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鎮邊總製府
作者:樗木      更新:2020-04-22 12:36      字數:3351
  秦國分六郡二州。

  六郡由北往南,從東到西分別為朔方郡、秦嵐郡、河西郡、蜀北郡、夏中郡、京畿,都城位於京畿,名曰西京。

  二州分為原州和靈州。

  靈州位於秦國北部秦嵐山脈與北方大澤交匯處,古來便是為抵禦狄人侵擾而建,但靈州已北均為大澤,人畜皆不得往,隻有一條小道可以通往北疆。

  狄人很少借這條路大規模南下,偶有的狄人遷徙一經路過此地發現有秦人城池便知不敵而自覺北返。

  而原州則位於蕭關以東。秦嵐、須彌兩大山脈交匯之處。

  所以作為天下阻礙戎人的第一雄關所在之地,數百年裏,秦國不斷加強蕭關以及原州城防工程,現在的原州城曆經無數次加固已分為內外雙城牆,內城周圍九裏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

  外城周圍十三裏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東城門三道,曰安邊門,保寧門,殺胡門。

  南城門四道,曰鎮戎、定戎、安戎、破戎門。

  北城門兩道,名曰威遠、鎮遠門。

  西城門一道,曰崇姚門。

  原州城設有鎮邊總製府,總製蕭關與須彌山脈七散關軍務。

  樗裏驊和小乙冒著風雪從酒樓出來後,向著總製府邸方向慢步前行。

  兩人行進間,忽然聽到路邊傳來一陣淒涼的曲調聲。

  “夫戍蕭關妾在楚,

  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

  寒到君邊衣到無。”

  樗裏驊知道,這是街邊寡居的吳嬸在唱著楚曲,用以思念她那戰死的夫君。

  吳嬸住在樗裏驊酒樓旁邊,所以樗裏驊每日都能聽到這淒涼的曲聲。

  “小乙,今天給吳嬸送過飯食了嗎?”

  樗裏驊對小乙問道。

  “回先生,送過了,吳嬸也是可憐,來原州尋他夫君已有七年了,這原州城的每家每戶都已讓她訪遍。

  明擺著人都死了嘛,可她就是不死心。

  開著個織布作坊連自個兒也養不活。

  您說他夫君也是,好好地楚國人不做,跑我秦國來和戎狄作戰,真是……”

  “小乙,閉嘴!”

  樗裏驊聞言變了臉色,立時嗬斥道。

  小乙跟著樗裏驊已有六年了,頭次看見樗裏驊發怒,不由得有些害怕,便搓著手低頭不敢去看樗裏驊。

  樗裏驊也看出了小乙的窘態,想到方才自己的語氣卻是有些嚴苛便輕聲對小乙道:

  “小乙,我且問你,你父母如何走的?”

  “回先生的話,與戎人作戰受傷,回來兩年後便因病而逝,母親積勞成疾,父親走後便撒手人寰。”

  說罷小乙臉上盡是落寞之色。

  “小乙,你可知吳嬸的夫君和令尊一同作戰是為的什

  麽?”樗裏驊問道。

  “公有令,秦國滿十六歲男丁均要赴邊關作戰。”小乙答道。

  “吳嬸的夫君可否必須要聽秦公之令。”

  “不必。”小乙回道。

  “小乙,我們隻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令如山不可逆也。

  但你考慮過為何不可逆麽。

  戎狄來犯,不同與諸國亂戰,諸國如敗,骨弱者皆可降,降者得活。

  但如果戎狄破蕭關,神州諸國則難抗拒,那時彼為刀俎我為魚肉,可會有一人能得活?

  吳嬸夫君是大丈夫,真君子,你切勿再如此胡言亂語。”樗裏驊輕輕言道。

  “先生,小乙知錯了。”

  聽完樗裏驊所言後的小乙顯然認識到了錯誤,便有些不好意思的低聲回道。

  “小乙,你今年也有十四了,再有幾年你也會隨我一起登上蕭關城頭作戰的,好自為之。

  回去向老夫人討一床被褥,拿去給吳嬸吧。

  我一人去總製府衙就好。”

  小乙道了聲“諾”,便轉身離去。

  看著小乙往酒樓跑去,樗裏驊搖搖頭微微一笑便轉身向總製府衙走去。

  樗裏家族自秦國立國初始便在原州城落腳,先祖據說也是跟隨姚君安定天下的良將,分封後留在原州城幫助秦國抵禦戎狄。

  但隨著時間流逝,樗裏家族也逐漸在時光中沒落,雖世襲爵位,但傳到他這一代也幾乎沒人把他這個大夫放在眼裏了。

  姚君當初設立爵位製度,秦,齊,楚,蜀四大封國之下便是十七級爵位。

  分別為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客卿、正卿、大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大更、大良造,爵位可以世襲。

