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介子(二)
作者:樗木      更新:2020-04-22 12:36      字數:3435
  第二日,樗裏驊和族內十幾名男丁來到原州城內,找到了介鴛,將昨日的事告訴了他。

  介鴛大笑道:

  “上兵者伐謀,我這徒兒才十二歲,即懂得用謀,哈哈,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啊。”

  介鴛十分高興,在心裏連連誇讚樗裏驊後正色問道:

  “方才你說要尋回財物,這更卒實在太多,各門每日造冊登記的更卒相加也有千人以上,如何找尋啊?”

  樗裏驊笑道:“我府在原州南,昨日侵略我家的更卒必從南門入州城。

  先生可否讓南四門守官將昨日進城登記的更卒集合起來呢。”

  介鴛笑道:“更卒進城都會集中在各門外臨時安置大營中,這個不難辦到。”

  隨即介鸞領著樗裏驊和家族眾人來到南城大營。

  大營管事二五百主也謂之千人名叫楊和,是專門訓練更卒的將領,見介鴛來到營前不敢怠慢,急忙令衛士進行查點,並將昨日登記進城的更卒共計三百八十六人集中於營前。

  介鴛向樗裏驊說道:

  “驊兒可是曾見到過昨日的強人,如還記得麵貌,速速認來。”

  樗裏驊言道:“昨日驊兒隻能遠望強人,並未記得強人麵孔。

  但據驊兒昨日觀察發現,強人多穿草鞋,有的赤腳行走,我在奔逃前將母親準備於我冠禮時穿的鞋子拿出放置在廳內顯眼位置,待回到廳中發現鞋子被強人拿去了,如果沒有猜錯,驊兒的鞋子定然穿在強人腳上。

  更卒遠行,如果穿著鞋子來服更役,鞋底定會磨損,但我府與原州不過三十裏,鞋底定然如新。

  還請楊千人命衛士查看更卒鞋子,為我族人討回財物。”

  果然如樗裏驊所料,不多時衛士就查出穿著新鞋的更卒四人。

  秦國赤貧,百姓生計艱難,更卒幾乎人人穿著草鞋,這種貴族才會穿著的布鞋普通百姓家哪裏穿的起。

  所以簡單的查驗過後,就發現四人中的一人腳上所穿的正是樗裏驊的鞋子。

  對於自己母親所納的鞋底,所做的鞋麵,樗裏驊隻需瞄一眼就知是也不是。

  更卒見事已敗露,頓時腿腳一軟癱坐地上。

  楊和隨即安排衛士將這名更卒帶下去審問,最終將三十餘名同夥一一供出,並將所掠來的財物在城外十餘裏的樹林裏找到,點對過後就交給了樗裏驊族人。

  這件事過後,樗裏驊在族裏甚至是原州府已經是小有名氣了。

  介鴛也對他這個徒弟從內心裏感到驕傲,隨後也有意識的重點培養樗裏驊在軍事方麵的學習。

  介鴛將自己多年找尋的上古及姚君征伐、四國時代諸多軍事事跡和搜索到的殘跡、孤本一股腦全部都交給樗裏驊,讓他進行整理。

  而且他忽然覺得,自己是否

  應該再回西京了,這次返京不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自己,具體來說是為了看看承載著自己夢想的徒兒能走多遠,希望西京的故人們還沒忘記自己吧。

  介鴛雖然狷狂,得罪過不少人,但到底是在國家中樞任過職,貴族圈子裏摸爬滾打過的人,人脈還是有些的。

  既然目標已定,他就開始了謀劃進京的方案。

  介鴛在之後的幾年向曾經與他交好的京城官員陸續寫信告知自己想要回到京城的意願,隨後他去了趟總製府,與當時總製州卿討得實務要職,具體是在總製府督導吏員們辦理公事。

  樗裏驊十八歲時,依例入總製府公幹,但介鴛從不幹涉樗裏驊,他想看看這個孩子在處理實務方麵的能力。

  十八歲,也該獨當一麵了。

  樗裏驊入總製府的近五年裏,介鸞欣喜的看到自己的徒兒在處理實務方麵同樣有著非常高的天賦。

  特別是能夠通過一些細枝末節判斷分析出一些別人探查不到的缺處。

  漸漸的,對於府裏一些難斷的訴訟眾人也都首先去找樗裏驊研討,他這個總製參議、政事督導也逐漸被自己的乖徒兒無形中“架空”了。

  五八五年,秦國按例對各郡府的進行上計。

  所謂“上計”就是上報“計書”,要求郡州將轄區內十年來戶口、墾田、賦稅增減等情況寫在木簡上,匯編成冊,上報國朝,接受考核,國君根據政績優劣,論功行賞,或是給予懲罰。

  介鴛將這一重擔壓給樗裏驊,令他全權負責,帶領左右兩議事廳半年內務必核查完五七五年至五八五年期間戶口、墾田、賦稅增減情況以及抵禦戎狄及賑災錢糧支出。

  樗裏驊得令後也不推辭,立即將十年間的戶口、墾田、賦稅等民事項目統計交給左議事廳寒門吏員,將軍事及賑災錢糧支出項目安排給右議事廳貴族子弟們去統計。

  同時,樗裏驊將民事、軍事統計再次細化,民事方麵以數人為一組,專類統計戶口一項、田畝一項、農稅一項、商稅一項、徭役一項、訴訟案結等諸事項;

