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變化
作者:樗木      更新:2020-04-22 12:36      字數:3487
  這一日,靈州以南八十裏外的風穀縣南城門外的募兵行轅處,走來了三位壯年大漢。

  這三名大漢貌似魁梧,但卻有些小心翼翼的走到營外,一人對著守營軍士恭敬的問道:

  “敢問這位軍爺,此處可是募兵之所?”

  那軍士收回平端的長戈朗聲說道:“正是,你等是何人?”

  那三人麵麵相覷後,像是下定了決心般言道:“我三人是來投軍的。”

  那軍士愣了愣,麵上瞬間掛滿了笑容,忙道:“三位兄弟,快隨我來吧。”說完後就領著三人進了行轅。

  這三人姓陸,是風穀縣外白馬亭的普通百姓,家中有兄弟四人和八十歲的老母親。

  戎人還沒有來時,他們平日裏是為風穀縣世襲貴族扈家做工務農來維持生計。

  戎人到來後,將平日裏素來橫行鄉裏的扈家家主斬首示眾,又將其財物田地分給了周圍百姓,所以他們四人就和亭裏眾多百姓一樣,從此失去了生計。

  但是,他們兄弟四人也分到了土地百畝。

  突如其來的喜悅讓兄弟四人著實高興了好幾日,每天他們四個人都會去自己分到的田邊望著那黃橙橙的土地笑的合不攏嘴。

  一日,四兄弟中的小弟望著眼前的土地,流著口水對三位哥哥說:“哥哥們,你們說哪一日秦軍攻回來了,這些土地還會是我們的嗎?”

  三人聞言一愣後,立刻都默然不語了。

  一夜過後,四兄弟再次聚在一起合計後,留下年紀最大的老大耕作土地,贍養老母親,其餘三人留下戎人分給自己的財物後,就計劃全部去投軍。

  按照戎人發出的榜文來看,投軍不僅僅有餉銀可拿,還可以免除留守大哥的徭賦役,更重要的是,他們想著隻要秦軍攻不回來,那麽這些土地就永遠都是自己的土地,所以他們要幫著戎人阻止秦軍。

  至於生死之事,對於他們三個光棍來說,倒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

  林詡是商賈家的子弟,雖然生於布衣之家,但家境卻頗為殷實。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從小就被父親送去私塾讀書識字。

  原本他的父親隻是想讓他識字識數以便於能夠順利繼承家業。

  但在他十八歲時,父親的一位貴族朋友,那位身材略胖的縣丞魏大夫見他讀書識字學習的頗好,就把他帶到了漯水縣縣丞府衙,讓他幫助做些整理民案等事。

  今次戎人攻打漯水縣,林詡和魏大夫一樣的緊張,聽聞從北方逃來的井崆、淄川、寧道三縣軍兵們講,那些戎人盡是騎兵,來去如風。

  林詡知道,趙之海數個月前已將十萬秦嵐兵士帶去了原州,各縣早已經沒有了可戰之兵,哪裏還能抵擋的住戎人數萬騎兵呢。

  他勸

  魏大夫逃向夏中郡,由自己代為行使縣丞之職。

  魏大夫猶豫片刻後,最終還是領著家人跟隨林詡的父親一起逃往了夏中郡。

  林詡本已經抱了死誌,他與職責所限無法出逃的縣令兩人將本縣百姓盡數攏在縣城內,每日在各處召集民眾,分發武器,意圖領著百姓們憑借城池抵抗戎人大軍。

  但當戎軍浩浩蕩蕩的站在漯水縣城外時,滿城的百姓這才知道什麽叫做聲勢駭人。

  所以僅僅不到一個時辰,縣城就被攻破了。

  出人意料的是,那些攻進縣城的戎兵在殺死不多敢於抵抗的秦軍並將縣令抓住後,卻並未向城內的百姓痛下殺手。

  隻是由戎軍中的幾位秦人出麵,號召百姓們交出武器,就可免去一死。

  見城內的戎兵們雖然凶神惡煞,但卻仿佛並沒有殺人的意圖,這些如同驚弓之鳥一般的百姓也就紛紛交出了武器。

  戎人兵士果然沒有為難這些百姓,隻是讓他們都回到了自己家中。

  攻破城池後的第三日,林詡家來了一名陌生的秦人,他身後跟著縣令、縣尉府中的幾位與林詡相熟的吏員。

  他們一進門就對自己說,大夏為了恢複正朔,將要重取天下,急需要像自己這樣的人才幫忙。

  林詡明白,這是要讓他做這些戎人管理漯水縣的官員,他拒絕了。

  他自幼學習周禮、秦律,怎會投敵?

