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徭役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1-03-30 21:35      字數:2172
  在秦王蕩的動員之下,數以十萬計的民夫自各地而出,有序的按照既定路線押送糧秣輜重。

  秦國上上下下,不論是將士,還是民夫,其實都是十分講究效率的!

  被臨時征召出來的民夫便為徭役,直接歸於地方官府的節製。

  每押送一批糧草,就會有一個既定時間,若違反期限,為首的屯長、亭長等等就會遭到懲處,甚至是斬立決都不為過的。

  至於其餘的徭役,一樣不能免罪,雖不致死,但也可能會被流放到邊疆戍邊,亦或者是被施加刺麵、砍手、割耳朵之類的刑罰!

  秦法嚴苛不是蓋的,所以秦王蕩盡量會讓人安排合適的期限,若逾期,則由他親自判處,酌情而定。

  “二三子,再加把勁兒!再有三十餘裏,天黑之前咱們就能走出這片山穀了!”

  徭役隊伍之中,總會跟著兩三名甲士,他們負責監督的工作,有時還需要上去搭把手。

  秦國的動員能力是十分恐怖的。

  秦王蕩的政令一經下達,各地官府便紛紛組織徭役押送糧秣。

  隴西的曠野上,關中的平原之間,巴蜀的棧道之上……處處都可見成群結隊,推著獨輪車的民夫。

  由於秦國的本土距離垂沙比較遠,走陸路的話會加大運糧隊伍的行程,以及消耗更多的糧食,故而秦國的運糧隊伍大多是選擇走水路的。

  此時,秦王蕩就在彌子夏等人的陪同下,立馬於一處高坡之上,放眼四顧。

  隻見在河水清澈,湍流不急的渭水河上麵,航行著黑壓壓的一大片大船。

  “王上,按照你的吩咐,各地官府已然征召民船,以及軍中的戰船用以運送糧秣輜重。臣估摸著,兩日後第一批巴蜀的糧草便會運抵垂沙,交付大軍使用。”

  “善。”

  秦王蕩隻是微微頷首,又道:“子夏,這一回咱們緊急征調,臨時而強製征調民船的,那些商賈心中難免會有所不滿的,所以在戰後咱們還是酌情補償一下他們吧。”

  “王上聖明。”

  秦王蕩雖不喜商賈,但是他很清楚,商賈便是國家的命脈,他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絕,要不然真的會讓不少富甲一方的商人逃離秦國,那秦王蕩便真的是自斷財路了!

  “子夏,你估算過咱們秦國會在這場戰爭中損耗多少的糧草嗎?以一年為期。”

  “一年……”

  彌子夏沉吟片刻,便道:“王上,若是伐楚之戰持續一年的話,要供給前線的二十五萬大軍,一百萬石糧草是必不可少的,最高不會超過一百二十萬石糧秣。隻是……”

  “王上應該清楚,除去前線將士每日所消耗的糧草,咱們還有近二十萬的民夫。這些民夫及駑馬,每日人吃馬嚼的,消耗不少,且趕路的話消耗會更大!”

  “所以臣認為,倘若戰爭持續一年之久,咱們要這般源源不斷的運糧的話,所消耗的糧草會是一個天文數字。保守估計,應消耗二百四十萬石糧草!”

  “……”

  秦王蕩的臉色很是淡然。

  關於這個答案,他的心中早已有數!

  打一年的仗,消耗二百四十萬石的糧草,對於秦國而言還是能負擔得起的。

  按照秦王蕩原來的推測,可能會更多一些。

  一般來說,一匹馬每天要消耗10公斤的糧草,喂食豆類的話可以少一些。

  一個人每天最少要消耗1公斤的糧食,身披重甲或劇烈運動的時候還需要更多的糧食。

  若按8000步兵加2000騎兵計算,一個月至少需要消耗300噸的糧草!

  秦國的一石等於109公斤,可以以此推算。

  而垂沙前線的秦軍有整整二十五萬人馬,一年消耗百萬石的糧草,絕對是保守估計的。

  自三皇五帝以來,一樁常被掛在嘴邊的難題,就是“糧草問題”。

  在冷兵器時代,糧草的消耗有多大?

  春秋時代的《管子》裏,就給出恐怖估算:“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

  出一次兵,十年的錢糧可能就沒了,打上一仗,幾代人攢的錢糧,十有八九就打完了!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一粒糧食,往往能難倒不少名臣名將。

  平日裏士卒戍邊操練,照樣也要吃糧食,也很少見缺糧的事。為何偏偏打起仗來,糧草就吃緊了呢?

  不是他們不打仗就不吃飯。

  原因其實很簡單,戰爭時期的軍隊糧食消耗,要比和平年代大得多。

  在和平時期,軍隊往往駐守在各自的防區,駐紮多長時間吃多少糧,當然有固定數額。

  但一戰戰事爆發,必然就要調兵遣將!

  防禦戰時需要調兵救援,進攻戰要集結重兵反撲。

  士兵們作戰時要吃糧,長途急行軍時要吃糧,糧食消耗一下就陡然增大。

  而且這個增幅,還隻是一方麵。

  更重要的是,前線需求的糧食增加了,當然也要從全國各地調運糧食,可是漫漫運輸路途,糧食消耗本身就大。

  一石糧食從後方運到前線,往往就剩下個零頭。但即使這樣,也要咬緊牙關往前線運!

  戰事拖的越長,糧食供應越像個無底洞,大把的往裏填。

  所以曆朝曆代,但凡有軍事眼光的帝王,為了解決糧食消耗問題,往往都在運輸路線上做文章。

  比如秦始皇修築了著名的“秦直道”,北宋為防禦遼國,在北方挖掘了密集的水運河道。

  朱元璋北伐遼東時,專門在鬆亭關大寧會州富峪四地建立糧食基地,就為縮短運輸距離。

  但即使這樣,哪怕放在國泰民安的王朝盛世年間,一場戰爭的糧食消耗,也依然是巨大負擔。

  秦王蕩很清楚這一點。

  秦國一年的歲糧,也不過是五百萬石,養官吏與軍隊,還有日常花銷都要不少,而這一戰下來,已然是打光了秦國半年的歲糧!

  若非秦國的家底夠厚,早年囤積的米粟穀物夠多,還真的支持不了這種曠日持久的大規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