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義倉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1-03-30 21:34      字數:2654
  翌日的大朝會上,在秦王蕩的教唆之下,相國屈原開始提出幾條諫言。

  第一條,就是關於診金免費的問題。

  包括國醫院在內,秦國所有的私人診所與藥舍,都將實行“診金免費”這一政策。本來群臣還不以為然的,但是當屈原由提出提高藥材與醫療費用之後,他們就偃旗息鼓了,紛紛讚成。

  這事兒,跟群臣的關係不大,隻不過是考慮到醫者們可能會苦不堪言,繼而鋌而走險而已。

  第二條,就是關於官學方麵的問題。

  屈原朗聲道:“王上,近日臣走訪官學,發現官學現存的幾大弊端,急需整改。”

  “請講。”

  “弊端有三。其一,官學的先生不足,無法因材施教。其二,教材不足,書簡不足,官學當中,每份教材都會是幾個先生一起用。其三,教學環境簡陋,許多學子都擠在一間小小的茅舍當中,下雨了還漏水,大風吹的話還可能倒塌,實在危險!”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群臣就開始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亦或是在暗暗思襯著。

  他們可不是屍位素餐的臣子。

  食君之祿,分君之憂啊!

  “二三子可有對策?”秦王蕩問道。

  這時,右丞相彌子夏就出列道:“王上,臣以為官學的教學環境可以改善,規模可以擴大,教室也可以整修。”

  “善。此事,就交由李曇去辦吧。”

  “臣遵命!”禦史大夫李曇回應道。

  “至於教書先生不夠用,人手不足,王上不妨繼續張榜,舉國上下,普選人才充當,再不夠,就到山東列國去,重金懸賞,賜宅賜地,待遇從厚。”

  “……”

  “王上,臣以為不可!”左丞相甘茂忙出列道:“王上,似這般張榜,這般重金懸賞,我秦國還有多少錢財可以揮霍?眼下大秦各個方麵都要用到錢財,怎可施加於教育這一領域?”

  秦王蕩意味深長的看了甘茂一眼,直接拍板道:“寡人準了。這事兒,交給甘茂去辦吧。”

  “……”甘茂的臉都綠了。

  秦王蕩這般乾綱獨斷,群臣都不好吭聲。

  樗裏疾已經去修養一段時日,不在朝中,除了他,實在沒人敢於忤逆秦王蕩的權威了。

  “臣遵命!”

  彌子夏又道:“至於這教材不足,書簡不足的問題,或許可以通過砍伐竹子的方式,緩一緩。也可從其他地方購置,加以手抄。”

  “善。”

  其實秦王蕩是不想同意的,但是無可奈何。

  這砍伐竹木,實在是破壞環境。再加上進度又慢,還手抄呢,遠沒有印刷術來的快。

  這一刻,秦王蕩是很想把造紙術和印刷術搗鼓出來的,隻可惜沒這個條件,他自己更沒這個本事。

  還好,秦王蕩有這個知識,隻要將這個知識傳授給專業的人才,讓他們去一一甄別,一一試驗,秦王蕩就不信搗鼓不出來!

  造紙術與印刷術的事情,已經可以提上日程了!

  解決了官學方麵的事情,屈原又道:“王上,臣巡視之時,還發現我大秦的遺孤甚多,流落於民間,過著忍饑挨餓,朝不保夕的生活。臣建議,由官府撫養這些遺孤長大,直到十六歲!”

  “什麽?”

  “不可!萬萬不可!”

  “屈原,你這是誤國誤民之言!”

  “我秦國哪裏有這麽多的閑錢撫養遺孤?”

  好吧,就是沒錢!

  甘茂實在是忍無可忍,站出來道:“王上,臣以為相國所言,大大的不妥!列國皆有遺孤,而且數量之眾,與我秦國隻在伯仲之間!列國是如何對待遺孤的呢?最多是給一些撫恤金,甚至都不給的!我大秦對待遺孤已經是仁至義盡的,何必再耗費財力,耗費物力去撫養遺孤?”