  軍事方麵分蕭關及七散關共八組,分別統計十年來為抵禦戎狄各關隘戰士死傷數目、消耗錢糧等各類支出。

  另分賑災三組,分別統計原州轄區六縣賑災支出。

  另分一組,統計五八三年為鎮壓清川之亂所耗錢糧。

  樗裏驊點拔寒門吏員中最能幹的高雲策、梁青書、魏元琦三人和自己一起對統計上來的數據進行分類核算造冊,以收入除去支出,得出每年盈餘和虧損細則。

  原州是戰區,曆來戎人侵關時因為蕭關從未失陷,大多次隻能深入到原州六縣和與原州相鄰的蜀北道北部諸縣,再往裏去就有被秦國掐腰打頭的風險,所

  以戰禍也以原州地區最甚,其餘各郡包括靈州的稅賦收入都比原州要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每當戰爭爆發前,秦國會舉全國各郡州百姓進行更戍,更別說平時就有的正戍和邊戍,所以原州軍事壓力大支出繁多,日常農事卻非常貧疏。

  若說秦國的經濟弱冠天下,那麽原州的經濟更是矬子裏麵找更矬。

  秦國上下倒是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每次上計時,就將原、靈二州單獨剔除考評,隻不過象征性的形式也要走一走,這樣幾百年下來最直接的作用就是:

  每次上計,就成為了靈原二州主政州卿換任之時。

  對於五八五年的這次上計,原州雖然考評仍然位列六郡二州最末,但原州上計的統計冊卻讓朝中大臣們眼前一亮,嘖嘖稱奇。

  甚至國君雍公在朝堂上當眾對原州州卿方燮和總製參議介鴛誇獎一番。

  原州上報的統計冊不僅內容詳實,各項羅列出的細目收支也一目了然,同時對原州六縣收支也有所比較,並將尺長寸短的原因附後注疏。

  上計結束後,州卿方燮被雍君賞爵一級,由客卿升為正卿,並加賜封地五傾、宅地十畝、俸祿加五十石,入朝主事民政。

  介鴛賞爵一級,由五大夫升為客卿,並加賜封地五傾、宅地十畝、俸祿加五十石。

  此外,雍公遣正卿趙之澤赴原州任新的州卿。

  介鴛依舊任總製參議。

  兩人都領到封賜,並在朝堂大出風頭,不免得心中歡喜。

  尤其是方燮,五八零年抗戎狄時,有右更雍欒大人坐鎮指揮,自己隻是在背後做一些籌備糧草的事物。

  戎狄席卷六縣時雖然自己被困於最東南邊的涇陽,被嚇了個半死,但終究還是堅持到自己族長左更方元恒的援軍到來,所羈押糧草並未受到損失。戰役結束後,更受到了右更大人的誇讚。

  這次上計,自己的總製府裏又突然冒出一個樗裏驊,讓自己平白得了國君的誇讚和賞爵。

  他忽然覺得是不是自己前世修善積德,這輩子總是有貴人相助,不由得對樗裏驊生出了感激之情。

  但樗裏驊僅僅是一個低末的大夫爵,雖然他是介鴛的徒弟,但以自己的地位,根本沒有必要刻意前去感恩一番。

  所以他就隨便的向介鴛誇了幾句,說了幾聲不痛不癢的“好好培養”、“前途無量”的話就再也不理會了。

  對於總製府寒門吏員們來說,這次上計使樗裏驊在他們心中地位又一次大增,成為了中流砥柱般的核心人物。

  但對於貴族子弟特別是總製府裏的貴族子弟們來說,他們對樗裏驊的態度卻慢慢的從羨慕轉變為嫉妒再變成記恨。

  他們始終覺得,樗裏驊能有今天,完全是因為有個介鴛這

  樣的老師在背後撐腰而已。

  此後的幾年時間裏,樗裏驊經常會發現自己處理的卷宗偶爾會發生丟失一兩卷;

  自己處理的民間訴訟正待要破案,卻突然發生證人死亡、苦主悔訴等事情,這讓他沒少受趙之澤的責罵。

  而且一些貴族子弟伺機不斷向州卿加油添醋的詆毀樗裏驊,甚至編造莫須有的罪狀告發樗裏驊言行不端。

  雖然高雲策、梁青書、魏元琦等寒門吏員們每次都幫樗裏驊解釋因委,但終究人微言輕不被州卿聽信。

  每次誣陷徹查後均查明非樗裏驊的過錯,但由於趙之澤與貴族子弟家族之間關係密切,卻從未深究過這些貴族子弟的誣告之責。

  介鴛對所發生的事情十分清楚,但他也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也是有意讓樗裏驊自己去體會處理這些人際關係間的複雜局麵,而他本人則始終沒有出麵。

  總不能每次出事都自己兜著吧。

  那小鷹再高貴,也總是要嚐試著自己去翱翔雲霄的。

  但他也明白,一旦事情出了底線,作為樗裏驊的師父,自己也絕不會無動於衷,袖手旁觀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