  大夫的俸祿為年粟米二百五十石,擁田六傾、房產三十畝,但隨著後輩子孫們越來越多,這些田產房宅就越分越少,到樗裏驊這輩時,先祖分封的采邑田產早都已經在三百年前就分的絲毫不剩了,但好在俸祿還能夠照常領取。

  作為嫡傳子,樗裏驊世襲了大夫的爵位,除開每年的俸祿外,他的父親作為貴族,在活著的時候也曾多次出關抵抗戎狄,斬首甚重,所獲錢財封賞也倒是頗為豐厚。

  所以樗裏驊從小雖不是生在大富大貴之家,但也算得上是衣食無憂,這也是樗裏驊能夠從小拜的起先生的原因所在,雖然他的先生索要的禮金並不高。

  樗裏驊在十八歲時按照秦例入鎮邊總製府任采案一職,主要是做一些整理民事訴訟、農田清冊、兵器武備造冊督查等零散工作。

  這也是秦國數百年來的慣例,讓嫡傳貴族子孫早早接觸政務,一來可以了解一些國家最底層情況。

  二來也是為了培養他們的管

  理能力。

  三來是希望可以發現培養一些能力出眾的年輕貴族。

  但實際上這項製度早已經達不到當初設立時的目的了。

  卿一級的高級官員總是由那幾個古老家族在把持,隻不過是今天我主政明天你主政而已。

  大夫層麵的中層官員大多紈絝不堪用,世襲來的爵位官職也牢牢把控在家族手中。

  但這些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和手段能力實際操作國家機器的運轉,隻得雇傭一些寒門讀書人來幹這些本身應該由大夫們自己幹的公事,這些寒門則被統稱為吏員。

  吏員們大多生於底層富裕的農民商賈之家,較為熟悉底層農耕、商業運作。

  所以他們幹起政事也算是得心應手。

  當今國政雖然名義上是大夫治國,倒不如說是吏員治國更為貼切一些。

  不知不覺間,樗裏驊已經走進了鎮邊總製府的門闕,不同於十八歲時初次進入總製府邸時的震撼,樗裏驊在這裏已經渡過了快五年的時光,此時高聳的門闕倒像是兩把掌握在別人手中的寶劍一樣讓他心裏有些壓抑。

  樗裏驊跨入府衙大門,走向左側的議事廳,一進廳門便能看到昔日與樗裏驊朝夕相處的同僚,那些寒門受雇的吏員們。

  他們依舊在低頭翻看案邊如山般的卷宗。

  在突然發現樗裏驊進門後,數人不約而同的起身走了過來,一位體型略顯富態的年輕人興奮的抓住樗裏驊的手道:

  “樗裏兄,你回來啦,事情是否已有回轉的餘地?”

  “是啊,樗裏兄,府裏怎可少了你這第一斷案能人。”另一高高瘦瘦,臉色較深的青年也走了過來笑著說道。

  “我就說嘛,肯定是州卿大人舍不得樗裏兄,那麽小的事,何必斷送了樗裏兄的前程呢。”

  “就是。”“就是。”

  圍在樗裏驊周圍的人都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道。

  “高兄、魏兄、梁兄,諸位兄長,樗裏恐怕再也無法和諸位共事了,五年來承蒙諸位兄長照顧,方有樗裏今日之識。

  古語雲: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諸位兄長與我同僚一場,今日樗裏來此就為與諸君相別過,諸兄長多多保重。”

  樗裏驊看著大家紛紛關心自己,也是感動非常。

  但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將離開總製府之事告知大家,所以樗裏驊說完便一揖到地。

  其實樗裏驊所說也不全是客套的話,樗裏驊相比這些寒門吏員年歲最小,而且這些年樗裏驊不在右議事廳與貴族子弟們一同公幹,一些原因是看不慣那些紈絝子弟種種作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和這些寒門吏員在一起做事,即可以掌握準確的民生苦難,也可以親手辦理一些實務。

  而右議事廳每天都是紙上談兵,隻會看

  一些魚鱗冊民案,根本接觸不到真實的基層國事。

  所以從入府第二年開始,樗裏驊便搬來左議事廳公幹。

  而這幾年在辦理公事時與寒門子弟間相互論道也是樗裏驊特別喜歡做的事情。

  看到樗裏驊一揖到地,他身前的這些吏員們大多數並無驚訝之色,仿佛早知如此的樣子紛紛起身回禮,隻是言行間附帶著些許的不舍。

  但左議事大廳裏,也有幾個吏員無動於衷,好像根本就沒有看到樗裏驊的到來,隻是在樗裏驊幾人言談之時才會抬首凝神細聽。

  當聽到樗裏驊要離開總製府時,幾人麵麵相覷,還有一人則起身離去。

  “禁聲,速辦公務,休要呱噪。”

  此時,廳堂火爐旁發出一聲蒼老的聲音。

  聲音不大,但眾人聞聲便均低下頭去不再說話,樗裏驊身前的眾人也是對樗裏驊笑了笑,輕步回到了自己的案幾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