  “甘相所言大謬!”

  屈原朗聲道:“那些遺孤,難道是天生的孤兒嗎?不,絕對不是!他們的父親都是在戰場上陣亡的烈士!他們是烈士的遺孤!他們的父親是為大秦而亡的!”

  “遺孤何其之多也?一一撫養,豈非要把我大秦的國力拖垮?”

  “甘相此言差矣。”彌子夏亦是道:“遺孤固然不少,但是他們吃的不多,隻要咱們製定一定的標準,每隔幾日按時發放糧食即可,何以言及拖垮大秦之國力。”

  “這……這,你們!”

  甘茂算是看清楚了,這彌子夏和屈原都是一邊的。

  “就這樣吧!”

  秦王蕩出聲道:“遺孤,是烈士的遺孤,寡人不能不善待他們。將士們在戰場上為我大秦拋頭顱,灑熱血,總不能讓他們的在天之靈,看見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難吧?寡人要讓他們全然沒有後顧之憂!”

  “王上聖明!”群臣山呼道。

  就在秦王蕩準備退朝之時,一名內侍匆匆跑進來,將手中的竹簡呈給秦王蕩。

  後者打開竹簡一看,頓時眉頭緊蹙。

  “蜀郡發生了地動(地震)。”

  “什麽?”

  群臣聞言,都不禁為之變色。

  地震,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還遠沒有後世的那般可怕。畢竟百姓住的都是土坯房或者茅屋,一旦坍塌,就算跑不出去,也不至於被活活壓死。

  雖不至死,但也要殘廢或者重傷。

  秦王蕩立馬命令右丞相彌子夏負責賑災之事,統籌兼顧,將糧秣以及國醫院的醫者盡快送到災區。

  然而,禍不單行,沒過多久,又傳來蜀地發生洪澇災害的消息,死了不少百姓,甚至於已經有人開始鬧事。

  秦王蕩對此倍感棘手。

  晚上,他輾轉反側,思考著對策。

  絞盡腦汁的秦王蕩,終於想起了一條絕妙的對策。

  顯然,關中距離巴蜀甚是遙遠,中間隔著金牛道,道路難行,要將物資送過去是十分困難的。而且還在路上平白消耗許多糧秣。

  這無異於是在打一場規模極大的仗!

  秦王蕩想起,在後來的唐代出現過一種由國家支配的倉廩係統,頗為完善。

  其倉廩主要有六種,分別是:正倉、轉運倉、太倉、軍倉、常平倉、義倉。

  所謂天下倉,主要是指天下正倉,它是常年直接受納正租的官倉。

  唐代倉廩的付出職能可歸納為四項:兵餉、官祿、平準、賑貸。軍倉、正倉供應兵餉;正倉、太倉供應官祿;常平倉負責平準糴糶;義倉負責賑貸救濟。

  上述四項付出職能中的每一項都是由二種、三種甚至五種倉廩或主或從,共同承擔的。這有利於唐王朝的財政應變能力。

  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與當時的統治者重視維持均田農民、經常進行賑恤活動是分不開的。

  根據史書記載,貞觀二十三年間,賑恤活動達二十六次之多;開元二十九年間賑恤活動達二十七次之多,幾乎每年行賑一次,以保證農時,並使農民固著於土地上。

  當然了,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秦國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故而秦王蕩與群臣一合計,決定在民間設置一種“義倉”。

  義倉是一種由國家組織、以賑災自助為目的的民間儲備。

  每一年,秦國都將要求百姓將一些口糧儲存到義倉當中,一旦發生災害,導致顆粒無收,實在吃不上飯的時候,就能開放義倉。

  秦王蕩還做出規定,任何人都不得擅動義倉,無有災害,地方官吏敢於貪墨或者開放義倉者,車裂,誅滅三族。