  如今父親早已逃往南方,自己再無後顧之憂,正是以死明誌的好時機,所以林詡當眾嗬斥那領頭的秦人賣祖求榮,並與這些跟在他後麵的吏員同僚們割袍斷義。

  但讓他驚奇的是,那秦人並未惱怒,見他說的決絕,隻是留下了一句日後再來叨擾的話,就和其他人一同離去了。

  往後數日,他並沒有看到異族入侵所帶來的的慘狀。每日街道上百姓照常行走,街邊的茶館酒樓照常營業,南城的集市照常開業,四方的城門照常打開。

  除了再也見不到那些平日裏看不起自己的貴族子弟外,日子似乎和以往並無二致。

  這日,林詡在街上走著,突然聽見過往的百姓在議論,說是以前欺行霸市的惡霸,依附於本地貴族的爪牙都被先後處決。

  看著他們喜氣洋洋的麵容,林詡似乎覺得,這天好像要變了。

  他走出城外,想看看城外的戎兵在做些什麽,不知不覺行走間就看見數十人圍在田野邊,手中拿著繩子不停的在丈量土地。

  他上前觀察,見那丈量土地的人中正巧有一人自己還認識,正是前日去自己家被自己痛罵的昔日同僚。

  林詡有些不好意思,正想轉身離開,但卻聽那人在遠處喚著自己的名字:“林詡、林詡,這邊。”

  林詡隻好轉身硬著頭皮走到那些人的

  跟前,對那人尷尬的笑了笑,卻聽那人抱怨道:“林兄,見到我你跑什麽,快來幫忙,這兩日我都快要累死了。”

  林詡有些奇怪,不知道那人到底在累些什麽,隨後聽過那人的一番解釋後,這才明白,原來這片原屬於縣令家的土地,要分給周遭那些無地的百姓。

  林詡聽過後,有些癡了,他第一次在內心中對已知十數年的是非對錯觀展開了重新的估測。

  在內心裏麵不斷地否定和肯定的掙紮中,他一直幫著這些無地百姓丈量土地到了深夜。

  這一個晚上,他都沒有睡著,他一閉上眼睛,麵前滿是那些獲得土地百姓的笑容。還有丈量完土地後,那些窮苦人家對自己奉上的那一丁點兒食物。

  這不正是自幼先生教給自己的仁道之果嗎?

  這可是他在縣丞府中從未見到過卻滿心期盼過的事情,今日卻在變了天的戎人統治下見到了。

  林詡哭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一早,林詡便走上了通往漯水縣衙的道路。

  ......

  海烏縣的縣衙廳內,蕭錦行不斷地翻閱各地報上來的軍報和奏章,這也是進關之前自己所定好的規程。

  各地駐軍務必每五日間將軍報送往單於牙帳所在,各縣也務必每十日將本縣近況報與自己。

  因為目下軍中有許多識字的秦人,那麽寫送軍報奏章之事就不再那麽難辦了。

  蕭錦行坐在案前對這些奏章軍報越看越是歡喜。

  蕭關方向依舊是在銀岩溝外與王敏大軍對峙,半年來陸續俘虜的數萬秦軍兵士也幾乎都投降了大夏。

  算上之前就已經投靠過來的那近萬的更夫,蕭關外的秦人軍士已有驚人的三萬人之多。

  這其中有當初守備蕭關的雍雲祈、方銘心手下一萬二千人。

  銀岩溝內俘虜的許虎手下三千人。

  圍殲鍾旭部俘虜的兩千人。

  趙之海向西突圍後,俘虜的秦軍六千人及民夫八千人。

  這三萬人在被俘虜後,陸續降了大夏,此時正在路萇的統領下,與摩南虎、秋茲、明露三萬人馬共同守備蕭關城以及銀岩溝一線防禦。

  而蕭關守軍由當初東進之前的四萬,增加到當下的六萬。

  靈州清水一線,陸續整編須彌南四關秦國兵馬一萬多人以及秦嵐三關兵馬九千由韓雲等秦將統領,與哲哲、希岩萬海兩萬人馬合師成軍共計近四萬。

  但最近一月來,又陸續收編靈州以南六縣原守軍兵馬以及近日來投軍招募的兩萬人馬。此線兵力合計也是六萬。

  海烏縣玉山一線則依舊是阿魯,阿花奴,別木爾、博爾突四位萬夫長帶領的四萬純戎兵。

  因為秦嵐郡各縣原本就守備空虛,前些時日占領全郡後,並沒有俘虜多少兵士

  ,蕭錦行索性就將俘虜來的兵士都放了回去。

  但唯獨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這十餘日來,秦嵐郡竟然也招募了近萬名兵士。

  蕭錦行在看完這些奏章軍報後,命人喚來阿魯,阿花奴,別木爾、博爾突四人,對他們將目前形勢述說了一通。

  四人一聽自己軍隊竟然在短短兩三個月內增加至十七萬人,都驚的張開了嘴。

  而蕭錦行卻淡淡的告訴他們,這才隻是個開始。

  對於阿魯,阿花奴,別木爾、博爾突等這些戎人大部落族長來說,蕭錦行長久以來經常強調的軍紀民心之事他們根本就不怎麽理解。

  但當初在龍城合兵時,戎人至高無上的大祭司占卜後當著所有人的麵說道:“單於之命即天命,有不從者,殺之。”這才讓他們心甘情願的去執行蕭錦行的命令。

  對他們而言,進入秦國,那就是一個“搶”字而已。

  搶物奪人,充盈財物,擴充人口這才是數百年間的慣例。

  可是這蕭錦行卻讓他們不得奪取財物,不得擄掠殺戮人口,如違反此令立殺無赦。

  而且,在大軍剛剛東出後,就有一個不長眼的千夫長領兵掠奪了一些財物,連人都沒有殺一個,卻被蕭錦行樹成了典型,在東征大軍前斬首示眾,傳首各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