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火燒石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1-03-30 21:35      字數:3004
  秦王蕩待在蒙山數日,一直都沒能閑著,除了慰問官吏、民夫、士伍之外,他又在玉壘山祭祀鬼神,同時聽從蜀郡守張若的諫言,納原山王青鳥為妃子,以安撫山人之心。

  在秦王蕩的各種舉措之下,蒙山以及蜀中各地的水患終於得到有效的控製。

  趁著閑暇之餘,秦王蕩便在張若、嬴稷等人的陪同下,巡視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岷江由山穀河道進入衝積平原的地方,它灌溉著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

  原來岷江上遊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減慢,因而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勢驟漲,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幹旱。

  遠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為相,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在秦王蕩的命令之下,早在三四年前,張若就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百姓,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

  其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而秦王蕩現在所巡視的地方,就是都江堰的寶瓶口。

  望著那一塊人工開鑿的山壁,秦王蕩深感震驚。

  這是人力能開鑿的嗎?

  隻見玉壘山已經被鑿出了一個寬約二十公尺,高約四十公尺,長約八十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張若,你們開鑿的這塊石壁,恐怕廢了很大的工夫吧?”秦王蕩垂詢道。

  “回稟王上,其實開鑿這塊山壁,臣並沒有使用多少的人力。岩石堅硬,以鋤頭或者鑿子,很難鑿穿,非一時之功也。”

  張若歎息道:“王上,實不相瞞,臣在開鑿這條寶瓶口時,曾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臣左思右想,以人力難以鑿穿,故而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

  “火燒石?”

  秦王蕩又一次震驚了,為古人的智慧所震驚!

  要知道,這個時代火藥還沒發明出來,估計依靠人力的話,要將這玉壘山的山壁鑿穿,沒有三年五載,甚至是十年八年的都不大行,這顯然是很耗費時間與民力的。

  沒成想張若竟然能想到如此絕妙的主意!

  就秦王蕩所知道的,火燒石這個稱呼其實是一個範稱,也是一種工藝,就是石材通過高壓火槍燒製而成。

  由火燒石這個工藝本身條件決定,天然石材首先要有很強的硬度,含沙量低才可以,不然燒製的時候就會在表麵產生一條一條的痕跡。

  聞言,張若點了點頭說道:“王上,開鑿這條石壁著實不易。臣之所以要修寶瓶口,是因為隻有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才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幹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裏的良田。”

  “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秦王蕩微微頷首道:“不錯。張若,這寶瓶口你們已經修好了,下一步是什麽?”

  “回稟王上,下一步是分水魚嘴!”

  張若垂手道:“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

  “臣集思廣益,跟公子稷等人與水利方麵的高人商量過後,決定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後,又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

  “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

  “魚嘴的建成將上遊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

  “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大多數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麵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秦王蕩拍了拍手道:“妙哉,妙哉。都江堰的建設意義很值得倡導啊!”

  “王上過譽了。”

  張若微微一笑,又道:“王上,眼下分水魚嘴的工程也即將竣工。不過光是一個分水魚嘴,可能還無法完全起到防洪減災的作用,故而臣又跟嬴稷他們商量了一下,決定在分水魚嘴的工程全部竣工之後,在下遊修建一條飛沙堰。”

  “飛沙堰?”

  “是的。為了進一步控製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咱們必須在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秦王蕩意味深長地道:“這個計劃不錯。隻不過你打算用什麽材料修建飛沙堰?這一般的材質可不行啊。”

  “這……”張若頗為遲疑,實際上他還沒想到。

  而秦王蕩了解過都江堰的曆史,故而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他看見張若無言以對,便道:“寡人給你一個參考。”

  “請王上明示。”

  “飛沙堰可以采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

  頓了頓,秦王蕩又道:“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遊渦,由於離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

  “好!”

  “彩!“附近的官吏紛紛叫好喝彩。

  一旁的張若聽到秦王蕩的這個辦法,亦是微微頷首道:“王上英明。沒想到王上並非水利工程的專家,卻能懂得這麽多水利方麵的知識,甚至是臣都有所不及啊。”

  “哎。”秦王蕩擺了擺手道:“寡人隻是突發奇想而已。寡人還有一個主意。在飛沙堰建成之後,為了觀測和控製內江水量,爾等可以雕刻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能鑿製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

  “善!”

  “大善!”

  交代了這些事情,秦王蕩又將目光放到滔滔江水中,一時間不禁心潮澎湃起來。

  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都江堰建成之後的意義!

  在原來的曆史上,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曆史根源。

  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天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司馬錯語)。

  在這一曆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郡太守。

  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華夏創造經濟基礎。

  在李冰的組織帶領下,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八年的努力,終於建成了這一曆史工程——都江堰。

  八年,按照秦王蕩的推測,現在自己的這一條都江堰,六七年就能完成了。

  蓋因此番地動、洪澇,災民遍地,讓他可以使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征召大量的民夫進行修建。再者,就是秦王蕩已經有了十分完整的規劃,而不必張若、嬴稷等人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去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