方元恒見戎人這次又換了一些人馬冒著箭雨不計生死衝擊自己的中軍,不禁在內心裏更加佩服起那戎人統帥了。

  如果戎人騎兵攻擊左側秦兵,力圖救援那支即將被合圍的騎兵,則自己中軍步兵就能夠有充分的時間完成合圍。而玄甲騎也能抽身迎戰前來救援的戎騎。

  但戎人那邊好像絲毫不在意左翼戎騎的生死,先後兩支萬人隊的攻擊目標均是中軍位置,這樣就同時牽製住了鄭瀘大軍和自己的中軍前後兩部。

  如此一來玄甲騎和左翼戎騎人數相差不大,而江戶的步兵與騎兵比起來機動性又太差,所以左翼始終不能完成合圍

  。

  看來,圍殲之戰要變成一場苦戰了。

  果然,圍繞著秦軍戰陣,戎秦兩軍在三處地方同時展開了血戰。雙方步騎已經漸漸沒有了衝擊的空間,部分戎人騎兵已經下馬,作為步兵與麵前秦人廝殺起來。

  戎兵悍勇,而秦兵雖然陣列後戰力不俗,但移動之間的倉促應戰之下,難免會出些瑕疵和紕漏,縱然訓練有素的方元恒軍也會是如此。

  兩軍血戰良久,僵持不下,但總歸還是朝著有利於秦軍的方向發展,因為失去了速度的戎人騎兵已經變成了步兵。

  如果戎人堅持不住一旦撤退,則左路和秦軍後路的戎兵一個也跑不了。

  而秦軍也是有苦難言,雖然這樣打下去,勝利的一方遲早是自己的。但那些戎兵確實非常難以對付,就算列成了軍陣,那些戎人總還是有辦法對他們造成殺傷。

  有時明明兩三個長戈已經刺入一名戎人體內,可那戎兵卻能在臨死之時將這些個長戈的主人拉倒身前一一殺死才會身亡。

  而這僅僅是戎人的普通兵士而已。很難想見,這場仗打下來,秦軍這方不知要死多少人。

  就在這場大仗不知還要持續多久之時,終於,卻見戎人那方吹響了撤軍的號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